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法中真正的灌顶是怎样的?灌顶是什么?真正的佛法中的灌顶,说得非常清楚明白:当菩萨在九地满心位的时候,他入十地,他先要放出光明,给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的众生是什么呢?就是世间的这些凡夫,在六道中轮转,从地狱道,他就要一一放光出去。放光出去要照哪里呢?照地狱的众生,然后照饿鬼道的众生,然后照畜生道的众生,然后照人道的众生,然后照阿修罗道的众生,然后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以这样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做什么吗?以你个人来说,你真的不用为自己做什么。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你现在要取世间的东西,你要开始懂得把顺位调整好,以前你总是把自己排在第一,那你就从现在开始慢慢地调整为第二或第三,或第四;当你要做什么之前,你要先观察,这个是不是众生需要的?你要开始考虑将这世间事物先让给他们,因为这世间法是他们要的,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这些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藉尸还魂的说法有没有?◎问:老师虽在著作中开示,第六识只有一生,绝不会转生到下一生。但曾经从一些书本看过有人死后的灵魂投生到别人身上,并仍保持前生的记忆与习气的记载,这可使我迷惑了!(25-4)答:若有人死后投生到别人身上,并仍保持前生记忆的事情,通常都是在那个人死后十年、二十年才传扬出来的;如同密宗的们显现神通的事情,在生时都不曾有,都是死后数年、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世间的过客在这个世间里,我们等于是一个流浪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这个世间的「所依」,我们从无始以来就都已经深深地误会了。都误会有一个「我」,以这个「我」来作为所依。因此现在就要转过来,知道我们真正的所依是这个如来藏,而非是无始以来所认为的「我」。可是要谈论到所依——如来藏的话呢,那如来藏祂有没有祂的体性呢?有!如来藏确实是有祂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每一个人的红尘现在就要藉着世俗的红尘,来说明佛法里面的红尘是什么意思。取世间红尘的意思,说红尘是纷纷扰扰,我们世间中,何处纷纷扰扰、变动不止?譬如说,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我们听到的种种声音,我们闻到的种种香臭,我们所尝的酸甜苦辣,我们所碰到的冷热细滑,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这个统称为六尘,也就是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一直在变动,生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某甲菩萨努力来作义工,有的人心里面酸溜溜地,开口就说:哎呀!我就是没时间啦!不像你那么好命啦!我都没办法啦!酸溜溜地说出口,就削减了自己的福德。为什么不改一个方式说:你真的有福报,有时间不必去赚钱,可以来作义工,功德无量!你在说别人功德无量的时候,你也就增加自己的福德了,这叫作随喜赞叹的福德。然而那几位老哥、老姊不是这样想,心里总是酸溜溜地;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小乘法不能称为佛法有些人就会认为说,佛教,事实上它的弘传是以出家人为主的,结果现在有很多在家人来弘传,那就有一点所谓的,僧俗颠倒的问题。颠倒僧俗的问题,他认为说在家人就是俗人,出家人就是僧宝,如果这样子,俗人跟僧宝颠倒了、混淆了,那这样传统的佛教能够维持下去吗?乃至会说现在很多白衣说法,很多居士在说法,这样子不是颠倒吗?其实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观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信佛到成佛,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信仰佛教的佛受了三归依,归依佛、法、僧三宝之后,通常会自称为佛;如果更努力些,比起一般单纯信仰上的佛,更用心修学佛陀的法教,精进在道业上修持,例如受五戒、八关斋戒,甚至菩萨戒者,就会向别人表示自己是在学佛。学佛二字的意思,当然就是学着怎样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过程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佛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怎么样让小乘人发菩提心?即使是古时候阿含所记载,阿含就是阿笈摩;阿笈摩如果是根据梵语的原来的意思,就是说:它是从师父这样传过来的这种道理,这种阿笈摩又叫阿含,所以阿含的原义是这样。所以其他的宗教,也可以用叫阿含。这个在目前的这种,是可以看得到,包含你去搜寻维基百科,也可以知道说阿含,它要问你,你问的是哪一种阿含?是佛教阿含?还是其他宗教的阿含?那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常常有人质疑,世间常看到有造恶乃至作奸犯科的人,可是却不见他们受有报应,善恶因果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佛法中说,因缘果报大多在舍报后业报才会现前,纵使今生作奸犯科,现世已受法律制裁,也还是要在来世再亲自在被害人处受报。