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就像一个清净的容器竟然里面放著脏东西,然后这两个又不能分离,因为这脏东西如果不放在这个容器里面,它没有方放。因为我们烦恼的染污的脏东西,跟这个容器一定要一起;如果要把烦恼的脏东西离开这个容器,是没有办法的,因为除了这个容器之外,我们众生没有别的容器了。我们每个有情就只有这一个容器,每个人有一个自己这样的容器,而这个容器是清净的;可是我们七转识所运 三摩地

2018-07-22

而此处所说的菩萨受用一分的出世间的解脱之乐,是因为他能够在因善观蕴处界的虚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对五欲有过分的贪着,所以一部分就显现在前面的知足常乐之中;但此时菩萨不但只是知足,进一步他还知道说,他并不需要那一分五欲之乐,因为是虚妄的。世间人往往当自己设定一个五欲的目标,或者设定一个人生的目标之后,就努力的去追求。能够获得相对的成果,当然是应 三摩地

2018-07-22

人间如此,狱、饿鬼、畜生、修罗、色界天、无色界天也都是如是,都是因为如来藏之本来存在,永不坏灭,能集藏一切善恶业种子,所以使业种可以现行,而去到未来世受种种的善恶业果报。譬如有人造了十善业而不犯众生者,可以生到欲界六天,享受欲界天的胜妙五欲;但是造了十善业以后,如果因为无知、迷信而诽谤、破坏,就必须先下堕狱受长劫尤重纯苦,苦报受完以后,才能转生到欲界天中享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部分研究量子物理、分子生物学以及天文学等所谓的尖端科学家,还在不断研究物质粒子,希望从四大微尘乃至邻虚尘当中,找出宇宙以及生命的根本。但可惜的是,这种执着于唯物论思想不肯放捨的盲点,会让这些最先进的科学家不断在生生灭灭的微细物质的牛角尖当中打转,难以迴转过来去找物质背后犹如虚空的如来藏心。另外,相信生命的根本是心的人,绝大多数 三摩地

2018-07-22

区别必定是从别的什么方来的。当我们给这一百元加一个规定,给一个概念的时候,我是这一百元钱的持有者,这个一百元被当做我的财产的时候,便与一个状况发生了关系,那么我们就说是实有。其实,当有和无在获得一个规定了的内容的时候,就发生了转移。正如康德所说某物由于存在,便进入到全部经验的关联之中了。我们从那里便多获了一个知觉的对象,但我们的对象的概念并不以此 三摩地

2018-07-22

」〔编注:现代人不能断除欲界中最粗重的男女欲贪,连初禅都不能证得,往往所说的入定,最多不过欲界定或未到定,不能说是四禅八定的实证,四禅八定的实证是以断除欲界贪而实证初禅,乃至实证初禅以上至四空定而称之。〕但是打坐入定真能出离三界生死苦海吗?以前佛住世的时代,具足四禅八定的外道很多,但是却与三乘菩提的修证无关。如果不断我见,即使具足四禅八定以后,还 三摩地

2018-07-22

结果阿难很慈悲,虽然佛拒绝了他,阿难还是大着胆子,再次向佛乞求,他说:佛啊!波阇波提是怀着至诚心来请求出家的,再说,您难道忘记了吗?从您出生开始到您长大,都是她的功劳啊!这分辛苦养育的恩情,您要怎么还呢?也就是暗示佛:如果您不让姨妈出家,那就变成不孝哦!各位看看:这个阿难胆子大不大?或者说他慈不慈悲?其实在佛经里面很多方,我们都看得到阿难慈悲、老 三摩地

2018-07-22

世间人每年都会庆祝母亲节与父亲节,而我们学佛人更应该孝顺父母,因为父母辛苦生下我们以及养育我们,我们今天才能够长大、成家立业、安身立命,乃至修学佛法及悟道解脱。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第22〉中说: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 三摩地

2018-07-22

但家庭往往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方:越陌生,越礼貌客气;越亲密,越无所顾忌。因为知道对方永远不会怪我们,我们反而将言语的刀子冲向家人。家庭并不是无坚不摧的,幸福的家庭需要经营,一个家庭的幸福从好好说话开始。1.夫妻间相处:尊重比责怪重要。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往往幸福感更强。婚姻中的两个人相伴多年以后,总会认为无需顾忌与对方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原本的关心 三摩地

