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示说:三、生长善根方便,谓于“三宝所”起爱敬心,尊重供养顶礼称赞,随喜劝请,正信增长;乃至志求无上菩提,为佛法僧威力所护,业障清净善根不退;以真如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随顺真如修行善业,是名生长善根方便。意思是说,生长善根的方便行,首先就是于佛法僧三宝应当要生起爱敬心,因为三宝存在,代表著佛法还存在人间,人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想要离生死流转,必须依佛的示,依教奉行,那当然必须归依于佛,首先对佛要能信受,相信佛所说的法,也就是说归依于佛的正法,如此才不会走错路。而末法时期邪法彼彼皆是,因此归依真正的菩萨僧也很重要,因为真正的菩萨僧才能将佛的正法传承下来,如此才有解脱生死趣入涅槃的希望,我们再来看看佛所说的三归依。佛在《优婆塞戒经》卷5中说:善生言:“…&h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当他说成秘密的时候,事实上他是每个人去的时候,他都告诉你说:我们的‘三宝’是什么……直接告诉你,而告诉你的时候说:你不可以再跟别人讲喔!如果你泄露了秘密,或是你离的时候,就会遭到五雷轰顶。它的秘密是要作为拘束人之用,所以你就可以知道,他们所说的三宝,不是真正的三宝,他们只是用来拘束人的一个手段跟方法。既然他是一个拘束人的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声闻僧呢?这是不受菩萨戒的声闻僧,我想应该是没有!因为佛门中的出家人都是兼受菩萨戒的,所以出家受戒时才会有三坛大戒嘛!可是这些已受菩萨戒的出家人中,心态确实已经落到声闻僧之中的人,其实并不少;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已经落入声闻僧的心态中,而且他们也不是天生的声闻僧、声闻心态,而是出家受戒时在戒场中被作了错误的教导以后,才始转成声闻僧的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供养三宝品)第十七讲记佛接着示:如来就是一切法藏。因为只有如来能把最究竟、最了义、最胜妙的法教导我们。法界真实相的究竟了义,只有如来能告诉我们,一切人、天皆做不到,一切阿罗汉、辟支佛都做不到,而菩萨也都是随从如来受教的。所以释迦世尊入灭后,没有一位大阿罗汉敢自称成佛,因为智慧相差太遥远了。因此说如来是一切法藏,一切 三摩地

2018-07-22

什么是住持僧宝呢?住持僧宝也就是剃发著染衣,离世俗的家,也就是离了世俗的家,而且剃发著染衣,现了出家表相的这样子的一个僧宝,这个就叫作住持僧宝。那我们从这边来看的话:从自性的僧宝、到出世的僧宝、到住持的僧宝,其实是从自性僧宝到出世僧宝是因为如来藏,悟了这个真心如来藏——大乘菩萨悟了这个真心以后所显现的出家的状况,所显现了这个的法相。住持 三摩地

2018-07-22

朋友和我分享了他身边发生的一个故事,他的一位朋友是电力公司的处长,看见朋友因为念佛而治愈好长期的疾病,所以他也始念佛。前不久外出,穿越马路时一直在念佛,突然迎面过来一辆悍马,车速极快,一下撞了上来。在靠近他的一刹那,车子停了下来,司机急忙跳下车,跑到他身边看发生的情况,这位处长说:别看了,快把车挪挪,还压着我的脚了。司机连忙倒车,并表示要送他去医 三摩地

2018-07-22

发觉想念的念中断了,再从头始,在心中再默念一句“释迦牟尼佛”,同时想念他,不再念佛号,直到想念中断。如此周而复始地练习。练习纯熟后,在清晨清醒的时刻,于佛像前静坐,或无人打扰的安静处静坐,坐定之后,心中默念一句“释迦牟尼佛”(或其他一佛),同时想念著他,心中始观察:佛号念过之后,想念佛的这一念,究竟是什么情形,观察清楚之后重 三摩地

2018-07-22

多闻圣便不再随意作出不适当的身、口、意业,来趣向于三恶道,这正是使得个人经由放逸而离佛道;因此圣决定趣向三菩提,历经七次天人的往来,而证得阿罗汉果,达到苦的边际而永不受苦。」《杂阿含经》卷6:【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多闻圣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苦狐疑断,于习、灭、道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 三摩地

