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你们正因为相信,所以才会来学法而获得大乘见道;既然信有得道而且自身也得道了,就可以检查看看:自己来正觉开悟之前是否信因?是否信果?是否信谛?是否信有得道?如果四个条件具足,你可以说:我有清净三归了!回家以后就以茶代酒、浮三大白,自我庆贺一下!因为这已表示你们真的清净三归依了。若有人具备至诚心,具足这四个不可破坏的信心,就能亲近佛、法、僧三宝,并且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市肆廛里自然开豁。秽恶不净应时香洁。荆棘毒刺瓦砾沙石悉皆不现。日光晃曜而无炎毒。香风和畅无诸尘坌。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拘枳罗拘那罗命命等鸟。其声美妙出和雅音。象马牛羊水牛[(犛-厂)-未+牙]牛犎牛竹牛。各出本音其声微妙。箜篌箫笛琴瑟鼓吹。如是乐器不鼓自鸣。及余种种巧妙希奇。诸神通事悉皆变现。如是种种诸希有事。日日各异转加殊胜。皆是如来威神之力。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白话解释如下:我阿难亲身遇见这么一件事情: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这舍卫国有位大富长者,夫人生了一个男孩,面貌端正可爱;出生才几天,就能开口说话,问他的父母:「世尊还住世吗?」答说:「仍住世。」又进一步问:「舍利弗、阿难等等尊者,都还在吗?」答说:「都在。」父母见儿子出生未久就能开口说话,认为这个孩子不是人类,深深奇怪怎么会这样子,便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捧沙供佛成转轮圣王的故事供养佛的功德很大,记得在平实导师的《楞严经讲记》第四辑中,说到正觉同修会有一位同修在佛陀时代时是一只小鸟,那只小鸟很聪明,不知在哪里找到一小块沉香木来供佛,所以在两千五百年后这一世成为人,並且有因缘可以开悟。虽然那位同修后来退转离开正觉了,但是因为之前佛菩萨有跟他开示这段因缘,所以他不敢跟著其他退转的人誹谤导师。可见供佛的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供养佛的功德很大,记得在平实导师的《楞严经讲记》第四辑中,说到正觉同修会有一位同修在佛陀时代时是一只小鸟,那只小鸟很聪明,不知在哪里找到一小块沉香木来供佛,所以在两千五百年后这一世成为人,並且有因缘可以开悟。虽然那位同修后来退转离开正觉了,但是因为之前佛菩萨有跟他开示这段因缘,所以他不敢跟著其他退转的人誹谤导师。可见供佛的福德、功德有多大,可以使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们虽然还没有证悟,仍然是菩萨僧,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在熏习及长养菩萨性及大乘正见了。第二种是胜义菩萨僧,这有两种情况:其一、这些人是已经证悟大乘菩提的人,意思是说,他们已经断了我见而又证得如来藏,已经发起实相般若智慧了;而他们只受菩萨戒,但是不受声闻戒,如此纯依菩萨戒而出家修童子行、童女行,这是第一种胜义菩萨僧。其二、不但受了菩萨戒,同时也领受了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离开了这五种布施,假如说不受五戒的话,是不可能获得这个解脱道初果的须陀洹果。也就是说,想要修学解脱道的根本,第一个就是一定要先持五戒,一定要对众生持这五种无畏施的;乃至于说,如果没有这五种无畏施,也就是说不持这五戒的话,你想要证得佛菩提道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其实这五戒为什么说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因为它有功德,所以才会有无量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上世尊所开示的,总归来说,最上的布施是无所求施;如果布施的时候是有所求施,那么就会带着有交换的意乐,未来世的福德与功德,就会受到限制。所以布施的时候,要懂得以智慧为前导;失去了智慧的前导,过去生所累积的福德,可能反而会成为我们下堕的因缘。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行布施,他是为了怜悯众生;是为了想要使他人得到安隐快乐;是为了让他人也能跟自己一样,生起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继续开示说:【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的意思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应该同时以之理来教化众生,这样才能给众生长远的利益。佛陀首先说,布施的智慧共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能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就是食、衣、住、行所用的种种资生之具。第二种有智慧的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布施时,同时又作教化呢?佛陀开示说:云何教化?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归依于三宝不?