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果已经修行到六住位圆满,该具有的智慧还有大乘了义正法中的福德,以及粗浅的欲界定、未到地定的定力都已经具足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所差的就只是亲证如来藏。那么,能够让我们证悟如来藏,直指心性的教门就是世尊特别为了具缘的弟子所教导的教外别传──禅宗法门。由于这个法门,是专门针对前面所说的各方面条件都已经具足了,已经进入了菩萨六住位了,世尊所传下的这一个特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在修禅定的过程,未到地定以及二禅、三禅、四禅,都有人把它当做是涅槃。这个就是佛所说的凡愚之人(中的凡夫)。那凡愚中的愚指的就是二乘人。二乘人他为什么在这里也被称为愚,而说他以为是涅槃呢?因为二乘人他所证的涅槃是把五蕴断灭掉,把五蕴出生的因缘断灭了。五蕴出生的因缘就是三界的贪爱,他把三界的贪爱断了,所以(后世)五蕴不再出生。让五蕴不再出生,他以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人间微火出现时,你尚且如此做;当地狱火出现的时候,痛苦更胜于世间火百千万倍不可胜数,你又如何自保呢?当世尊作了这样微细的开示,并且也开示说:如果能够布施、持戒、忍辱,未来世不生三恶道,在人天享福,乃至可以入涅槃。妇人听了觉得很惭愧,也深自悔责,对世间的恩爱不再眷念,接着思惟五阴世间真的很苦;因为这样的缘故,得以厌离五阴苦,得法眼净,成了声闻初果的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萧老师(平实居士)引用很多的经论圣教量,来充分的证明下列五点:一、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二、阿赖耶识即是因地真如心;三、法身即是如来藏;四、法身即是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五、阿赖耶识是常住法,非生灭法。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内容;读者若能细读,必有很大的收获。末学在本文中,尝试将此书作一番精简扼要、不失原旨,并以经论之文为主之整理。目的有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生于七识无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体相续恒注不断。本性清净离无常过离于我论。其余七识意意识等念念生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T16,p0489b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盘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复依妙观察智,于自他一切有情蕴处界中,普观一切有情之自心如来藏皆同一性:离见闻觉知(不与六尘相到故)、离思量性(从不作主故)、能了知众生心行(为众生造一切业故)、无我性(不了知自身故)、非有性(无形无色无十八界故)、非无性(具十八界种、三界六道种、世间出世间种故)、无智性(离见闻觉知故,不入法尘境故)、无无明性(离思量执着性故)、无增减性(不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密严经》:赖耶住于身,摄藏诸种子,遍持寿暖识,如云覆世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占察善恶业报经》云:「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非修非作,乃至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您所谓的唯一的本体,是哲学上的想象、外道的见解,若真有唯一的本体,为什么会有别业的出现?从《大般涅槃经》世尊的答复中,已可看出,「唯一的本体」这种想法,是不能成立的;《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也已经破斥这样的说法。因此,不管是真如也好,佛性也好,皆是各各有,但其体性相同,所以佛经说之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千万别误会成众生共同拥有一个真如、佛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如来藏的众多功能体性里,有一样是「大种性自性」,就是所谓「造色」的功能,有人说我们是父母造出来的,或是上帝捏粘土拆肋骨把我们变出来的,这都是错误的,事实上上帝的境界不脱离意识觉知心的功用,但意识觉知心却是生灭变异的,而父母也只是提供你出生所需要的「缘」而已,好比说温暖的子宫,或是他们交合的过程等等,但真正能让你这颗受精卵能够开始分化,生长,却完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其诸余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No.671入楞伽经(卷7)T16,p0556b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与六道作生死因缘。譬如伎儿出种种伎。众生依于如来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来藏离我我所。诸外道等不知不觉。是故三界生死因缘不断。大慧。诸外道等妄计我故。不能如实见如来藏。以诸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真正如法的南传佛法之内观禅,设使可以使人修成法念处观,断尽有爱住地,从此不再以四空定中之微细觉知心为我、为我所,我见完全断尽而得慧解脱,成为阿罗汉,舍报以后能够取证无余涅槃;却仍然无法了知菩萨修祖师禅,于见道时身见、我见俱断,所证得涅槃本际、中道实相的境界。