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上妙色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身体强健,就算年老了也不需要别人服侍你,自己可以照料生活起居,所以至少要健康。第二种上妙色的意思是长得英俊、漂亮,众人见了都欢喜。我们选佛像时也一样,往往挑上好几年才看到一尊中意的,因为想让大众看到时能感受到寂静解脱而且有大乘气象,这就很难选了。同理,菩萨摩诃萨想要能自他兼利,能有上妙色是最好的,不必劳烦众生每天早晚来奉侍你 三摩地

2018-07-23

故在此劝请大心的菩萨,欲自己道业所需的菩萨性,当请阅《优婆塞戒经讲记》各辑,仔细阅读思惟,并以书中法义在自己的生活中切实履践,必能成就性种性之功德,乃至成就未来入地或者成就佛道所需的璎珞庄严。-----《般若信箱》37期(原标题:发起菩萨种性) 三摩地

2018-07-23

不过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即你将来生病,生活也很困顿,即使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也绝对不要对佛法失去信心;当生病到了很惨的地步,你就当作你就是把它受报了结。即使后来我们不能作身行上的佛事,可是你的心念还是可以念念回向啊,念念灭除你的贪瞋痴,这就是用功,这就是佛事啊!你还是可以改变你这些恶业生起之前的这些念头,因为你之所以会受种种恶报的因缘,它就是来自于你的 三摩地

2018-07-23

作主的,永远得不到,他永永远远就是没办法得到,法界的定律就是这样,当你要从如来藏所发起的那些世间法的东西去得到,那就很遗憾,你就永远琢磨不定,不管是事业、生活、感情等等,那些东西都琢磨不定,永远像幻化一样。你要呢,从源头上去着手。(原标题:建立善因缘) 三摩地

2018-07-23

你看人家生活过得很高兴很快乐,你不要劈头就告诉人家,将来你会死啦,将来……,这样不叫作是弘法,这样叫诅咒人家。就是说,他们有因缘的时候,跟你有因缘的时候,他们又知道你是学佛人,当他到了某一个时节,他可能遇到了某件事情,这时他很痛苦——因为人总是会有很痛苦的时候。他想,可能只有学佛人才会了解他遇到的困难,那刚好某某某是学佛的,我 三摩地

2018-07-23

像是〈净行品〉中所说的,你一定会在你的日常生活的诸行里面,在你的回报众生行中,而生起回向心。比如说,拿一个杯子,你的念头就是「当愿众生如我一样得清净心,将自己的一切浊垢都予以清洗」,类似这样,那你开门的时候就想,「愿开众生一切善根门,然后呢,度一切众生,断尽众生的一切恶根本门。」这些东西的话,你会不断的回向,而且,你会真实地想要在这个过程中,让你生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平实导师所传的无相忆佛拜佛是动中定的功夫,所以接下来在生活当中,只要将忆佛的念轻轻一提,轻安的觉受就会跟着起来;或者提一下轻安的觉受,立刻就能够有全身调柔舒畅的感受起来,忆佛念也同时跟着起来。也因此,就能够把这分定力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交谈中能够清楚外境的对应,但是心不散失、也不会攀缘,事来则应、事去不留,随时都能够带着忆佛的念。学佛人无相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有的人他以日常生活或者早晚课诵当中那个能知能觉的心,把这个心当作禅宗证悟的真心如来藏。但是这个能知能观的心,乃是与语言文字相应,是有形相相应的,是粗糙的散乱攀缘心;这个心只是意识心而已,根本不是禅宗证悟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第一种禅定,以定为禅当作禅悟的是一个误会,而以这种粗浅的定心、攀缘心当作是证悟内容,这是第一种歧路。我们来看第二种歧路。第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学佛人都不能证得初禅正定,是因为不知道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去消伏性障;像有些是迷于以盘腿打坐的方式来追求一念不生,这样纵然他的腿坐断了,还是无法和初禅相应。初禅的相应一如欲界定,如果忽略了十善业的基础,那就不可能证得的。而要修证初禅所容易忽略的最根本的问题,弥勒菩萨开示说:【如是所有初修业者,蒙正教诲修正行时,安住炽然正知具念,调伏一切世间贪忧。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有的人他以日常生活或者早晚课诵当中那个能知能觉的心,把这个心当作禅宗证悟的真心如来藏。但是这个能知能观的心,乃是与语言文字相应,是有形相相应的,是粗糙的散乱攀缘心;这个心只是意识心而已,根本不是禅宗证悟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第一种禅定,以定为禅当作禅悟的是一个误会,而以这种粗浅的定心、攀缘心当作是证悟内容,这是第一种歧路。我们来看第二种歧路。第 三摩地

