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有鉴于此,愚以有限知见,将所知之酒戒轻、重罪及性罪、戒罪,依释迦牟尼佛于天界之报身佛--卢舍那佛,所宣说《梵网经》之【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戒品第十卷下】之内容,来说明探讨酒戒之种种差别,以供养诸佛子大德们,作为持酒戒之参考。二.本文开始:(略谈中国人饮酒文化)中国人的饮酒文化,对于后代的我们,一直存有深远的影响,从大众婚丧喜庆,到自我的喜怒哀乐,皆离不开酒。诸位 三摩地

2018-07-22

例如,大乘有「了义法、究竟法」之亲证:除了三界生死的解脱,还有断二种无明的不思议解脱,这些是不共二乘的「究竟出离法」;尚有大乘菩提的「了义实相之理」之亲证,此亦不共二乘;更有佛菩提道不共凡愚的三德所摄万德庄严之特色,如佛究竟极果证得「一切种智」的究竟,十号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无边殊胜功德的显发,都是不 三摩地

2018-07-22

关于这些习气,在《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二中有详细记载:外道谛听,彼人若从狱终来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其声嘶破,骡声、匆急声、怖畏声、高声、浅声,小心常怖,数数战悚,其毛数竖,梦中多见大火炽然,或见山走,或见火聚,或见釜镬沸涌,或见有人执杖而走,或见己身为鉾槊所刺,或见罗刹女,或见群狗,或见群象来逐己身,或见己身驰走四方而无归处,其心少信无有 三摩地

2018-07-22

又如说它画小世间好了,一个人的五阴就是小世间;下一辈子要长成什么模样,它在母胎中就把你详详细细画出来;又把这一辈子的每一时期的模样,都帮你画得好好;我们就依照如来藏所画的种种不同时期的不同模样,这样过一生。所有人的色身、觉知心的心性,都是如来藏帮忙画出来的:有人生来就很慈悲,而且是滥慈悲;有人生来就穷凶极恶,有人生来愚痴而不能学好任何世间法,它都 三摩地

2018-07-22

意识心的念头不断如同瀑流,有知,就是有想,就是意识心。3.意识心不论是大小粗细意识,都是意识心。4.意识心所知觉的,是和这前五识一起运作,所以可以检别世间五尘。5.意识心是认识这法尘,其中有五尘相似由如来藏所生的法尘。6.意识在几种状态会灭掉:正死亡,正睡眠无梦,昏迷,灭尽定,无想定。如今以人以为这个意识心,可以停格,因此就可以捕捉这个停格的时候,这样就 三摩地

2018-07-22

在世界各国和各区,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宗教派别有成千上万种,但是,公认的世界宗教只有三种,即佛教、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三大世界宗教中,起源最早的是佛教,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二、佛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 三摩地

2018-07-22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境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要凭自己的努力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狱。佛不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万能教主不同,释迦牟尼佛且告诉我们:这个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时达到最境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时间的长久和域的广阔,难免或多或少改变了它原有的面目。这种面目的改变,有的是为了适应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自然变异;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的融会贯通;又如禅宗的开创,大乘宗风的发扬等等,皆具有中国独特的色彩与精神。有的则是后世人们不明究竟,人云亦云,活生生自己戴上有色眼镜,产生了莫须有的误会所致。本章所要讨论的,就是要帮助读者们取下自 三摩地

2018-07-22

试想,若在或咒语中大剌剌写出:啊!多美妙的,或是啊!多丰盈啊!这样谁还能念得下去?所以,设计莲和杵的通关密语,似乎是藏传佛教不得不为的结果。这也让我想起前阵子与艺人陶子对话的仁波切,竟把作为秀莲花的慈悲。现在回头想想,这番仅有仁波切认为是人生的智慧言论,除了令敢冲敢言的陶晶莹咋舌外,似乎也明白宣示出,藏密仁波切对于修学双身法的不变立场!看样子,若 三摩地