由此来看,南传佛法如法修学者尚且无法了知涅槃本际如来藏,何况不如法修学者之落在意识定境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另外一个方面呢,印度文化与其他文化----例如我们中国的文化,有一个从根本就已经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在统一的表相之中,有着多元并重各自发展的实质。例如说即使是今天的印度,是由一百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各位可能会讲:这有什么特殊的,我们中华民族不也是几十个民族组成的吗?不然!我们所熟悉的中华文化,汉族占了大多数,而在文化方面呢?虽然中华文化有几十个民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四个就是说,说法的地点也没有那么好。就是在穷乡僻壤,如果说一眼望去,没有一件事物是可以让人家感觉到欣乐的。可是菩萨在最后末法剩下八十多年的时候,对如此的法还是可以心甘情愿,安贫乐道,继续来弘扬;所以,这个是在《阿含经》里面就已经说了。所以,有人就直接诽谤这个经典,就说这个都是后人所编造的,你们还是外道神我;因此,如此轻贱真正的大乘行者。那大乘行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要知道圆成实性当然就要先知道三自性,三自性在《瑜伽师地论》当中说:“诸法自性略有三种: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所以说三自性指的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还有圆成实自性。那么就像圆成实自性也称为圆成实性,遍计所执自性也可以称为遍计所执性,那依他起自性也称为依他起性,这个三自性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当中则称为&l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眼见佛性是菩萨用一念慧相应,找到第八识的作用,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是菩萨用父母所生的肉眼,亲眼看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而成就了如幻观。佛菩提道的说通,则是用宗通的法——即大乘见道明心见性的法,去教导学人建立佛法正知见,作为未来明心见性的准备。今天要讲的是:经中明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请各位菩萨翻开课本《如来藏中藏如来》第86页。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尽大地是个解脱门。头头物物皆证入无边刹海如来藏。」(2)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第二十四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又佛谓富楼那曰。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如来藏即此心此性也。」(3)永嘉证道歌唐慎水沙门玄觉撰「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众生和佛毕竟不是一,区别在哪里呢?接下来大慧菩萨就非常简要地指出佛位和众生位的区别。(2)如来藏于佛位即法身,成就清净相——具三十二相:这句话在《楞伽经》是这样说的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3)如来藏于众生位在缠——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蕴界处垢衣所缠。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宝在垢衣中。:这里容易产生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初地以上分亦证得。佛果圆证。自受用身新修所起有情分别事体异故。从凡夫位但有无始无漏种子。由近善友听闻。种子渐增为报身本。亦名如来藏。楞伽经云。阿梨耶识名空如来藏。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空如来藏。前法身藏。此报身藏」(CBETA,T38,no.1772,p.273,a29-b7)《说无垢称经疏》卷5「胜鬘经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为法身。涅盘云。师子吼者。是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密严经》(卷2)藏识佛地中其相亦如是十地行众行显发大乘法普与众生乐常赞于如来在于菩萨身是即名菩萨佛与诸菩萨皆是赖耶名《大乘密严经》(卷3)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轮与水精亦如星共月《大乘密严经》(卷3)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No.681《大乘密严经》(卷3)T16,p0747b诸识亦复然恒依赖耶转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具体地说,近代以来针对如来藏经典的反思或批判,在方法上显现为文献考据与义理辨析的交替使用。一般而言,文献考据着力于从古代史籍,特别是经录的记载中,寻找文献中的混乱和漏洞,然后依据这样的原则作出伪经或伪论的结论:大凡记载有混乱者,肯定是其事情本身就是不清不楚的,基本上是虚构的翻译事件;凡是说法有漏洞者,都是有意识的作伪者。因为事情本身是虚构的,因而关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