2018-07-23

光是掉举,就会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性—他的事业、家庭,以及自己对于五尘的着重比例—而有种种的变化差别。而昏沉,也就包括着贪着睡眠,那是因为心没有办法安住于自己所缘的忆佛念,或者是定境法尘,所以也是属于散乱的一种。这一种和心对于外五欲的散乱不同,是这样的心是比较暗昧的,暗昧的关系,所以就没有办法自己知道,自己是正知正念而住。例如有人特别喜好睡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在《大般若经》中也教导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佛陀在经典上也常常教导众生行菩萨六度,其中修禅定(静虑)波罗蜜多也是非常重要的!禅定波罗蜜,玄奘菩萨在《大般若经》中翻译成静虑,其实禅定波罗蜜不只是 三摩地

2018-07-23

那另外在《长阿含经》里面也记载了世尊告诫弟子们,日常的生活行住坐卧、饮食、便溺一切的作务中,都要依于佛陀所授的律仪轨则,常念一心,不失威仪,这样子摄心精进于道业,这样才是一心。佛陀这样子开示,说:【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鉢,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文殊师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 三摩地

2018-07-23

有想,欲界人间以及三恶道有情的生活状态都是有想的。有想的这个「想」,在《阿含经》里面讲的就是指「知觉」;有想或无想,是指有知觉或者无知觉,不是在讲语言文字妄想那个「想」。这个地方,几十年来很多的大法师、大居士都误会了,错把没有语言文字妄想当作是「无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诸位知道(如果你修行够久,应该会记得),以前美国有一个卡普勒禅师来到寻觅禅的 三摩地

2018-07-23

加上我那最小的孩子前年也考上大学了,又是甄试上的,都不必我在大热天去陪考;孩子本性也不错,不须我穷担心;老来的生活费,如果省吃俭用的话,也不怕无法过日子,生活无虞,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我如今唯一的烦恼,就是怎样使佛的了义究竟永续流传?以及如何使未来的几百年间的佛法保持其纯净?除此而外,没有的烦恼了。没有烦恼以后,打坐时就不用与妄想、妄念对抗了,就轻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的散乱攀缘心,就是以日常生活中或课诵中,能知能觉的心为真心。那么能知能觉的心,一定是能分别六尘的心,能分别六尘当然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法。为什么说能分别六尘的境界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法呢?譬如说,一个人拿尺去量东西,那么他所量的结果是不是显示在他的量具上面,也就是这个尺上面?又譬如说,一个人他想要称体重,他把体重计拿过来,他站上去以后,他的体重就会 三摩地

2018-07-23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对所做的某种事情很有兴趣,或有工作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紧急完成等情况下,就容易在做事的过程中非常专注,甚至达到忽略外境的程度,有人在旁边叫了好几声才反应过来。比如看书入神的时候或玩电脑游戏入迷的时候,都容易有这种体验。有些缺乏修定经验的人会以为这种状态与修定差不多,甚至会以为如果能经常保持在这种状态中定力就会得到提升。这种想法其 三摩地

2018-07-23

动中定力较好的人,具备一定的反观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反观自己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现行,随后生悔、生愧,并做忏悔,发誓不再犯。这样长期反观,贪嗔痴习气就会渐渐转淡。定力更强的人,能够在历缘对境、烦恼习气被触发但还没有现行发作时,就能够及时反观到,并将其压伏,不使现行,如此多次反复,该习气自然会转淡,直至断除。因此,定力对修除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作 三摩地

2018-07-23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生活方式比现在简单,环境也比现在清净,人们有较多的时间和条件去修静中定。同时由于人们心地单纯,攀援心比现代人要少一些,所以修静中定比较容易得力,定力也大多比较好。但时至今日,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周围充满了车声、人声和各种机器的声音,想要寻觅一个适合的环境并非易事。人们的生存压力和生活烦恼也比古人多得多了,每天不是工作就是应酬,有点时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