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就算脑死而说走了,意根和如来藏也还没走,假使那时开膛破肚、捐赠器官,她不就要痛苦死了?生起瞋心时可能就因此下堕三涂了!如果你们在慈济中的亲朋好友已经签下死时捐赠器官的同意书,请他们一定要在同意书上补上捐赠的条件:必须在我呼吸、心跳停止前五分钟,先为我全身。不然到时候意识还在(因为息脉停止后最快也要一、两个钟头以后,意识才会断绝)。假使息脉刚停止,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讲记佛开示说: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修行布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心中很清楚知道财宝及种种物品都是无常的缘故,因为只有一生能使用它,无法带去未来世。为了使众生出生欢喜心的缘故,为了怜愍众生的缘故,为了坏除自己悭心的缘故,为了不求索后世果报的缘故,也是为了想要庄严菩提的缘故而布施。所以菩萨一切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如是种种名为法施。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害,是则无畏施。行者不侵众生财物,持戒不害,则众生倾慕其行便生求法之心,此亦说明遮止恶业面向之财施及无畏施可引发修集善业面向之法布施。此外关于布施所引发之功德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四有如是描述:若有于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被偷了,记得随喜功德,你就开口说:我是送给你的,你别说是向我偷的。你未来世就多财巨富。你如果起了瞋心说:我非要定他的罪,让他去关不可。结果你只是被偷,他未来世就算偿还你也没有几倍,因为你不是布施。未来世就算还给你时,也是不情不愿,你收回时也会是老大不高兴,这一世何不就大方一点?所以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就是布施的自利正果。可是布施还有余果:未来世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亦于《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念佛法门之殊胜与前方便〉当中有如下开示:六度诠旨是菩萨法门。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换句话说,一切时中,在家人身上都有财物,那么在四分律、五分律戒经中的古时规矩,出家人不可执持金银生像……等等财物的情形,现在可能只有泰国还维持着,因为他们的社会规范上面可以做得到,在中国地区是做不到的;在泰国,出家人搭车不用付车资,进了饭馆吃饭不用付钱,一定有人供养;若是没有人供养的话,店主也是不收钱的,汽车公司也不对出家人收钱的,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人去道场供养某大和尚时,他一定要大和尚接待他,必须将他引入接待厅中,召集很多寺中的重要干部来赞叹他,才愿意把支票拿出来开,不管他开出来的支票数目多么大,都是不至诚心而施。如果以至诚心来布施,此人未来世得到的果报,与不至诚心的果报大不相同。以至诚心来布施时,他未来世所得的果报很广泛的,不会只局限在某一种果报中。譬如有人说:我家什么都没有,就是有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前面佛有开示过三种胜:施主胜、施物胜、福田胜。如果三者俱胜,所得的果报将会无法想象,不能思议。但舍利弗施于佛时,那是福田胜;佛施给舍利弗时是施主胜,施主胜则胜过福田胜。这表示等觉菩萨更应该布施给众生,证道的人更应该布施给众生,而不是众生更应该布施给证道的人。一般学人悟后会想:我现在证悟了,是胜福田,众生应该供养我。佛的意思却不是这样。你证悟了更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中起了慢,甚至于有时会开口说:“我胜过他。”这叫做慢。第二种是“过慢”,“过慢”中的“过”字是指过失,所以有过失的慢就叫做过慢。什么是有过失的慢?譬如说,前面那个慢是没有过失的,因为他确实胜过别人,所以认为说:“我胜过他。”虽然是慢心,但却是合乎事实的慢心,所以是没有过失的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上面这个佛典故事得知,布施给佛法僧三宝,果报不可思议啊!这也印证了另一部经的开示:【若作业时,于佛、法、僧、清净持戒梵行人边及大众所,起于增上、殷重布施,以是善根,决定发愿求生中国,还得值佛及闻正法,受于上妙清净果报。】(《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由于难陀以少物,自手殷重布施及发愿,所得果报不可思议,所以佛陀便为难陀授记,于二阿僧祇百劫之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开悟明心是菩萨大法,是要具足菩萨种性之人才可以得到的法。