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所说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可以看到,一般所说的六道,就是地狱、恶鬼、畜生、人、阿修罗、天。这个六道的范围,事实上,只在欲界里面;若只谈人天乘,一般只说到欲界。可是如果我们要谈到解脱,还要把六道里面的天扩大,来详细看它的内容;这个时候可以看到天,除了天阿修罗、欲界天之外,事实上还有所谓色界四禅天,也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色界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妙法莲华经》卷一)是说:诸佛世尊们,都是为了一件大事的因缘,所以出现在世间。舍利弗啊!什么是诸佛世尊为了这一件事来出现于人间呢?那是哪一件事呢?就是为了开、示、悟、入。诸佛世尊为了开启众生对于佛菩提道的知见,令众生法眼得以清净,所以出现于人世;为了演示给众生知道关于佛菩提道的知见,所以出现于人世;为了让众生能够证悟佛菩提道,所以出现于人世;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浴佛节(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会等节日;佛教也有许多特别的节日,其中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腊月初八佛成道日、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为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三个佛教节日。佛诞日除举行浴佛外,另有一盛大的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有哪些类别?既然菩萨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那么长远的时间才能够成佛,那么在这么长久的修学期间当中,各个阶位的菩萨之间,证量的差异当然也是非常的大;所以我们应当要了解一下,才知道自己目前的定位,以及之后所努力的方向。佛菩提道的修学,大多是依照《华严经》以及《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所说的,把菩萨道分为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以及等觉位、妙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叫做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见浊是从妄见、恶见出生的,恶见就是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烦恼结。第一个身见,梵语音译为萨迦耶见,就是以五阴我为身,又称为我见。第二边见,就是落到断见或是常见中,不然就是有增有减的执着中。第三邪见,总括来说,就是一切不如理、不如法的颠倒妄见都可说为邪见;其中拨无因果,认为造恶不会有恶报,行善也不会有善报,使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于处具有生长的意涵,所以说眼等六根以及色等六尘,为生心、心所作用之处,因此称为十二处;法处就是其中之一,而法处所含摄的色法,就称为法处所摄色。这法处所含摄的色法,实际上是由过去落谢的五尘影像,含藏在如来藏当中,在因缘成熟时为意识之所缘,是无体之法。法处所摄色可分为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定果色和遍计所执色等五种。-----《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7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说明完痴心所的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之后,我们接着说明对修行者影响至深的慢心所。那到底什么是慢呢?所谓慢就是傲慢的意思,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这就称为慢。也就是说,对于他人,不管是德学不如自己,或是程度与我相等的,甚至对于德学超过自己的人,我都表现出轻慢、藐视的态度,这就叫作慢。然而慢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差别,约略可分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高慢、卑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上一集我们跟各位介绍到《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说,如果众生能够把一切妄念灭除,而成为无相的话,就是证得如来的智慧。我们也举了有人有很严重的文字障,这个就是所谓的妄念有相,如果能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就能够妄念无相。我们上一集说到,悲智他主张无想就是涅槃,而且主张无想定,所谓的净无想道,就是到达涅槃的一个道路。基本上他那样说,他是对的,可是他又认为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神足通就是,身能飞天入地,能够出入三界,往来无碍,一念就到;又能够变化自在,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等等的随意变现。第二个天耳通,又称为天耳智证通,或者是天耳智通,就是能够听闻世间一切的声音,包括六道众生苦、乐、忧、喜、语言等这些的声音。第三是他心通,又称为他心智证通,或者是知他心通,就是能够洞悉他人心中所念所想的各种善恶等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众生之所以轮回,就是在五阴十八界上面建立了身见,意识这一个妄心在执着色身为我,依于我有色身,一切有情有受、有色身,所以建立了人相、我相、众生相;众生也好、他人也好、自我自己也好,都有不断地造作运动,这些都有在时空当中的流转,这就是所谓的寿者相,具足了四相就具足了轮回,无边地一个又一个的生死流转,众生如此。菩萨要以断我见,就是要以未到地定为基础,而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先引用平实导师在讲经的时候所举的一个譬喻,来说明八识心王中各个识的功能差别。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叫作《西游记》,它是在明朝的时候由吴承恩所著作的。这故事的内容是叙述唐朝的高僧唐三藏骑著龙马,带著孙悟空、猪八戒以及沙悟净到西方去取经,沿途遭遇种种危险,最后终于取得佛经回到中国。那《西游记》和我们要谈的八识心王又有什么关联呢?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四所显示故的六种无为法。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讲记大乘法中有名义菩萨和实义菩萨二种,名义就是定位的意思,以某名确定他的位子;就好像法律一样,比如你想要拍卖债务人的财产来抵债,要先取得执行名义。如果没有取得执行名义,你有本票、债权、借据、支票都没有用,有抵押权也不能拍卖;你不能拿着借据、支票、本票要求法院依抵押权帮你拍卖,要经过取得执行名义的过程才能拍卖它。想取得执行名义,要先提出告诉!由法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这里经文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这个标题我们把它设为“自利利他”,其实它所说的内容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些鬼神,就像当今总统的侍卫,你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但是,这些神的数量是有增减的,当一个人都做坏事时,那神就会一个个离去。一个人如果都做好事,那神就会越来越多。佛经表示,一个人每持守一戒,就增加五个神。依此而算,持守五戒的人最少有二十五个神了。此外,当你在聊天说话时,神也常在左右,如果你说的是没用的东西,神就会一个个离去。如果你说的是佛法,那神就会顺便听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生死苦恼,无量世的生死就是众生最大的苦恼,而众生会受这些大苦恼,都是为了一个烦恼:我见。单单只为了一个我见烦恼,所以在无量生死中受大苦恼。四种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我见烦恼),以及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这四种烦恼,归根究柢仍是基于我见而有的。譬如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但是集的因又是什么?是谁造作苦?又是谁在受苦?这就要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世间法,以及阿赖耶识的出世间法来了解,才能知道了。从蕴处界的虚妄,听闻思惟如实观察,并确实依止于现观内容之后便可断除我见,我见断了就是证得声闻初果;证初果已,再进而断除我执,当我执断尽了以后,就证得二乘解脱果,而可以出三界了,这就是决定性的声闻、缘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原因,都是由于未曾深入苦圣谛中详实观察,不能引生厌苦、厌我的厌离心,以致不愿意遵循八正道的规范来实修,一方面继续贪着人间的五欲六尘,另一方面继续爱乐于五阴十八界的自己永远存在;深心之中,不接受人间五欲是贪染不净的,也不接受五阴十八界自己确实是可厌恶的;以此缘故,深心中仍不爱乐于无余涅槃的实证,导致成为无根信的凡夫。由此以观,四圣谛(特别是苦圣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业与大家息息相关的,懂得业报的原理,也懂得转业的方法,成佛之道便能迅速完成!佛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对业有非常具体的描述,佛说:无量世界一百三十六地狱处,无量畜生、无量饿鬼,皆因业作;人、天亦尔。无量众生获得解脱,亦因于业。1、业的种类: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业有四种: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