譬如,心地残酷狠毒,以残暴手段故意致人于死,今生被判死刑;处死后,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福从心生这一节我们谈大福从心生,说布施时要发大慈悲心,以及要将布施的功德回向自己早日成佛,同时也要回向给一切众生能够早日成佛。举出这些经论的目的,主要就是在说菩萨成佛就是要摄受众生,希望众生也能走向佛道。菩萨道有四摄法,除了布施之外还要爱语、利行和跟众生同事。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第229--230页中开示:四摄法是依佛世时天竺的状况来说。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木头有智慧吗?一般的人会念到一段话叫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过这个说法,值得推敲再来说明,因为无情它没有心识,它怎么有办法生起,了别诸法的智慧呢?何况是可以如同大圆镜智,然后一切种智具足!这样的的智慧,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主要是说,你要有那种智慧必须要来理解的话,必须要有心识来含受;没有心识,那到底是谁有这个智慧?木头有这个智慧,那木头的智慧应该就能说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次法——回向成佛是让福德暴涨无量倍的方法您知道福德要怎么累积才会比较快吗?如果自己的力量很小,布施的财物或能力又有限,那要怎么样用少善根而得到无量的果报呢?平实导师以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中的道理来教导我们,《瑜伽师地论》卷45〈菩提分品第17〉中说: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谓诸菩萨方便善巧,劝诸有情,舍微劣物乃至最下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你还是可以像以前一样,把自己当作是一位凡夫,像是一般的众生一样,去争取这世间的一切,继续建立这些轮回的心行。老实说来,这没有对与不对,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是不能强迫的。学佛了生脱死,不是可以强迫每个人都来接受的。或者是说,你开始转变这心态,知道你不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我所,不是扩大自己的我见的势力范围,而是单纯地为了修行自己的道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佛陀的意思是说︰譬如有人买香,不论是哪一种香,凡是接触到香的人、买者或卖者,或是称量计算的人,大家都可以平等而无差别的闻到香,而这些香并不会因为是买是卖或称量接触而有所差异,一样散发出香味来不失毫厘,这就是平等施的意思。而修布施的福德也是这样;布施的财物、身力,或多或少,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摩诃就是大,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所以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就是觉悟而成为大心的有情。什么样的有情名为大菩萨呢?是说已经证得第一义的这一些有情之中,他有能力来断除众生界的种种邪见,就可以称为大菩萨。请问,于第一义——也就是证悟如来藏而生起实相智慧之后——他若还没有办法断除众生界的邪见,算不算是摩诃萨?很显然不算!因为这段中说的摩诃萨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这个世界整个败坏的时候,我们会去哪里?在《中阿含经》卷39:【尔时,世尊告比丘曰:婆私咤!有时此世皆悉败坏。此世坏时,若有众生生晃昱天,彼于其中妙色意生,一切支节诸根具足,以喜为食,自身光明,升于虚空,净色久住。】(《中阿含经》卷39)佛陀告诉梵志婆私咤说,在这个世界整个败坏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欲界损坏;欲界损坏的时候,欲界的人间乃至畜生道有情、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何不愧对世尊老人家?有的学人,是求神通的,我们暂时在这边不讨论。因为对菩萨来讲,神通是要在三地满心的时候才去求证的,也才不会因为这样而受到鬼神的干扰。还有的人,是唸诵、课诵《阿弥陀经》,或是课诵的时候,再加上唸阿弥陀佛这一类人。一般而言,他们是为了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也有可能是正好是去参加助唸,乃至于说,有人是要用这个方式来压制自己的烦恼,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们已看破红尘?现在回过头来说,世间人为什么会看破红尘?有人说:因为某甲曾经受用过这些世间的荣华富贵,虽然曾经是一般世间人所欣乐的,但是他现在已经不再眷恋这些荣华的景象,反而羡慕田园的恬静生活。又有人说:因为某乙经历了世间种种的酸甜苦辣,然后受尽了种种的苦雨风霜,当然这部个分是世间人一般所不喜欢的;所以因为往事不堪回首,他决定要离开现在的环境。当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你是心态狭小的学佛人吗?一部分因为生活遭逢苦厄而来学佛的人,他是有一分或多分的厌世情怀。因为他听说佛法可以让人离苦得乐,他虽然也想要得乐,可是其实他最在意的却是在于离苦这一项;所以他修学佛法以来,虽然也能够随分帮助他人,但是内心却始终惦记著如何离苦;当他进一步知道离苦的真正意涵以后,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去努力实践法义。这里要顺便说一下,佛法是可以实践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