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时候,有位名字叫难陀的牧牛人,原本倚着木杖远远地站着,听到佛对诸大比丘及弟子们所做的开示,慢慢走到世尊面前戒慎恭谨地站立,向佛禀陈:「我今天也没有靠在这一边的堤岸,也不在对岸,又不在江中被江水激打沉没,也不在岸上执取恋慕人世间的一切境界,也不被非人境界所系缚,更不在江心中间被江水激打而在原地回转不停,也没有腐朽败坏,渐渐也会进步至涅盘之处。唯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是这样一世、两世、三世、四世、十世供养下来,想要开悟大概福德资粮都够了吧!你总不能再说:我真的没有钱,所以无法布施。再穷也穷不过饿肚子吧!但是既然仍旧活着,就表示没有饿着肚子,那么三餐的饮食何不都先供佛?供了再撤下来食用,这福德就不得了了。因为立誓每日施食的缘故,若能不违誓约,就有大福德而具备了微妙智慧的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所以这个人也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他们这样懊恼的思想时,毕竟无有少分滋味啊!这是修善行,还算是好的;如果是作恶诽谤三宝,破坏,目的只是为了短短一世的名声与利养,因为自己的法跟人家证悟的人不一样,人家说离念灵知心只是意识,同于常见外道,心里就想:我原来的开悟圣者身分就是因为萧平实出来说法而消失了,现在变成没有悟了,真是受不了。为了面子与名闻利养,就去诽谤证悟的人。诽谤的结果,接下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也不会有一天,所有的菩萨都入圣位了,结果其中有一个人他还在谈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还在对于他过去的世间故事还在津津乐道,这样的人根本还离圣位很远很远,所以我们的眼光要远大啊,不要这样懈怠啊!那什么时候,这个跨越第一大阿僧祇劫的光景才会到呢?答案是这很快就会到,你要去想,那个光景很快就会到!就是说,你会在菩萨摩诃萨的位次上,和其他同见同行的菩萨摩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优婆塞戒经》卷7)意思是说:想要发起生忍,有五件事要作。第一恶来不报:菩萨不会有报复的想法,如果众生对菩萨有恶事,菩萨也不会以恶事回报。譬如,如果有人用恶口骂过来,菩萨也不会用恶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优婆塞戒经》卷7)意思是说:想要发起生忍,有五件事要作。第一恶来不报:菩萨不会有报复的想法,如果众生对菩萨有恶事,菩萨也不会以恶事回报。譬如,如果有人用恶口骂过来,菩萨也不会用恶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够这样长时间安住,你就是开悟,就是证得初果了!”而我们却说那是常见外道见,永远无法证果!由于我们所说和他的师父讲的不一样,所以他的心里就会难过,不会轻易相信。各位菩萨!请问您:活在当下,是谁活在当下呢?正是意识觉知心啊!只管打坐,是谁在打坐呢?如来藏会不会打坐呢?不会啊!所以,学佛一定要有正知见。菩萨既然悟了,当然得要帮忙众生,使他们在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这个悲忍,我们把它分为六点来说:第一、因为悲心的缘故,所以不应该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你如果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不加以辨正,众生就会被那些人误导而走入歧途,佛法就开始在人间渐渐的灭绝了。如果你不知道某人的开示、著作、所为,是在破坏佛法,那么这个人的破法残害众生慧命,也就跟你无关。可是你明明知道某人或某一些人,他们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所发行流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下来佛又接着开示说:心不放逸常修忍辱,为涅槃果持戒精进,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见退菩提心生怜愍。(《优婆塞戒经》卷2)实义菩萨的第十三个条件是,心不放逸常修忍辱。这是说:心要常常住于法上,不放逸。住于法上而不放逸,这才是真正的苦行。一般人修的苦行,是一天到晚出坡,然后晚上不倒单,坐在那边打瞌睡,辛苦自己,说这样是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优婆塞戒经》卷7)意思是说:想要发起生忍,有五件事要作。第一恶来不报:菩萨不会有报复的想法,如果众生对菩萨有恶事,菩萨也不会以恶事回报。譬如,如果有人用恶口骂过来,菩萨也不会用恶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生忍,在三贤位的菩萨七住位开始就有无生忍了,二乘圣人也有无生忍,可是无生法忍只有诸地菩萨才证,也就是有了道种智才算是。忍的意思就是能接受、能安住,佛法的忍(安住)要透过精进修行才能得到。若是能安忍于真正的佛法而又是到彼岸,这就很难得;因为一般大师们所谓的忍都是依错误的见解而忍,真正的佛法境界是不容易安忍的。