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性戒与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们不犯其它之重戒。“罪有二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种罪,复有轻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轻,轻罪作重;如鸯掘魔受于世戒,伊罗钵龙受于义戒。鸯掘魔罗破于性重,不得重罪;伊罗钵龙坏于遮制,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轻,轻罪作重;是故不应以戒同故,得果亦同。”&mdash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想去的目的地不同,选择的交通工具就会有所不同;们修行也是一样,想要达到的目标、目的不同,选择的法道当然也一定不一样。正因为如来善知法相,通达无碍,不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及地狱这六凡业道的因缘果报,或是声闻、缘觉、菩萨及佛这四圣法道的修学内涵及次第,诸佛如来都已完全清楚了解,并且通达而无有障碍。释迦世尊为了教诫、教授娑婆五浊恶世 三摩地

2018-07-23

意识与意根会导致们的业种变化,导致世间和未来世五阴的变化。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因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意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时就有戒体存在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说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不愿意接受戒法所以戒体丧失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 三摩地

2018-07-23

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戒,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予戒。’其得戒,是中品戒。三,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相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应如是言:‘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学一切菩萨戒。’是下品戒。所以,自誓受戒是下品戒,可能的话,应当要求已受戒的菩萨为们传戒。而上 三摩地

2018-07-23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7大眾受學品〉世尊为们开示受菩萨戒的十无尽戒,也就是摄律仪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此不能干扰,不能遮止们修道,所以应当受。受菩萨三聚净戒以后,们从此生或者说已在过去生受都一样,生生世世不会失去这个戒体,一直跟着们到最后成佛为止。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不像五戒、八关斋戒,也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他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呢?有什么理由要让这些初发心的菩萨来受菩萨戒呢?稍微列举了其中几点:1、令远离恶法菩萨戒主要戒护菩萨的身口意行,让菩萨不要造作恶业,然后下堕到三恶道去。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堕到三恶 三摩地

2018-07-23

们可以对菩萨戒作这样一个认知,菩萨戒是菩萨修行的根本,也就是一定要受菩萨戒,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菩萨;唯有真正的菩萨他才能够成佛。所以受菩萨戒是成佛的必经之路,三世诸佛都受了菩萨戒以后才能够成佛,所以说菩萨戒就叫做千佛大戒。在家出家佛子若有菩萨根性者,不欲独善其身而取涅槃,能发菩萨清净大愿,尽未来际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不舍大愿者,佛为建立别解脱戒: 三摩地

2018-07-23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上一集已经由正圜老师为各位菩萨讲完佛菩提简介,接下来由再为各位菩萨讲解菩萨戒的受持。一、什么是菩萨?在讲解菩萨戒的受持之前,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菩萨。菩萨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就是看到别人有苦难,然后自己能够无怨无悔的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通常就被称为菩萨。但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其实并不符合佛菩提道当中所谓的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善生童子又为们请问:世尊!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要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佛说:善男子!有三个法可以清净优婆塞戒:第一、是信受佛、信受佛法、信受僧宝。第二、是从深心中真的相信因果:深信持戒的因果,以持戒为因,必定有未来世的可爱异熟果报;以犯戒为因,必定会有未来世的极不可爱异熟果报;如果深心信受佛法僧,就能清净戒法,知道以持戒为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母时,当先立制:‘若不作,要自克罚。’是人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余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脱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当知是人得是五果。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五戒相经》说: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呵妄语,赞叹不妄语者,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语?是中犯者:若优婆塞不知不见过人对法,自言是罗汉者,犯不可悔。若言是阿那含,斯陀含,若须陀洹,乃至向须陀洹。若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若得慈悲喜捨无量心。若得无色定、虚空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若得不净观,阿那般那念。诸天来到 三摩地

2018-07-23

问、自从受了本会的菩萨戒以后,末学就一直有一些困扰:第一、每二个月要诵一次菩萨戒,末学在第一次诵戒时却忘了,成为违犯小戒;从此以后,常常为了恐怕忘记诵戒,心里就很惶恐,不知该怎么办?第二、有人说:「菩萨戒应该每半个月就诵一次,但们二个月才诵一次,不如法。」学生因此觉得很惶恐,不知道们这样是否真的不如法?是否违犯戒律了?末学是否应该考虑舍戒?第三 三摩地

2018-07-23

总之持戒的目的在于使们身心清净,不犯威仪,让们勤学菩萨五明之学。让们能够起心动念饶益众生。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善生童子又为们请问:世尊!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要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复有四法:一者终不自轻,言不能得菩提果,二者趣菩提时其心坚固,三者精进勤修一切善法,四者造作大事心不疲悔。复有四事:一者自学善法学已教人,二者自离恶法教人令离,三者善能分别善恶之法,四者于一切法不取不着。复有四夫:一者知有为法无所,二者知一切业悉有 三摩地

2018-07-23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佛言:佛子!若、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返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 三摩地

2018-07-23

们今生如果尚未受持菩萨戒,应当要设法求受。如果还没有因缘受持菩萨戒,可以先自行于佛像前自誓受戒,等候将来因缘具足时,仍然应当依照菩萨戒经的说明,向已经受菩萨戒的菩萨法师、菩萨居士或菩萨僧求受菩萨戒。们讲的自誓受戒可以不必诵戒相、不取相为戒,因为这是对已经明心见性的人而言。明心见性的人过去无量生必定常常受持菩萨戒而不弃舍,因戒体从来不失的缘故,所 三摩地

2018-07-23

墓园主人们问他说:「这是你尽心尽力地帮助大家所得到的宝物,为什么要把宝物归还给们呢?」这位修道之士(即菩萨)就说:「看守的这些墓园是你们大家的土地,那些亡者是安葬在你们的土地上,所以从整体上严格的说来,这些财宝应该是属于你们所有的,因此应该归还你们。」墓园主人们都赞叹说:「您清净的德行真是太伟大了,自古以来的贤德之人又有哪个能胜过您呢!」于是便 三摩地

2018-07-23

」20、遇緣時不放生護生,父母兄弟忌日,不請師講戒(說法)迴向(屬重戒1殺)放生護生,至親忌日,講戒迴向,若不爾者,犯輕垢罪「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父,一切女人是母,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父母,亦殺故身。一切地水是先身,一切火風是本體,故常行放生業。生生受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 三摩地

2018-07-23

云何名無慚愧僧?謂若有情為活命故,歸依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於所受持別解脫戒,一切毀犯無慚無愧,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內懷如穢蝸螺貝音、狗行,常好虛言,曾無一實,慳貪、嫉妬、愚癡、憍慢,離三勝業,貪著利養、恭敬、名譽、耽湎六塵,好樂婬泆,愛欲色聲香味觸境,如是一切補特伽羅,無慚僧攝;毀謗是名無慚愧僧。】――恭錄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僧與僧寶的 三摩地

2018-07-23

無烟火坑殺者,若優婆塞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先作無烟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說以是人從此道來故,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為人作無烟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若為畜生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