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云: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予我戒。’其得戒,是中品戒。三,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菩萨形相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应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及大地菩萨等,我学一切菩萨戒。’是下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故知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授。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其受戒者,入诸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堕到三恶道去;这样来来回回,待在人间的时间其实很短,待在恶道的时间变成很长,这样来来回回也不晓得要经过多久,才会再接触到法。那么受菩萨戒就是要避免菩萨下堕到三恶道去,能够生生世世都在人间修学法、弘扬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以后,他就保有菩萨的资格,然后只要他不犯戒,他就一直可以走到成,也就是菩萨道毕业了。我们可以对菩萨戒作这样一个认知,菩萨戒是菩萨修行的根本,也就是一定要受菩萨戒,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菩萨;唯有真正的菩萨他才能够成。所以受菩萨戒是成的必经之路,三世诸都受了菩萨戒以后才能够成,所以说菩萨戒就叫做千大戒。在家出家 三摩地

2018-07-23

各位菩萨,阿弥陀!上一集已经由正圜老师为各位菩萨讲完菩提简介,接下来由我再为各位菩萨讲解菩萨戒的受持。一、什么是菩萨?在讲解菩萨戒的受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菩萨。菩萨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就是看到别人有苦难,然后自己能够无怨无悔的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通常就被称为菩萨。但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其实并不符合菩提道当中所谓的 三摩地

2018-07-23

(净戒品)第十五〖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复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无贪心,四者未有恩处先以恩加。复有五法:一者先于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见怖懅者能为救护,三者求者未索、先閞心与,四者凡所施处平等无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缘。〗讲记 三摩地

2018-07-23

说:如果有人想要布施时,或者在供养三宝时,或者坐禅时、修行种种善法时、读经时、供养父母时,都应该先对自己建立一个要约:‘这一些戒法上的善事,如果我不遵守实行,就一定要处罚自己。’处罚自己的事情,诸位从小到现在都做过,往往有人说:我如果没有好好做某件事,就处罚自己一顿饭不可以吃。或者处罚打自己几个巴掌,或者说狠狠地骂自己几句话。这个诸位都 三摩地

2018-07-23

法以慈悲为根本,杀害有情的生命,是违反法僧的慈悲本怀的,所以应当戒杀。这杀罪在受持五戒的人犯了的时候,有可以忏悔和不可以忏悔的差别,假若杀的是一个人,或人胎,而自己的精神又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所要杀的地实有的人;由于烦恼相应,内心里发起了断绝他生命的杀念,无论是自己杀,或教人杀;在方法上,用刀用枪,用毒药,势力逼迫等;只要自己蓄意想杀的人,因此而死 三摩地

2018-07-23

二、凡是小戒,依照陀舍寿前的指示:「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2)。戒经中规定新学菩萨应半月、半月诵戒,这个规定不属于重戒,所以依照现在的时空背景,依照小小戒可舍的精神,同修会规定新学菩萨每二个月聚集诵一次菩萨戒,是如法的。假使我们硬性规定必须每半月诵一次,以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总之持戒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身心清净,不犯威仪,让我们勤学菩萨五明之学。让我们能够起心动念饶益众生。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我们之本 三摩地

2018-07-23

(净戒品)第十五〖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复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无贪心,四者未有恩处先以恩加。复有五法:一者先于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见怖懅者能为救护,三者求者未索、先閞心与,四者凡所施处平等无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缘。〗讲记 三摩地

2018-07-23

告诸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我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言:子!若、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返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还没有因缘受持菩萨戒,可以先自行于像前自誓受戒,等候将来因缘具足时,仍然应当依照菩萨戒经的说明,向已经受菩萨戒的菩萨法师、菩萨居士或菩萨僧求受菩萨戒。我们讲的自誓受戒可以不必诵戒相、不取相为戒,因为这是对已经明心见性的人而言。明心见性的人过去无量生必定常常受持菩萨戒而不弃舍,因戒体从来不失的缘故,所以今生能够明心见性。今生已经明心见性就获得了 三摩地

2018-07-23

《大方广华严经》卷12〈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有欲之人,无主则乱,国有君主,一切获安,故名王力能护众生。仁者当知人有四姓:一、婆罗门种,多修口业;二、剎帝利种,多修手业;三、吠舍种,多修田业;四、戍达罗种,修驰逐业。其余杂类旃陀罗等,多皆修习恶律仪业。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胡」,文言文之疑问词,即「为什么、何故」的意 三摩地

2018-07-23

01、輕慢師長(攝屬重戒7自讚毀他戒)受菩薩戒,生恭敬心,禮敬師長,若有輕慢,犯輕垢罪「若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 三摩地

2018-07-23

【爾時,釋迦牟尼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梵網經》卷2【何因緣故得名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又復戒者名曰迮隘,雖有惡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又復戒者名曰清涼,遮煩惱熱不令得入,是故名涼。又復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無上道,是故名上。又復戒者名學,學調伏心智慧 三摩地

2018-07-23

1殺戒言:「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返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成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塗故。………告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者、自作,二者 三摩地

2018-07-23

法中亦有诸戒不同,因于众生根性差别及修道过程有异而有差别。取相戒者,如在家五戒、优婆塞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亦有一日斋法,如八关戒斋,为来世出家求解脱果而作因缘。于诸取相戒外,复有非取相戒者:初如始成道,不即制戒,依过现诸偈为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教。初创僧团悉以此偈为戒。后因僧众渐多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其实并不符合菩提道当中所谓的菩萨。菩萨一定具有慈悲心,但是有慈悲心的人不一定是菩萨;因为慈悲心只是菩萨所具备的条件之一,除了慈悲心以外,菩萨还要具备其他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如果说有慈悲心的人就是菩萨,那么菩萨就会遍及各种宗教,各种宗教都有菩萨,那这样的一个认知就不合理了。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呢 三摩地

2018-07-23

又譬如精进根不够的人就不愿意受菩萨戒,正因为想要精进修行菩提,才会愿意受菩萨戒、声闻戒;若是念根不够时也不可能受戒,因为不能忆持菩萨戒的内容与精神,不能忆持比丘、比丘尼戒。如果心不决定,定根不够,心中老是怀疑:我受这个戒法真的能帮我完成道吗?能帮助我修学菩提吗?我受了比丘戒以后,未来一定可以得解脱,真的吗?受菩萨戒以后,可以让我超越三大劫而成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