2018-07-22

今大法师于传授菩萨戒时对众示云:﹁居士是在家人,不能得上品上生。试问:维摩、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诸大士等,能否上品上生?代答云:不惟能得上品上生,乃至不须上品上生,自己来去无碍,复能度人上品上生,显见大法师所言,知见浅薄。次问大法师:“庞蕴居士、凌行婆、陆宣刺史、襄州常侍王敬初……等人,乃至六祖离黄梅,混迹猎人队伍,犹未剃发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供养三宝品)第十七讲记佛接着示:如来就是一切法藏。因为只有如来能把最究竟、最了义、最胜妙的法教导我们。法界真实相的究竟了义,只有如来能告诉我们,一切人、天皆做不到,一切阿罗汉、辟支佛都做不到,而菩萨也都是随从如来受教的。所以释迦世尊入灭后,没有一位大阿罗汉敢自称成佛,因为智慧相差太遥远了。因此说如来是一切法藏,一切 三摩地

2018-07-22

〗讲解:从这里始,就是进入第四分(信分)的法义了。什么是修习信分呢?这就是说明:要怎么样修学才能满足十信位?十信满足以后,才能够进入菩萨的正修行位中。《起信论》中所讲的修习信分,就是从初发心始,要次第修学佛菩提道;换句话说:修习信分是为那些还没有生起正定的人来说的;是为那一些还没有获得定信的人,是为那些心中还没有决定的人来说信分。在修学信分而获 三摩地

2018-07-22

当佛依于悲愿慈愍而出现于世间,应世间众生之根器而有四种悉檀的三乘法要示;也因为法雨普润的畅演,就会有众多有情随佛修学,大乘法与小乘法中的凡夫、胜义僧宝也就出现了,于是成就了佛、法、僧三宝。历史上所知的人间初有三宝,始于二千五百多年前,悉达多太子坐于菩提树下,夜初分时降魔及明心,到夜后分时仰观星辰,天将拂晓时睹见明星而得见性,金刚喻定现前,四智圆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因为这样子他就始具有解脱的功德,也始有般若的智慧,所以他当然可以显现出功德——广大的智慧功德跟广大的解脱功德。因为声闻人他也相信的修多罗,可是声闻人跟这个缘觉,他们对于的修多罗里面能够实证的部分只有生灭的部分。表示说他了解这个三界里面一切法都是苦、都是生灭,既然是生灭、是苦,就把它灭掉,那灭掉之后自己就成为不生法,就入无余涅槃,这 三摩地

2018-07-22

自古以来,诚恐招致出家大众反感,无一在家菩萨愿公言之;平实今见汝造最严重之地狱业,悯汝之故为尔言之,愿尔听之,速除表相崇拜之不正心态,方能真实为己求利,方能速即公忏悔而灭重罪,则非唯能利汝此一世,亦能利汝未来无量世也。且观吾人所最熟知之七大等觉菩萨:文殊、普贤、弥勒、观世音、大势至、维摩诘、地藏王,现出家相者究有几人?而诸少数崇拜僧衣之声闻心态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说大乘的菩萨当他实证了第八识的所在的时候,事实上他就是了解了:这个第八识祂永远离见闻觉知,祂永远是清净,祂永远不贪著于世间三界里面的一切的法,所以祂永远是清净;而且祂这个如来藏永远不会伤害众生,祂从来没有那种功能性可以伤害众生,祂没有,祂对于众生永远是呵护,永远提供众生之所需,这就是这个如来藏祂本身的功能性所显发的。所以说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自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于圣教中,小乘不得方便,然如来还是毕竟示,此「本际」亘古长存,于生死中,迥然独立,有情活着时候,就是在,小乘者虽然不知道「本际」为何物,然而所入的涅盘,还是只有「本际」可说!意根于无余涅盘位中,已然无存,所以「本际」即是常住真实,所以一切众生皆可修道,成就解脱胜果,阿罗汉入涅盘,如何可以说「本际」不是真实!如果「本际」不为真实,定无有小乘说法 三摩地

2018-07-22

多闻圣便不再随意作出不适当的身、口、意业,来趣向于三恶道,这正是使得个人经由放逸而离佛道;因此圣决定趣向三菩提,历经七次天人的往来,而证得阿罗汉果,达到苦的边际而永不受苦。」《杂阿含经》卷6:【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多闻圣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苦狐疑断,于习、灭、道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 三摩地

2018-07-22

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最后又说到了: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那个时间所限,我们这里要直接引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菩萨们如果经常、曾经观赏过正觉讲堂所提供的这一些弘法的影片,应该都耳熟能详的一部相关的经文。在《大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佛法背俗,偏就是以此为乐,因为这是离三苦、八苦的真正寂灭之乐,这才是无上的寂灭之乐。《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六辑第208页——211页 (原标题:佛解释为何要三归的道理)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