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以斋戒,后则施物。若言不能,复应语言:若不能者,汝能随我说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复当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说二事,唯不能说诸法无我,复应语言:汝若不能说诸法无我,能说诸法是无性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里先讲断我见,因为要除我执,是必须要以断我见作为一个基础!换句话说,所有修除我的错误见解,全部都是从断我见开始,所以我们这里,就把焦点集中在断我见上。那么接下来我们看如何断我见呢?我们可以想像得到:世间我的样貌各式各样,如果我们要把对我的错误见解去除的话,那么循着世间各式各样的我之样貌,显然是会事倍功半;所以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跟随佛陀的开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悭吝的果报与悭吝的行为之间有什么关联?佛也为众生说明,众生懂了以后就离开悭吝了:原来贫穷就是悭吝。如果未来世不想贫穷,就要把贫穷布施出去。贫穷怎么布施出去?就是施舍,施舍一分财物时贫穷就布施一分出去了,那一分贫穷就不再跟着我们。这样教导以后,众生就懂得修十善业,就离开穷困的果报。阿弥陀佛! (原标题:今世福报前世累,来世福德今世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路人问他为何如此想不开要轻生,他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告诉了路人,那人便劝他去拜谒寺庙里的一位出家师父,求他指点迷津。他心怀一线希望,到寺庙去拜谒这位出家师父,又将自己的不幸对师父倾诉了一遍,然后问道:师父,命数可以逃避吗?出家师微捻苍髯,笑着说:命是由你自己做成的。你过去生做了善事,今生收获好的果报,命就好;你过去生做了恶事,今生收获恶的果报,今生命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此时我意识到背后的人群走近,于是我急欲离去,方才交会的眼神因而错开,因此没有了更多的接触。我继续往前走,心中想着:本是应享天伦之乐的年纪,却在寒风中乞讨,过着有一餐、没一餐的日子。就如同看到自己的亲人长辈受苦一般,感慨万千,却只能略尽棉薄之力。平常的我并不会想这么多,或许只是触景伤情罢了!像老伯一般的行乞者太多了,我又何时想到了他们?若今天老伯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倒使我纳闷起来,她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在工作呢?几经观察和思量,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她是太过于投入,当我提出要求时,她已经开始工作,皱起眉头思考了,并不是不愿意做,而是立刻进入情况,节省了许多寒暄和枝节。不像有些人,开始时满面堆欢,直说没问题,其实根本没当一回事,后来就留下一堆难解的残局!了解了之后,我反而喜欢她,我们彼此配合得很好,只要工作交给她,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12〈1序品〉中也说:菩萨思惟:众生不布施故,后世贫穷;以贫穷故,劫盗心生;以劫盗故,而有杀害。以贫穷故,不足于色;色不足故而行邪婬。又以贫穷故,为人下贱;下贱畏怖而生妄语—如是等贫穷因缘故,行十不善道。若行布施,生有财物,有财物故不为非法。何以故?五尘充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到底为什么是我们总有这么多烦恼呢?佛经中开示:欲界众生受制于三大:一个是饮食欲,就是众生对于各种美味的饮食大多会产生贪爱;第二个是睡眠欲,众生会因为耽于睡眠,所以心中多有昏暗,没有办法勤修于道业;第三个是淫欲,一切男女都会互相追求,产生贪染的心,行各种的欲事。所以佛陀在为众生开示的时候,都会依着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这个人能够信受了、心地柔软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讲记佛开示说: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常常做这样的思惟:‘如果想要让这些财物追随着我去到未来世,最好的方法不会优先于布施。’因为你布施了以后,来世得到布施的极多倍果报,而你是施主——布施之主——当然只有你能得到这件布施的果报,所以想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转移到未来世的自己身上去,最好就是布施。而且还要深入观察‘贫穷是多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火车站接德大师吃过午饭后,富豪开车载着大师前往自己的住宅。一路上,如果后头有车要超,先生都是避让。德大师笑道:「开车挺稳当呢。」香港大师观察著一切。富豪哈哈一笑:「要超车的多半有急事,可不能耽误他们。」行至镇上,街道更狭窄了,富豪放慢了车速。一名小孩嬉笑著从巷子里冲了出来,富豪脚踏刹车堪堪避开,小孩笑嘻嘻的跑过去以后,他并没有踩油门前行,而是看著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