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从没有天地时始,直到现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没有未见过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没听说过的。得到了无所不知的认识(一切智),这样的可称得上是聪明的了。▲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空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四十二章经》)[今译]佛说:见道的人,就像手持火炬进入暗室之中,黑暗就消失了,而光明独存。学道明见真谛,愚痴烦恼 三摩地

2018-07-22

须臾之间,龙女成佛对于五障之身的除,在三部最伟大的大乘以典《妙法莲华经》、《楞严经》、《华严经》中都有动人的演。在《法华经》的《提婆达多品》里,文殊师利菩萨对智积菩萨说道,他在海中龙宫,常宣说妙法莲华经。智积菩萨就说:“这部经甚深微妙,可以说是经典中的实物,世所稀有,龙宫的众生有没有精进这部经而快速成佛的呢?”文殊说:“有娑竭罗龙王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弥勒菩萨在里面说的实在是太过详细了,所以希望大家,你若是说要修学上,你可以作依止,那我们这边就始作少分的这样的讲解,让你能够从这地方来观察。【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六、结缚行七、不可爱行八、不安隐行九、无所得行十、不自在行】(《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首先,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说:你要观察苦谛,观察这苦圣谛。你要从这十种 三摩地

2018-07-22

’乃至反复再三,非常郁闷烦恼,又更加地生起瞋恚之心说:‘我母亲真是比畜生还不如啊!我见那些野兽、野鹿等畜生,当它们的孩子饥饿口渴时,作母亲的总是心心念著不舍得离的呀!不像我的母亲,到现在都还没回来。’这样经过不久之后,母亲终于拿著食物回家来了。正当婆罗门女要饮食的时候,有一位已经证得辟支佛的出家修行人,从南方飞过来要往北方去,正巧 三摩地

2018-07-22

他们研究了之后发现说:我们内心在意识的运作的范围时间之内,我们内心虽然说自觉我们下了一个决心,可是我们在下决心之前,在意识的时间范围之内、运作的时间范围之内,其实在这个之前,我们大脑就已经被活化;活化之后,我们的大脑中的意识运作的范围之内,才产生了一个运作,这样子我们才始了我们的行为。所以从这样子来看,我们人确实是在意识的眼光来衡量之下,我们所谓 三摩地

2018-07-22

而《大日经》里面宗明义说毘卢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说毘卢遮那佛来为一般生说法,它是为了要显示说密法里面是法身佛所说的,所以比什么?比应化身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来得殊胜。密法里面常常惯用这样的手法来欺骗众生,就譬如说《大日经》里面就这么讲说:【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于彼众会中坐,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应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受戒后还真不是玩笑的,要正眼看待戒律。【或有说言:可断命处,乃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于一切可杀不可杀中得;一切可杀、不可杀者无量无边,戒之果报亦复如是无量无边。】另有人说:不杀戒,要在可断命之处才得戒。他的意思是说,有人落在你手里,你可以杀他而不杀他,这样持不杀戒才算成就。这个道理不对,佛解释说:所谓禁戒,是于一切可杀和不 三摩地

2018-07-22

在梦境当中,第六识还是在做了别——了别第八识依第七识之命而供应给你的内相分六尘;在梦境当中,你以为自己去到什么地方了,或者以为自己成就了多么辉煌的事业,其实都只是在自己第八识所示现的内相分里面,从来没有离过第八识所示现的境界,也从来没有做任何事业。意识就在这梦境里起种种分别,与末那识一起在第八识的内相分里面起贪爱厌憎。第八识在梦境当中, 三摩地

2018-07-22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企业家算是有钱人吧,可有报导说中国企业家的平均寿命低于普通人十岁;十多年前因为工作关系我曾经认识一位刘老板,他是北京一家大型别墅区的投资人,一时烦恼想不吃,第一次被发现抢救及时没死成,但他就是一心一意想死,所以没多久又一次吃,结果这次遂了他的心愿,这事发生在十多年前,他当时的身价已经上亿;还有人会说;我常年卧病在床,所以感到很痛苦;那么健康 三摩地

2018-07-22

主讲者语意、重点不明,让人听不懂所要传达的主题,所以旁人自然没有兴趣听下去;也可能有第三者岔了原主题,无法再继续谈论原主题了,就由第三者另辟新话题,由第三者主导当时的场面了!而原先的话题也不了了之!二.一般人只听到说话的表相,却听不到说话者的真实心声。有许多人讲话只是想发泄心中积存郁闷之气而已,把肚子里的垃圾倾倒出来,不需要别人建议。往往倾听者没 三摩地