2018-07-22

心寒三部曲不甘愿到底,碰壁!转个身,回头一想,啊!一切境界皆是自心现量,都是执藏善、染种子的如来藏它如镜现像般之所显现,因为见到别人不好的方,其实是发觉自己有不清净的种子。;因而她流注的种子与我相应,让我看到自己和她一样容易受伤,一样怪罪别人,一样自我保护,我并没有比较高明,我自命清高不接受我有这些不清净的种子,反而往外怪罪于她,其实让我生气的是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在佛《本生经》中大部分的章节,都是记录了世尊过去无量生中是如何摄受众生。例如在第457卷中说到: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竹林精舍结夏安居,当时教团里发生了提婆达多僧团的事情,世尊对此生起了大慈悲心,怜悯提婆达多所犯下的可怕的行为而说了过去的事情:在过去波罗奈城,在梵王统治的时期,世尊当时是大象之王,它在山岭里统领著八万头的大象,在茂密的大山里,有一只蜂 三摩地

2018-07-22

藏菩萨本愿经》有教导,我们可以用父母的名义,供养三宝,护持正法,行善布施,然后将这种种布施供养的功德回向给亡故的父母能够往生极乐净土,或者早生善处,听闻佛法,修学佛道;如果父母已经投生人间,就回向他们病障业障消除,与诸冤亲债主解冤释结,早日归命三宝,修学佛法。让父母有因缘能够学佛,这是子女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因为给父母衣食住行的安顿只能保他们一生 三摩地

2018-07-22

这天,这位婆罗门居士漫无目标走着,正好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就进去拜见佛陀。佛陀见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样子,便问他原因。婆罗门居士将他失去爱子的事,悲伤向佛陀诉说了。佛陀听了,回答婆罗门居士说:正是这样啊,居士!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瞿昙!怎么这样说呢?瞿昙!你应当知道,如果有了爱,就有快乐啊!佛陀再三说,婆罗门居士再 三摩地

2018-07-22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方教诫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 三摩地

2018-07-22

前两天和爸妈聊天时又一次不欢而散,不知怎么就说到花钱的事儿,总是被指责乱花钱,但请他们指出我在什么方做得不对,也好改正,却不说,我只好故意说道,我现在学佛了,吃素,这方面开销本来就不多,已经没有省钱的余,那只好穿的烂一些了,省钱嘛!老爸张口就来,你以为呢?你穿的还不烂吗!瞬间,心里被塞满的感觉,拥堵着说不出话来,赶紧找个理由出了门。心里那个气呀 三摩地

2018-07-22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问题:有一种生灵,小的时候四条腿走路,长大了两条腿走路,年老了三条腿走路,这是什么生灵呢?是啊,这种生灵就是人类啊!回想您还幼小的时候,身肢尚且柔软无力,只能由父母长时间的抱在怀里,用他们的臂腕做成我们的摇篮,看着我们在这小小的摇篮中安心的熟睡,而父母的臂腕此时早已麻木,然而父母眼角只有看着我们熟睡的甜蜜与满足,何曾有一丝一毫因劳累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苦我们能不能简单能够避开呢?实际上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世间的一切的现象都在无常变化,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含每个人各自的状态。比方说我们刚才才讲过,每一个人都不能够避开老病死;同理的,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开的时候,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经历著许多的变化。有这样变化存在的时候,哪怕是再怎么至爱的人、再怎么相亲相爱的人,其实到头来总 三摩地

2018-07-22

就是说,经常对父母微笑,经常敬重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每天认认真真看着母亲的眼睛,跟母亲交谈几分钟------不嫌弃,不抱怨,想对母亲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她们就会生活得开开心心的。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好脸色不用花钱去买,不用向谁去借,也不用交学费去学,更不需要什么力气。可现实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 三摩地

2018-07-22

同样,生死中一切都是渺渺茫茫,你不知道前一辈子在哪里,不知道下一辈子又要往何处去;哪一辈子的眷属,他们现在流离在哪一个方,目前你都没办法知道。所以对于自己,还有你所亲爱的眷属来说,你是无能为力的。如果说学佛可以对这事情有究竟利益的帮助,让大家都能够知道彼此的讯息,都能够象现在网络、电话、手机这么方便,你都可以知道彼此安好,这样学佛不是可以让大家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一段《楞严经》中说的外道五种现见涅槃的过失,于拙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五辑有详细说明,谨转载如下,供养佛门四众学人:【讲记:『而且住在金刚三昧中的诸善男子,已经证知金刚心而凝聚澄明正住其心,十类天魔已不能在他身上找到扰乱他的方便,他已穷究众生出生于三界中的各个不同种类的本元;当他观察那些不同种类众生幽隐清净而经常不断扰动的本元就是行阴,于是对无量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