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之前惹得两位好朋友不高兴,葛格我也公开忏悔及私下常常传讯息忏悔,对方虽然没有响应!但我请法国师兄再转达我忏悔之意,对方说早就气消了!那另一位本来就没生气!那我猜测对方是想要不攀缘好好用功,因此应该都没事了!那追根究柢就是因为这半年来葛格我太常在网络上跟一、两位好朋友过度攀缘!原因是因为我在半年前(2015.10)手机改成可以随时都无线上网,那就变得觉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目的也可以说,就是学人开始从内心中更为具体地履践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因此依著四宏誓愿的核心精神,就建构了菩萨戒持守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不违背解脱;第二、不违背菩萨的慈悲;第三、不违背大乘第一义。接下来我们就逐一加以说明。首先是不违背解脱。佛道修学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求解脱,常听学佛人说要自度度他,度是指度到解脱的彼岸,就是要了生脱死。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同理,戒要制止我见存在,也要制止我执存在,更要制止我所的贪着,心既然不愿意放弃戒,又不许在这上面攀缘,当然要离开这些烦恼,烦恼离开了以后心自然就不热而清凉了,就会觉得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中开示:受持五戒不能得解脱果,也不能发起未来世出家的因缘,只能保住来世继续拥有人身;既然是为了保住人身,当然要尽形寿受持。一旦犯了五戒,或只受一天的五戒而常常造恶业,人身仍然保不住,所以受一天的五戒并没有意义。若是今天受持五戒而明天不受五戒,就杀了人,来世的人身就失去了;又如今天受妄语戒,明天舍弃妄语戒而作大妄语,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戒体,大善知识开示:戒以何为体?以心为体!戒的目的就是要戒心。意识与意根会导致我们的业种变化,导致世间和未来世五阴的变化。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因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意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时就有戒体存在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说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不愿意接受戒法所以戒体丧失了。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授。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7大眾受學品〉世尊为我们开示受菩萨戒的十无尽戒,也就是摄律仪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4、令菩萨速证菩提什么叫做证菩提呢?证菩提最少要从明心开始,这是指佛菩提来说。那么什么是明心呢?明心我打个比方,譬如说我们要去炼金,那么炼金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要有金矿,如果没有金矿,就不会有炼金这一回事,也不会有金子成就。所以一个人要成佛,就是要先找到成佛的根本,明心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什么是成佛的根本呢?我们来看看禅宗的祖师怎么说:《洞山悟本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下来说,第四个理由:4、令菩萨速证菩提什么叫做证菩提呢?证菩提最少要从明心开始,这是指佛菩提来说。那么什么是明心呢?明心我打个比方,譬如说我们要去炼金,那么炼金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要有金矿,如果没有金矿,就不会有炼金这一回事,也不会有金子成就。所以一个人要成佛,就是要先找到成佛的根本,明心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什么是成佛的根本呢?我们来看看禅宗的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是悲心,悲心是常常想要拔除众生的苦难;譬如你看见众生在世间忙忙碌碌、浪生浪死,实在可怜,就想要救度他们脱离生死苦海;看见众生受种种灾难,你去救济,让他们免除灾难,也是悲心;再进一步,看见众生修学佛法却总是被外道见误导了,你去救护他们离开外道见、回归,这也是悲心。悲心就是让众生离开他们不喜欢的恶境,慈心是让他进入快乐的境界,所以说悲能拔苦,慈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法以后,僧宝开示了,就得要以至诚心听受;听受以后要记持住,不可忘掉;并且还要自己能加以分别,也就是加以思惟、整理。思惟、整理好了以后,还要转过来度化众生同样的供养三宝、护持、学习,这样的优婆塞就是能自利利他的佛。如果优婆塞不能这样熏习修学,并且还轻慢于比丘众,甚至有人心态更不好,是为了寻求某某比丘的过失而去听法,然后到处去宣扬那位比丘的过失,他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也让学生觉得很困惑,我想会中应该也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在心中有这些疑问,请同修会为末学开示,以解疑惑。答:这问题,在您来信之前,已经有人在亲教师会议中提出来讨论过了。平实老师也在六月十四日的讲经过程中,特地提出说明了;相信您也应该听闻过了,但不妨在这里重述一遍,让当时不在场的同修们更清楚的了解,会外学人也可以对此更加了解。关于平实老师在讲经时对于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使心开意解;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授。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以上这一段是世尊为我们开示受菩萨戒的十无尽戒,也就是摄律仪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此不能干扰,不能遮止我们修道,所以应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授。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7大眾受學品〉世尊为我们开示受菩萨戒的十无尽戒,也就是摄律仪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海开示菩萨戒:这个问题就是刚刚讲到「菩萨戒」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来之前,我就已经排好这个主题我今天要讲,也就是说,现在因为我们不能一直经常性来跟大家互动,刚刚有说只能看书啊!那怎么办呢?很多学习,像刚提到学习的方法,以及怎样知道对?要怎样修正?哪里错了?现在就是问题在这里,但是我们在学习菩萨的这个法,说让自己成为菩萨,学菩萨道的过程里面,不是只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上讲述有很多犯戒的行为是不可忏悔的,这让我们感到了恐惧;不是担心业报,更多的是担心如果犯了不可忏悔的戒相,会给我们的修学带来很大的障碍,那么我们这一生求明心见性是不是也没希望了?答:这个提问都是关于戒律上的问题,您说:「究竟我们该如何对待受戒、持戒、犯戒,甚至破戒呢?」关于这个部分,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有详细的开示,目前第一辑已经出版了,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当他开始修行时,最多就只是想到如何能免除生死的轮回,都只是一念无明的我见与我执部分,从来不曾想到生死轮回的本际是什么?也没有想到说无余涅槃中的本际是什么?也没有想到一切万法(所有法界)的根本是什么?从来都没有想过,所以说对实相的无明是无始本有的。这个无明又叫作心不相应的无始无明,《胜鬘经》如此说,是因为众生的觉知心从来都不与这个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守摄诸根就是守住自己六根,不向外攀缘,住于自己修学佛法所证得的自心内境中,或者还没有开悟、但是住于自己内心的一心不乱境界中,这叫作守摄诸根,就是摄根戒,就是在事相上用功。守摄诸根时,主要是保持正念而不向外攀缘,虽然在人间生存时一定会有见闻觉知,有六根与六识面对六尘的接触,但是不会把心在六尘上不断攀着,而是绝大多数时间都向内收摄而不放逸的,常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