能忍而又已到彼岸,很难得,因为能忍者不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释迦菩萨往昔修学六度波罗蜜,安忍于一切法,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求圆满成就佛菩提道之修证,就是像这般的安忍:能于种种违逆之境而不动其心,并生大悲心怜悯,愿意在将来救拔那些造恶之人!再看下面的小故事:有段时间,有个女人每天到了傍晚,世尊在讲经时,她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精舍中去,故意让人家看到;等到人家都走完了,她最后一个才走,都不让人家看到她离开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为我们开示修忍的要领:想要安忍于世间法中或无生法中,应当先破除憍慢心、瞋心及痴心。破憍慢心,在世间法上就能忍,在出世间法上也能忍。有许多人不能接受我的法,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有憍慢心,这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我出道比你某某早,我为什么要信你的。”我以前接触过几位居士都是这样,有的居士也蛮有名的,但都是这样。另外一种是因为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解忍门的开示只有四句,看来像是很简单的样子,但是忍这个法绝不简单,俗圯几句话的内容也绝对不简单。见恶不嫌,遭苦不动,这是世间忍。所谓世间忍,就是在世间法上,能够安忍而不动其心。忍!说一句简单的话,就是接受的意思。当人家骂你,你就当场骂回去,双方就越骂越大声;回到家里以后,家中同修劝你说:你何必跟人家互骂?我不是跟你讲过吗?不要跟人家互骂、嘛!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一开始,出现两位名叫婆罗堕婆闍的婆罗门,让人读来不知所以。依其英译本的註解说明,骂佛陀的是弟弟婆罗堕婆闍,跟随佛陀出家的是哥哥婆罗堕婆闍,弟弟与哥哥都叫婆罗堕婆闍之故。四、关於婆罗堕婆闍婆罗门,《杂阿含第一一五四经》还记录了另一个版本:经中说他不但对佛陀口出恶言,还动手抓起一把土,往佛陀身上撒去。但可能是他已经怒火攻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妙法莲华经》卷6)当时,若是增上慢的佛门四众,遇到常不轻菩萨这样顶礼赞叹的时候,他们会诽谤辱骂常不轻菩萨,乃至拿木棍来殴打,捡瓦石来丢掷常不轻菩萨;但是常不轻菩萨遭受这样的屈辱,却从来不起瞋,只是避开走远,仍然高声对他们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经中提到,当时诽谤打骂常不轻菩萨的佛门四众,之后受报两百亿劫,都无法遇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过七天这样的状况,这艘船只仍然在原来的地方没有办法移动分毫,后来海神就托梦给货主跟他说:你如果能够把那个穷人遗弃在海上,我便让你们的船离开这里。这个货主从梦中醒来之后,神情当然就是很哀伤,内心也感到很悲痛,不知道怎么办,就跟其他的商人在暗中商议怎么解决这件事情。这个穷人、这位修行人,面对这样的景象详细地观察之后,就完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他就主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就是开示真正常乐我净的妙道,而戒律的学习与持守,就是这个妙道的护栏,这护栏有着积极向前的正确方向,和不会再入三途的分际。经过了前面许多亲教师为我们说明了菩萨正行中,许多积极性的内涵和该戒止的作为。我们听了、知道了,但是栏外五欲爱染的喧闹,一直鼓动着我们的心房,每天一醒来就是生活在缤纷灿烂的五尘中,我们要如何让我们能够将戒律的积极向上性和清净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一个人,他一开始感觉很恐怖,那么他赶快去忏;但是因为对于佛菩萨的信心不够,所以他虽然天天忏,但是心里有疑;他虽然天天忏,忏了一个月以后,他信心消失了,他就不忏了,所以这种人就见不到好相。那佛有讲啊,说七天,一个七天、两个七天,乃至一年你都要忏;但是一个人信心不足,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不忏了。为什么?他对于他到底会不会下地狱,这时候起了疑了,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先来看看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里面的开示:「故知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菩萨戒戒本所依据的经本有很多部,譬如说:《梵网经》中所说的是十重四十八轻,《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说的是十重四十二轻,菩萨《优婆塞戒经》中所说的是六重二十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