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无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十、临终欢乐有念佛的功夫,但尚没有得到一心不乱,担心临命终时没有把握往生的人,必须持此斋戒。《药师经》说,受持此斋戒的人,凭此种善根,如果听到药师如来的名号,临命终时,将有八位大菩萨来迎接他往生净土。(《药师经》云: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以此善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门咦地一声打开了,是一名貌美,妇人一开口便拒绝:「我的丈夫是噉人鬼,这里很危险的,你快点走吧!」但主人已别无选择了,便说:「我受了三皈五戒,没什么好害怕的!」便硬是住了下来。确实有说不出口的苦衷,她本是良家妇女,却被噉人鬼强制虏到此处,结为夫妇。但是,这天,噉人鬼丈夫竟一夜未归,甚是意外,但也不便多说,次日,默默送主人出门。主人环顾四周,大惊失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尊所开示的第一义正理,所以这时候五戒就称为第一义戒;而如果没有依于三宝来受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间凡夫的杂染妄想来受戒,所以就只能称为世间戒,那么就会有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以及果报不净等等的六种不净。所以,依于三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行苦就比较微细了,譬如人出生了,小的时候好希望赶快长大,后来进学校读书,学习世间法,乃至长大以后为了探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开始接触佛法,每个过程都觉得很快乐!也许大家会觉得奇怪,快乐很好啊!为什么说它也是苦呢?因为快乐也是心行的一种,最后仍然会消失,所以叫作行苦;再怎么快乐终究都会过去,因为一直在进行而不可能是常,一切都是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尊所开示的第一义正理,所以这时候五戒就称为第一义戒;而如果没有依于三宝来受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间凡夫的杂染妄想来受戒,所以就只能称为世间戒,那么就会有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以及果报不净等等的六种不净。所以,依于三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有开示说,僧宝也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第一义僧,指的还是一切有情的如来藏,如来藏祂无形无色,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也无能烧害,不可思议,唯证乃知;祂才是一切众生最好的福田,祂从来无受无取,具有无量诸功德法,常不变易,所以名为第一义僧。第二种僧宝,指的是已经实际证果的圣僧,包括所谓初果须陀洹,乃至四果阿罗汉、辟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的法宝,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当中世尊开示说,法宝有三个层次:第一法宝,指的仍是一切众生都有、与佛无差无别、自性本来清净、无生无灭的如来藏,又称为是摩诃般若解脱法身。第二法宝,则是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戒定慧诸妙功德。因为修学这些法,就可以证得第一法宝清净法身,所以才被称为第二法宝。第三法宝才是指诸佛菩萨所开示的经律论等。世尊又说,一切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等于说这个人根本还没有注册进入佛法的大学殿堂里面,他只是在门外徘徊,他只是听说有这个学校,结果他跑错学校,因为他跑到外道开的学校去了。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应该要进入正确的佛法殿堂里面,进入真正的佛教里面,因为佛教这个名称它不是专利权,因为没有人能够来验证这个,所以很多人就可以假冒佛教的名义来欺骗众生,所以我们在五浊恶世里面就要具有这个智慧,来区别善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只是因为现在来到末法的时代,众生根基差了,所以变成三归戒跟五戒分开受。可是事实上三归五戒,其中这个五戒----杀盗淫妄酒,这五个戒事实上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受的,因为我们要保得人身,我们一定要持守这个五戒的这个重戒,如果不持守五戒里面的重戒,那一定会沦堕。所以持守三归,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等于说这个人根本还没有注册进入佛法的大学殿堂里面,他只是在门外徘徊,他只是听说有这个学校,结果他跑错学校,因为他跑到外道开的学校去了。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应该要进入正确的佛法殿堂里面,进入真正的佛教里面,因为佛教这个名称它不是专利权,因为没有人能够来验证这个,所以很多人就可以假冒佛教的名义来欺骗众生,所以我们在五浊恶世里面就要具有这个智慧,来区别善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后来佛陀离开尼拘律苑,到了毗舍离,住在大寺讲堂中,大爱道夫人决心出家,也追随佛陀到达毗舍离,她们一行人把头发都剃了,穿着僧衣现出家相,再度来到佛所,表达坚决出家的意愿,但是佛陀还是没有答应。