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为我们开示修忍的要领:想要安忍于世间法中或无生法中,应当先破除憍慢心、瞋心及痴心。破憍慢心,在世间法上就能忍,在出世间法上也能忍。有许多人不能接受我的法,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有憍慢心,这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我出道比你某某早,我为什么要信你的。”我以前接触过几位居士都是这样,有的居士也蛮有名的,但都是这样。另外一种是因为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解忍门的开示只有四句,看来像是很简单的样子,但是忍这个法绝不简单,俗圯几句话的内容也绝对不简单。见恶不嫌,遭苦不动,这是世间忍。所谓世间忍,就是在世间法上,能够安忍而不动其心。忍!说一句简单的话,就是接受的意思。当人家骂你,你就当场骂回去,双方就越骂越大声;回到家里以后,家中同修劝你说:你何必跟人家互骂?我不是跟你讲过吗?不要跟人家互骂、嘛!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家,所以就当著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辞,十分气愤地谩骂佛陀。佛陀静静地听完这位年轻婆罗门的谩骂发洩,然后才反问这位年轻的婆罗门说:「婆罗门!你有没有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的经验?」「有啊,瞿曇!那又怎样?」「婆罗门!你曾经準备餐饮,来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地方在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写的娑诃,我们方便来念成娑婆),既然是堪能忍受的世界,因此有菩萨来问佛,他说这个世界的有情就是能够忍受各种言语的骂辱,还有身形上的鞭打、捶打。可是佛说不是!大部分的众生没有办法做到这样的功德,反而是被贪、瞋、痴这种怨恨、怨害所缠缚着,随着生死流而不能够解脱。这菩萨就觉得奇怪:如果这样,这世界不应该叫作娑婆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便佛报恩经》中,释迦牟尼佛自己述说祂在因地时发菩提心的情况。就是祂在无量劫以前的过去生,因为造作罪业而堕到火车地狱中,受极重的苦报;看见同伴及其它所有火车地狱众生,受着极重大痛苦的情形,自己也感受着大苦恼,心中就生起了想要帮助他们免除这种重大的痛苦,给予他们安乐的安隐心,然后就生起了慈悲心,自己就在心中发起了“救度一切众生出离三恶道乃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最近聚餐的时候,听到一个同事酒后抱怨说,年近三十,突然感觉到这个世界对他充满了恶意。工作晋升失败,能谈心的朋友越来越少,和妻子吵架搞得家宅不宁。我什么都没做错,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对我?然而据我了解,他晋升失败是因为能力不足;朋友变少是因为他脾气太暴躁;就连妻子也不能再容忍他毫无缘由地情绪波动,争吵无可避免地出现。电视剧《欢乐颂》里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日的中国佛教,我们常常看到许多的怪象,比方说曾经在媒体上非常有名的一则新闻:湖南某女士为了自己要出家,不理会老父、老母以及未成年儿子的哀求,还有自己未完成的责任,坚持要到佛寺里出家,把存款全部交给寺里,为寺里的建设工作日中一食,每天劳动十多个小时,最后弄到身体损坏,后来勉强让家里带回去;但是回家后,上对父母、下对孩子都是表现出不屑一顾。在她的心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想不能说有错,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轻松,不要动辄得咎,也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自在,追求无系缚解脱的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向着解脱、常乐我净行进的动力;只是都会产生颠倒的认知,我们因过去世不能了解法界的,无明造作而有了这世的五阴世间,一生下来所了别的,就依着我和我所的舒适和满足、执着和追求,所受的教导也是增益我及我所的熏习,对于世间的无常执以为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杀生,通常我们说杀人,杀人就是夺取别人的生命,我们就称它作杀人;所以杀生,杀生就是夺取众生的生命,我们就叫作杀生。但是众生不是只有人,不是人的部分,还有六道轮迴的众生,所以说有人、有非人的部分;那非人的部分呢,有天、阿修罗、地狱、鬼还有畜生。天、阿修罗、地狱跟鬼,事实上我们是杀不到的,不是人的部分我们能杀到他的,只有畜生;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先来看看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里面的开示:「故知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菩萨戒戒本所依据的经本有很多部,譬如说:《梵网经》中所说的是十重四十八轻,《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说的是十重四十二轻,菩萨《优婆塞戒经》中所说的是六重二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6)最近两周葛格我没跟好朋友们攀缘,那反而我跟老婆感情更好,而且最近也跟弟弟感情更好!所以不跟朋友们攀缘的好处就是可以跟家人的感情更好!因此凡事都有得有失。因为之前惹得两位好朋友不高兴,葛格我也公开忏悔及私下常常传讯息忏悔,对方虽然没有响应!但我请法国师兄再转达我忏悔之意,对方说早就气消了!那另一位本来就没生气!那我猜测对方是想要不攀缘好好用功,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总结受菩萨戒的目的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使自己成为一个在佛菩提道上迈步前进的真实义菩萨,为将来成佛作准备。这个目的也可以说,就是学人开始从内心中更为具体地履践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因此依著四宏誓愿的核心精神,就建构了菩萨戒持守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不违背解脱;第二、不违背菩萨的慈悲;第三、不违背大乘第一义。接下来我们就逐一加以说明。首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业品>》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就是制。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就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同音),制什么呢?要制鬼神,不再让鬼神来骚扰他,所以说要去制一制。同理,制就是制止别的恶法继续作用,所以才叫作制。戒为什么叫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戒罪的性质又分成两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说这一个罪如果犯了,是牵涉到心性上的严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二种是佛所遮止,无关乎心性好坏,然而是佛特别指定的、外道都不施设的重戒,不是轻垢罪,所以叫作遮重。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所着的《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第54页第二段的菩萨《优婆塞戒经》的说:【若有难言:何缘五戒尽形寿受?八戒斋法一日一夜?当言:如来善知法相,通达无碍,作如是说。】(《优婆塞戒经》卷七)这个的意思是什么?首先来说五戒。五戒是在家佛弟子应受持的五种禁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经中说:【五戒为人,十善生天,悭堕饿鬼,觝突畜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犯了重戒以后不通忏悔,是很严重的。【关于戒体,大善知识开示:戒以何为体?以心为体!戒的目的就是要戒心。意识与意根会导致我们的业种变化,导致世间和未来世五阴的变化。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因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意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时就有戒体存在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说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自誓受戒是下品戒,可能的话,应当要求已受戒的菩萨为我们传戒。而上品戒非常难得,如果我们在自誓受戒时,有佛或菩萨现前为我们做证,那是真实上品戒,但是须有天眼通,亲见佛菩萨化现或放光作证才能确定是上品戒。所以,因缘不具足者先自誓受戒以后,有因缘的话仍应要求受中品戒,那就需要请已受戒的菩萨为我们传菩萨戒了。我们要用什么心态来看待受菩萨戒这件事情?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佛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故知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授。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他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呢?有什么理由要让这些初发心的菩萨来受菩萨戒呢?我稍微列举了其中几点:1、令远离恶法菩萨戒主要戒护菩萨的身口意行,让菩萨不要造作恶业,然后下堕到三恶道去。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堕到三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戒它有一个很殊胜的功能,就是只要你受了菩萨戒以后,只要不违犯戒律,他就可以一直保有菩萨的资格。譬如说一个人当学生,学生他只要遵守校规,考试都及格,那么他一定可以当学生一直到毕业为止。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以后,他就保有菩萨的资格,然后只要他不犯戒,他就一直可以走到成佛,也就是菩萨道毕业了。我们可以对菩萨戒作这样一个认知,菩萨戒是菩萨修行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