佛陀以前也只帮助有发菩萨心的菩萨们明心,如果是定性声闻阿罗汉,将来一定会入无余涅盘,那佛陀也不会帮他们开悟;所以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其中有五十位是定性声闻,也就是声闻种性者,佛陀也没帮那五十位声闻种性的阿罗汉明心,只有帮其它一千二百位菩萨阿罗汉们明心,这一千二百位阿罗汉菩萨们也都在后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经过一天一夜后到隔天的清晨,受持八关斋戒之后,这四个神王才开始互相交谈,并前往面见摩竭王,于是摩竭王就问说:你们是谁呢?一人回答说:我是天王。一人回答说:我是海龙王。一人说:我是金翅鸟王。另一人说:我是人中国王。四人各自介绍完毕后向摩竭王说明,他们前来摩竭王的后园是为了受持八关斋戒,这时四位神王也才知道,原来彼此都是为了持八关斋戒而来到摩竭王的后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离开以后到寺院,那个时候酒势便发作起来,进到寺门旁边的时候,就卧倒在这个地上,那衣服、僧伽梨大衣、还有漉水囊、还有他的锡杖,还有比丘所应该具备的这些十八物的这些器具,这些油囊、革屣还有针筒等散落了一处,身在一处醉无所觉,就是当他躺在那个地方都没有任何的知觉。这个时候佛跟阿难刚好就走到这个地方,佛见莎伽陀比丘这个样子,就故意问:阿难!这个是什么人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在绮语当中,如果一个人他常常在讲绮语的话,我们最常看到人家会说这个人不正经!那就说这个人不正经,他讲的话,那人家以后就会觉得说:他一定都是在开玩笑的!所以就会不相信他所说的话。所以,今天我们如果在讲话的当中,我们应该要让自己能够有一个心念:看到自己所讲的是不是属于绮语。如果我们常常作这样的一个守护,这样子我们就能够产生言语上的一个定性,所以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用刀把肉给割开了,那这个伤口它经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伤口它很容易就合起来;但是如果我们用非常恶劣的话、尖酸刻薄的话去说人家,这样的一个话语印在对方的心中,他所产生的恨意,却不是你接下来用各种方法,能够很轻易地弥补出来的。所以一个菩萨更要非常摄护自己的口业,如果一个修行人,他一天到晚说三道四、东家长西家短的,那这样的话,不但自己的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五戒只要注意到表相上不犯戒,而十善业则要开始注重去除心念上的烦恼,还要转化为清净的正念,积极的去行善、利益众生。比如说不但要不杀生,还要进一步去放生、护生,要由不偷盗转为布施行,要由不邪淫转为清净梵行;要由不妄语转为说如实语,要由不两舌转为和乐相处清净同行,要由不恶口转为柔和软语,要由不绮语转为端正义语;要由不贪欲转为清净心,要由不瞋恨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一个人,他一开始感觉很恐怖,那么他赶快去忏;但是因为对于佛菩萨的信心不够,所以他虽然天天忏,但是心里有疑;他虽然天天忏,忏了一个月以后,他信心消失了,他就不忏了,所以这种人就见不到好相。那佛有讲啊,说七天,一个七天、两个七天,乃至一年你都要忏;但是一个人信心不足,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不忏了。为什么?他对于他到底会不会下地狱,这时候起了疑了,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僧团刚开始建立的时候,众人问佛:应制何戒?佛就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七佛的通偈。另外《四分律》卷9有提到: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也就是说,僧团刚建立的时候,是没有制戒的。在《毘尼心》卷1里面也有记载:【如来成道十二年中,为诸利根略制戒律。十二年后终至涅槃,为诸钝根多行毁犯,随缺补过广制戒律,譬如纳衣有孔方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说:“持戒是修定的资粮?”因为弥勒菩萨祂开示:“持戒有十种功德。”哪十种功德呢?弥勒菩萨说:“应知有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谓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胜乐,乐故心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实知见故便能起厌,能起厌故,便得离染,由离染故,证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