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样深入观察以后,想要使自己不会像贫苦人乞讨时遭人白眼、生活困苦,自然就会常常把心放在布施上面了。穷人向人伸手乞讨,还不一定能够得到财物,往往招惹人家辱骂:你这个人好手好脚,为什么不去工作赚钱?如果是残障者向人乞求,有时还是会被人带着异样的眼光布施,背后还会说:可怜喔!不晓得上辈子造了什么业?这样深观以后:我来世可不要当贫穷人。那就会记得布施而远离 三摩地

2018-07-23

佛开示:如果有人这么说,就反问他:有没有布施与接受这回事?如果他说没有;明明有人接受布施,拿了钱就可以生活下去;又为什么你们这些大师接受了数十亿、百余亿的布施,道场就可以建起来了?既然你建起大寺院,而你现前有五阴存在,你的五阴也接受了一百多亿元布施了,怎能说没有布施这件事呢?只有从实际理地——从真如心、如来藏——自身的立场,才可 三摩地

2018-07-23

不能生信、欢喜,每次看见别人布施时就郁郁寡欢,甚至有时会讲:你别布施那么多了,留一点自己过生活。傻瓜!为什么要布施那么多?这会造成未来世自己的贫穷,因为他连随喜的福德都得不到,这人就是疑于福田的薄福人,这人未来世就是贫穷人。别人布施时,即使是去布施给非的道场,你也该少讲话;只要那个道场不谤,他讲他的法,你弘扬你的法就好,不必去阻止别人布施,除非那是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以衣服布施,未来世可得到上妙色身;如果是以食物布施,未来世可得到超越于常人的力气;如果以灯明布施,未来世可得清净妙眼;如果以车乘布施,未来世色身会得到安乐;如果以房舍布施,未来世所需要的生活用品都不会缺乏;施主既可得到这样的善报,怎么可以说布施以后,受施者以财物做恶就使他得到恶果呢?因此只要如法布施就好,不管受施者以获得财物去做什么恶事,都与我 三摩地

2018-07-23

若他死后已堕落到饿鬼道去,子女为他追福,可以使他依报获得改善:环境比较好,食物易得,受苦较少;但是正报的饿鬼身与饿鬼道的环境仍不能免除,要继续在饿鬼道中生活。如果父母生前是行善者,死后生到欲界天去了,他的子女再为他追福:以他的名义作种种布施,或请了道士来准备许多的冥纸,弄了一大堆饭菜一起供养,他不会接受的。他绝对不思念你所供养的食物与冥钱,因为他在 三摩地

2018-07-23

若他死后已堕落到饿鬼道去,子女为他追福,可以使他依报获得改善:环境比较好,食物易得,受苦较少;但是正报的饿鬼身与饿鬼道的环境仍不能免除,要继续在饿鬼道中生活。如果父母生前是行善者,死后生到欲界天去了,他的子女再为他追福:以他的名义作种种布施,或请了道士来准备许多的冥纸,弄了一大堆饭菜一起供养,他不会接受的。他绝对不思念你所供养的食物与冥钱,因为他在 三摩地

2018-07-23

若他死后已堕落到饿鬼道去,子女为他追福,可以使他依报获得改善:环境比较好,食物易得,受苦较少;但是正报的饿鬼身与饿鬼道的环境仍不能免除,要继续在饿鬼道中生活。如果父母生前是行善者,死后生到欲界天去了,他的子女再为他追福:以他的名义作种种布施,或请了道士来准备许多的冥纸,弄了一大堆饭菜一起供养,他不会接受的。他绝对不思念你所供养的食物与冥钱,因为他在 三摩地

2018-07-23

若他死后已堕落到饿鬼道去,子女为他追福,可以使他依报获得改善:环境比较好,食物易得,受苦较少;但是正报的饿鬼身与饿鬼道的环境仍不能免除,要继续在饿鬼道中生活。如果父母生前是行善者,死后生到欲界天去了,他的子女再为他追福:以他的名义作种种布施,或请了道士来准备许多的冥纸,弄了一大堆饭菜一起供养,他不会接受的。他绝对不思念你所供养的食物与冥钱,因为他在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要讲随力施与呢?因为你是一个修学佛法的人,你的存在毕竟比那个来跟你乞求财物的世俗人重要啊!你懂得修学佛菩提道、修学解脱道,他们不懂;他们跟你乞求了财物去,只是为了生活比较好过,或者是为了维持生存而已。乃至有的人来跟你借钱、讨钱,他并不是真的生活难过,而是挥霍无度!所以常常要向你借钱花用、饮酒。所以你们布施时应该要有正确的知见:随力施与。不必打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在人间必定八识心王具足,若无八识心王具足及运作,五遍行心所有法不能在人间生活存在及运作;若无五遍行,则五别境心所有法亦无法生起及运作;若无五别境心所有法,则不能了知一切法;若不能了知一切诸法,则善十一、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不定四等四十一心所有法,也不可能现行及存在;若无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等二位诸法和合运作,则无色十一可以让行者现 三摩地