2018-07-22

五胜义根的方,是现代科学说的脑部,当然更应该包括诸神经系统从扶尘根一直到脑部的部分,这胜义根都是和意识心,以及记忆息息相关,如来藏在制造这个身根的时候,给了我们的意识和意根许多的选择,一旦这个脑部受伤,就可能会记忆失去,乃至能认得,说不出;或有说出的话十方流利,但都接不上别人的话;如是等等,这证明了佛法说,意识是和前五识俱起,因此五胜义根的损伤,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就是佛法的唯心和西方哲学的唯心(夸大的观念论)绝对不同的方。就存在与思维关系的密切来说,佛法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心物共说的教理和即心即物、心物不二的说法,那么佛法又象是亦心亦物论。但因为心和物都是运动变化、生灭不停的假相,而说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论》),那末佛法又是非心非物论。可见佛法说心说物,原无定法,它的目的总在使人破除主观的分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万有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这就是佛法所要实证的课题,而这并不是哲学的思惟所能够弄清楚的,也不是声闻解脱道所能弄清楚的;是只有实证的佛法才能确实探究,而不是作文字训诂、经论讨论所能够得知的。所以,哲学走到最后、探究到最后,这一世没有办法探究到万有的根源,下一世再继续探究;这样研究哲学无量世以后,终究得要走入佛法中,否则没有办法究竟。因此说,哲学还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佛菩萨所产生的智慧不是这样的,所引生的三昧境也不是这样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境、任何时空点,祂都能显现,只要不违背因果,祂就可以显现,所以如来藏的功德藏是超过一切诸法,祂真的是可以出生一切诸法。而我们无始无明而产生的思决定,让我们被这些无尽的业果所缠缚,所以如来藏产生了符合我们业道、业果的种种功德藏,祂一样满足我们,但这不是世间法说的机率问题 三摩地

2018-07-22

祂每天24小时,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刹那,这样无私照顾着我们,从来没有过有一个剎那是为了祂自己。我们在反省之余,虽然没有办法达到像如来藏这样全然无私无我,虽然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做到每一刹那都可以为了众生而放下许多自己的事情,没有办法达到像如来藏这样究竟的境;许多的时候还是不断想为自己来作些什么,想要于世间法多要些什么;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是可以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这个世间的「所依」,我们从无始以来就都已经深深误会了。都误会有一个「我」,以这个「我」来作为所依。因此现在就要转过来,知道我们真正的所依是这个如来藏,而非是无始以来所认为的「我」。可是要谈论到所依——如来藏的话呢,那如来藏祂有没有祂的体性呢?有!如来藏确实是有祂的体性。但是祂的体性呢,如果真要说的话,就是祂对我们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你现在要取世间的东西,你要开始懂得把顺位调整,以前你总是把自己排在第一,那你就从现在开始慢慢调整为第二或第三或第四;当你要做什么之前,你要先观察,这个东西是不是众生需要的?你要开始考虑将这世间物品先让给他们,因为这世间法是他们要的,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这些世间法是他们所热爱的,可是却是佛陀所指责的。那你在这个学佛的历程中,是希望佛 三摩地

2018-07-22

学佛是要让众生能够普济,能够普度一切的众生,不论他现在在哪一个恶道里面,不论他在哪一个善道里面,都能够究竟利益。所以说即使你说,自己的修行能够多好,可以當到天人,然后可以过着永久快乐,在那个梦幻世界里面安住,这样还是无法的。没有世间,没有这样究竟的法,所以应当要来学佛。另外有的人,他心目中有一个想法,他说:实际上,我做人也不是坏人啊,其实我算起来 三摩地

2018-07-22

编者小语:端午小假刚要过去,一年一度的高考分数马上要揭晓,今天正好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启益!也许您今年不是考生,也不是考生的父母,依然相信这篇文章会引发您思索!听闻麻省理工学院某中国籍学生的消息时,我正在公交车站无聊翻着手机。曼哈顿的灯光已经开始照耀在这个全世界最神奇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是纽约最平凡不过的一个夜晚。这个28岁的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才说:最后的一段山路最陡峭,是需要大家坚持、有毅力去把它爬过。一旦爬过之后到达山门,那个时候山门打开,才会看到佛法之中,佛所开示的种种的法,是多么多么的胜妙。此时的你,已然找到值得永久依祉的本心,还会去依祉那些五欲世间你放不下的事了吗,答案不言而喻。 (原标题:什么时候该放下了) 三摩地

2018-07-22

」听到这样的话,心理不免起了疑心,我手提的那么酸,为何不让我放下手上的重物,轻松与他对谈?约莫过了15分钟,我的左手实在承受不住了,才听见师父跟我说:「Nowyoucanputitdown.」。看着我狐疑的脸,师父居然笑了出來。「你不喜欢提着重物跟我说话,为何你却喜欢带着烦恼来跟我说话,过着你的生活呢?手酸了,放下就好,对待烦恼,不也是这样?或是这些烦恼就像是那些番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