大爱道夫人被佛陀三次拒绝之后,仍然不死心,她穿着破烂的衣服站在门外,光着脚丫驻足而立,衣服沾满了灰尘,蓬头垢面,身体极度疲劳而泪流满面,这时佛陀侍者阿难尊者就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上讲述有很多犯戒的行为是不可忏悔的,这让我们感到了恐惧;不是担心业报,更多的是担心如果犯了不可忏悔的戒相,会给我们的修学带来很大的障碍,那么我们这一生求明心见性是不是也没希望了?答:这个提问都是关于戒律上的问题,您说:「究竟我们该如何对待受戒、持戒、犯戒,甚至破戒呢?」关于这个部分,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有详细的开示,目前第一辑已经出版了,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很明显就是从理和来说,因为一切的僧都是五阴所作,如果离开五阴尚且没有我的存在,何况能有僧呢?而且每一个众生五阴的一一阴,能缘及所缘的境相都各不相同,但都不能独自现行运作,而须多阴和合积聚才能现行运作。譬如:行阴必须有色、受、想、识四阴才能现行运作;想阴必须有色、受、识这三阴才能现行运作;受阴则须有色阴、识阴与如来藏才能现行运作;而识阴也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学这个念佛法门的时候,我们要把人天乘的福德修集好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开始进入正法。进入正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受持三归”,就是受三归依戒。这个三归依它本身就是戒,为什么它是戒呢?就好比说佛法就像一个学校,我们要进去里面学习的时候,这个学校它有它的校规,这个校规最基本的校规就叫做三归依。所以如果我们要去这个学校去修学的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法大门是向所有人,所有不同条件的人敞开的,谁都可以轻松的走进来。◎当自己想了解佛教、想学习佛法,就去皈依即可。◎皈依不是皈依哪个人,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当自己愿意受持五戒时再受戒即可。4、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有哪些?答:可以说在人生中,所得一切利益总加起来,也不及皈依三宝的功德之大之多。《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中说:皈依三宝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不可能离开清净法身如来藏,而说有报身或是应化身的。佛世尊既然有正遍知的法号,对于世间以及出世间的万法,当然都能够正确而又普遍的了知,所以才又称为法王。因此,法王这个称号是不能乱用的。例如世尊在《妙法莲华经》中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二)就连七佛之师的文殊师利菩萨,都只能称为法王子,不能称作为法王,可见法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学这个念佛法门的时候,我们要把人天乘的福德修集好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开始进入。进入的第一步就是要受持三归,就是受三归依戒。这个三归依它本身就是戒,为什么它是戒呢?就好比说佛法就像一个学校,我们要进去里面学习的时候,这个学校它有它的校规,这个校规最基本的校规就叫做三归依。所以如果我们要去这个学校去修学的时候,我们当然要当一个好学生,当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说出家他违犯了戒行,应该知道说,什么是有犯、无犯,什么样是开遮,所犯的轻重要给予教导,使他能够如法忏悔;出离过失以后,重新学戒来清净戒行,因为学戒最重要就是一定要忏悔,出离过失,然后再重新学习,这是学戒的最重要的精神。同时要教导出家学习八种智慧,这八种智慧我们一一来为大家说明:第一种叫法智,法智它主要是讲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的总相智慧;也就是说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3、胜义随转,即依大师开示的修行,于沙门果证得。4、正行不灭,即世尊虽已入般涅槃,世俗未灭,可依之修行正行。5、随顺资缘,即依修行,有信心善士奉施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之具。十义,如《瑜伽师地论》第二十卷广说。二、于邪信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有外道建立种种恶见,毁谤无有布施果报,无有后世,无善恶行因果,乃至无真阿罗汉,此为邪解,于此邪争信受,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2、具足多闻,即于如来教法,多所听闻通达,于诸求法者,有多法宣说开示,并且讲说时,于文义善巧,于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能利,意善寻思,见善能达,如是名为具足多闻。3、能有所证,即能证四禅八定: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又能证慈悲喜捨;戒预流果等;六神通,八解脱等;是名为能有所证。4、性多哀愍,即于诸众生,常起哀怜悲愍,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