2018-07-23

苦恼不是指世间法中的苦恼——譬如缺乏生活所需的财物——而是指粗重烦恼。佛法上讲烦恼有二种:一是微细烦恼,一是粗重烦恼。微细烦恼是讲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所摄过恒河沙数的上烦恼,也就是无始无明的一切随眠,这就是细烦恼。至于粗而重的烦恼,是讲烦恼障的分段生死的种子——就是见惑与思惑——别让它们现前,要把 三摩地

2018-07-23

尽管如此,从世间亦有许多气质长相出众者,生活过得不一定比其他人来得好,或者不见得人人均喜欢同一类的气质长相,乃至于其气质长相令一部分人甚为喜欢,却令另一部分的人甚为不喜的现象。以此常见的情形即可推知:气质长相仅是福德的众多展现方式之一;气质长相良好者,可以表示一个人过去世累积了相应的福德;或者此世的生活因缘顺遂,但是长相气质却不足以函盖其全部的福德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说有位佛门的上人,她在《心灵十境》里面,她这样说:所以说,修行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殷勤的心和欢喜心,有了欢喜心就没有烦恼,有了殷勤之心就不会懈怠,并且脚踏实地精进,就能恒持道心,进入菩萨的初地,也就是欢喜地。其实初地菩萨确实是欢喜地,可是所谓的初地的证得,并不是说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殷勤之心跟欢喜之心,然后不断地去修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们在生活中能常常行持各种戒法、布施之法,忆念生天之法:生天的资格都不具备时,怎能有资格证悟如来藏而成为菩萨?如是,若有犯意即生起惭愧心,由惭愧心发起实践道德的决心,进而履践奉行,使自己亲证三乘菩提的福德渐渐具足。三者、对具有良好品德、深信因果、乐于持戒布施、无慢心之人,方可传授三乘菩提佛法。首先,应告知学佛非为逃避世俗,非求世间有为福报;应学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三摩地

2018-07-23

那以这个有离开语言文字的观察的能力,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之中来寻寻觅觅,才有可能一念相应。因为如来藏的体性是无异、无变、无生、无诤,祂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却又不妨碍从祂所生的种种法是有生生灭灭的外相。因为诸法在过、现、未来生生灭灭的同时,心意识也伴随着运作,而如来藏却不在心意识之中;乃至说非色受想行识,不离色受想行识,非地水火风大,不离地水火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娑婆欲界。投生到这里的众生除非圣人乘愿再来,基本都是受业力、欲求牵引而来的,为什么会有欲求?因为无明,因为我见与我执。刚来人世的我们,弱小无助,没有半点自我协助能力,小鸡小鸭破壳而出就可以自己行走,而我们只会躺着,若不是助产师打了一下我们的,那股疼痛和恐惧逼迫我们大声哭出来,如此我们才在外力的协助下,完成生命中第一次呼吸。透过哭 三摩地

2018-07-23

念佛人到此地步已经通于禅法,自然能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岂非禅净互通?若念佛人,从拜佛、称名念佛,进入无相念佛之境地,欲修楞严大定,当摄取修定之知见,并详阅楞严经;每天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无相念佛,并在每天固定时段打坐之时无相念佛。待事理二障消除,自然渐渐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得诸种念佛三昧(注四)另有念佛人或持咒者,于日常生活中执持佛号或固定一咒而 三摩地

2018-07-23

中午给一个朋友拜年,他很关切我目前的生活状况,谈到我未来有什么打算和规划,我坦言自己没有任何想法,没有任何计划和安排。他很为我担忧,连声说有困难直言相告,千万别客气,都是自家兄弟。对于这份好意我心领了,除了感受到这份兄弟的友情温暖外,我还被自己的回答吓了一跳。这份惊讶来自于自己居然对于未来不做任何规划和考量,还这样的心安理得。未来对于很多人来说,如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菩萨以大悲善巧方便,在各种不同世间里,要度化各种不同菩萨种性的众生,所以示现种种形相;有时也示现有过失,好像凡夫众生一样,跟众生一起生活,一起做事,度化这些众生。这都是菩萨的清净愿力,才做得到。我们欲求真善知识,也应当发菩萨清净大愿,才能和菩萨的愿力相应,得以值遇善知识,并能得到他的教导。(原标题:学佛人如何分辩出真正的善知识?)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