2018-07-22

(若得本心,狂心即歇的故事)而我们要怎么面对和解决爱别离苦呢?葛格我记得以前在看正觉电视弘法有提到一个故事是在「三乘菩提学佛正见一第43集─大乘是佛说-三乘同闻大乘经典」连结网址请看:这个故事在《杂阿含经》卷四十四,大意是在说一位婆罗门女她六个孩子都往生了,她因此而发疯狂走,披头散发、不穿衣服,有一天她走着走着看到世尊在说法,她远远的看到世尊就「即得本 三摩地

2018-07-22

三、为人悉檀:人类等诸有情众生之根性八万四千,佛陀善观众生根器,随各人心性之差异而施设及示各种不同之修行法门,乃是为人悉檀。四、第一义悉檀:不在一切语言文字等表面意思来论议,直接以第一义实相之理指示,令众生依之而能真实契入大乘空性心如来藏理体,悟后而得之般若中观总相智[注1]及别相智[注2]之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乃至亲证地上菩萨无生法忍之道 三摩地

2018-07-22

而在凡俗中「骄傲的人总是离不自尊心的作祟,自尊心耸恿着他去悬挂一张高高在上的脸孔」,而此自以为的外在黄金价值委实令人高不可攀,也藉此巩固了傲心者的重如千斤的面子,高高挂天际,因此有龙交龙、凤交凤,彼此门当户对酬酢来往一番之社会景象。然而这种多半是出现在较封闭的时代,因为知识学识的难以普及,造们比较常有的心理现象;然而经由现今印刷术信息通讯的发达, 三摩地

2018-07-22

生活中的佛法~人生的探讨我们不妨试着这样推敲,若这世界上都是假的,佛家不是说有轮回吗?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也有某些特异功能或利用摧眠确实知道自己所经历的前生往事?所以说轮回是被证明不可推翻的,那表示在众生轮回的循环里必然是有一个可以将有情生命相接续的东西存在,才会有众生轮回的现象存在了?不是这样吗?那众生无始来轮回的生命如何相续呢?相续不断的生命是以 三摩地

2018-07-22

愿诸菩萨们绝对不要放弃今生可以悟的机会,尤其特别是护教的师兄们,今生的道业必定成就,绝对不要退转,要思考诸难:佛世难遇、难闻、怖心难生、中国难生、人身难得、诸根难具,虽然对于我们今日而言,不觉得有何困难,然而天中天世尊所说,岂有虚语,所以轮回的苦痛应当今生了结,应当勤修菩提心,决定发愿成佛,救护众生,以发菩提心的功德,可以尽未来际,必定成就佛道, 三摩地

2018-07-22

面前一位心仪的异性,在看见她微笑的第一刹那,内心被小小的击中,有一股能量始慢慢自心内向外蔓延,绵绵密密的在悄悄弥漫,在这个过程中,心跳也始加速。自己的表情逐渐变化,始向这位异性示好,回以微笑。这种绵密的撒网都在暗地里发生,再进一步,内心的小手就伸出去了,轻轻的触碰、试探,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彼此的扫描和检测,测试彼此能深入交往的程度,因着彼此都是 三摩地

2018-07-22

本文始:(略谈中国人饮酒文化)中国人的饮酒文化,对于后代的我们,一直存有深远的影响,从大众婚丧喜庆,到自我的喜怒哀乐,皆离不酒。诸位来看几段诗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四座且勿语,听我醉中吟…】(辛弃疾-水调歌头)、【…把酒黄昏后…莫道不销魂…】(李清照-醉花阴)、【…殷勤花下同携手,再尽杯中酒,美人不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诸佛弟子却应当以智慧检查所信之法真实否?所发之菩提愿是否符合佛所示之真义?所作之身口意行是否符合菩萨道之精神?而非外道攀附佛法名相而说发菩提心成佛,如藏密外道者即是最明显的例证,故初学佛者当以正知见简择之。至于初学者所读经典是否须先由小乘而至大乘经典的次第,那也未必如此。因为种性、习气、学法因缘……等之不同,故当以「与正道相应与 三摩地

2018-07-22

7、随时随地就躺在地上,也不会去避肮脏污垢。8、喜欢,不羞不耻(能不穿衣服,就不要穿衣服,没有羞耻心)。9、心常虚诈,且异言诳语的。10、妄说他人,谄曲不实(很会乱讲别人的不是,构造不实是非,且谄眛,心弯弯曲曲,很不实在不可靠)。11、喜欢谋取他人的财物,且常爱抵债(债务想办法赖掉)。12、此人见善不能发心,不信,常造不善十恶之罪。13、这类众生已流浪生死往返于 三摩地

2018-07-22

一切众生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异熟果报,都是从意识和意根而来,所以说一切摸画,无胜于意,为什么叫摸?又为什么称为画?我们先把《华严经》中佛的示说明了,诸位就懂得为什么叫摸与画。华严中佛有示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是说我们的真心如来藏,就像一个很善于画工笔画的画师。中国画若大略来说有两种画法:一种画法是写意的、泼墨式的,大笔一挥一洒,山就画成了;若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