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佛开示说:有智慧的人为了两件事情的缘故,所以能修行布施。第一、是为了调伏自心,不对我所起贪,因此可以不受系缚,在我所上面获得解脱。第二、是为坏除怨心和瞋心,诸如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称为无上尊。一般众生看见别人比自己有钱时,就会起怨心;看见众生来求取财物,使自己不能迅速比别人更有钱,所以就起瞋心了!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施主有三品,就好像喝酒的人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就像李白,喝了酒变成诗仙,写起诗来非常飘逸自然;中品人喝醉了就睡觉,不打扰别人;下品人喝醉了可就大吵大闹,令人厌恶,所以说酒有三品人。如是,施主也有三品:下、中、上三品。先讲下品施主:假使施主不信业果,不信布施善业在未来世会有善法果报,所以深心中悭吝贪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在度众说法的时候,同时也要考虑众生的根器适合与否,有时要顺于众生的觉受,有时候却不得不呈现逆于众生觉受的作法。经论上也说:【云何施与云何不施?谓诸菩萨,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复于彼「不作安乐,不作利益」,便不施与。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定作利益,不定安乐」;或复于彼「定作利益,定作安乐」,即便施与。如是略说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布施以后应当常常观察烦恼有什么罪过?烦恼的定义要先弄清楚,这不是世间人讲的烦恼,因为那都是我所的烦恼。我们佛教中讲的烦恼主要是我见、我执,以及无始无明的上烦恼。要是能常常观察这些烦恼的罪过,就不会对布施生起讨厌心;接着再深入观察涅槃的功德、涅槃的微妙。涅槃有什么功德呢?因为涅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呢?因为布施的行为是由意决定的,所以意就是布施的根源(意识与意根是布施的根)。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正确,因为布施都是要具足五阴的,并不是只有意识、意根就能完成布施的行为。因为布施时要具足身口意:不但要有意识与意根,还得要有口去告诉人家:把财物、佛法、食物布施给对方。所以还得要有身与口,要沟通,否则布施往往不会成功。因为受施者往往会有很多想法,需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净施者在未来世可以得到布施的上妙果报。佛说:如果布施时不是以不好的财物布施:已经发霉或有些损坏的物品,不该拿来布施。如果是用具足色香味触的食物布施给对方,叫作净施。如果能如法得财来布施,也叫作净施。不可以像廖添丁那样劫富济贫,那是不如法得财而布施。有人说:如果让我再得到六百万,我就会大力的实行善事、广作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常常做这样的思惟:‘如果想要让这些财物追随着我去到未来世,最好的方法不会优先于布施。’因为你布施了以后,来世得到布施的极多倍果报,而你是施主——布施之主——当然只有你能得到这件布施的果报,所以想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转移到未来世的自己身上去,最好就是布施。而且还要深入观察‘贫穷是多么痛苦,豪贵是多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不是仅仅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次第进修诸地,也必须具备福德作为进修的资粮;乃至即将成佛之前的等觉位中,还必须百劫专修布施,头、目、脑、髓、舍宅、妻、子,无一不可布施,都无贪着;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随形好,具足如是广大福德之后始能成佛。因此,佛说菩萨六度乃至诸地所修十度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说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但是常常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不但是现在,古时候就有,所以世尊还得要做这些开示。就好像我们讲般若,以第八识如来藏空性来说般若;但是那些凡夫位的大师们误会了,他们认为:般若就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是般若。所以印顺法师会把般若定位作性空唯名,说一切法的体性都是空,就只有名相;换句话说,依他的定义,般若就是戏论。因此他从一切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没有钱财的人,自己说自己没有钱财,这个道理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切的水与草,哪个人会没有呢?以饮水布施也是施,身口意具足的解除别人的口渴,所以舀一碗水布施也是布施。有位老婆婆很贫穷,都没办法布施,有位大阿罗汉怜愍她,希望她来世有钱财,故意去找她布施。老婆婆说:我没有钱财可以布施,也没有饭可以供养你。阿罗汉说:没关系!你去河狸舀一碗清水来布施给我。阿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如果有人对于自己的色身、生命、财产有悭惜之心,吝啬而不肯布施,这就叫做悭。护惜悭——一直照顾悭心——增长不肯布施的悭心,他就不会产生怜愍心,他总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我要把财物留着,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他以这个理由而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若不是最好的福田,他就不肯布施。可是等到有一天终于找到最好的福田了,譬如真正妙法,而且是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辩疑1、接受布施者若以所得到的财物来做恶事,他所做的罪会殃及施主。佛说这种说法不正确。〖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锺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云何说言施主得罪?施主施已,欢喜不悔,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法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法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法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法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法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法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法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法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的因果原理有智慧的人为了四件事情而乐于施惠于众生,乐行布施如果有人乐于布施,这个人可以坏除五种不好的法:现在世可以得到四种果报:〖善男子!有智之人,为四事故乐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烦恼、二者因施发种种愿、三者因施得受安乐、四者因施多饶财宝。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记佛说当菩萨的人要一切施,所以真正的菩萨在布施时就称为一切施者。佛说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而行布施(证悟了就是菩萨摩诃萨,还没有证悟如来藏就不叫作摩诃萨。摩诃萨不一定是指初地以上,有许多经中说证悟如来藏而生起般若智慧的人就是摩诃萨),你证悟而成为摩诃萨了,以后布施时应当如法求物,不可以再像以前在凡夫位时,以克扣父母的供养来布施,否则就是不如法求物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记佛接着说:“善男子啊!有四个法会拖累你的布施修行。第一、因为悭贪的心没有破除掉,所以就会拖累你。”每次想要布施时都要斟酌再三,总是考虑了很久很久才能下决定布施,这就是悭贪之心拖累了布施。“第二、从来不肯修布施行”,以前没有常常布施,所以第一次布施时都会很困难。如果布施习惯了,就不会有困难。当他第一次布施以后,受施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解这部《大乘起信论》很奇怪!是从深的法慢慢的讲到较浅的法上来。有的人会抱怨说:怎么深的部分一闭始就讲过了,那时我们还没有破参啊!听起来也都似懂非懂的,好可惜喔!如果是浅的先讲,后来才讲深的,我们后来破参时来听讲,那不是很妙吗?可是因缘就是这样子啊!他就是从深的部分先开始讲,然后渐渐讲到浅的部分来。为什么会这样讲呢?因为先讲深的法,你们才会发起欢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