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若是已得八解脱的阿罗汉,而不具有解脱知见,不能为人解释解脱的原理(譬如周利盘特伽),就必须加上慧解脱的观行,才能发起解脱知见,才能利益当世学人,所以佛陀就为这一类圣人说不放逸行,使他进修慧解脱的所知与所见;这种人在证八解脱而尚未具有解脱知见时,就名为身证。若是具有见地了,但是仍然执著欲界法,无法脱离欲界生,很努力修行以后也只能是二果人,不能成为三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这一个心念?修止观,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够作如实的观行,这是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佛陀祂也说:即使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其实他也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涅槃。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只是为外道方便开设说,你们能够修得禅定,能够修到四空定,已经算清净,可是呢?还不够清净,所以特别建立了所谓的净无想道给这些外道们——修禅的外道们,可以有一条解脱的道路。可是我们知道真正的解脱,有所谓的慧解脱;慧解脱的声闻人并不需要到达非想非非想定的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欝头蓝弗,跟佛当世的一个着名的外道,他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他有神通;他每天中午依于他的神通,飞行到王城接受国王的供养。结果有一天,国王有事要出城,他交代他的王女,也就是公主来代替他供养这个欝头蓝弗,这所谓的梵志,这一个有功德、有神通的修行人。当天欝头蓝弗如期一样的飞行到王城,从河边的大树林飞行到王城,来接受王女也就是公主的供养。公主依照当时印度的礼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如果是用禅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那么慧解脱的阿罗汉根本无法入涅槃,因为慧解脱阿罗汉既没有禅定也没有神通,根本无法入涅槃;可是佛明明说慧解脱阿罗汉可以入无余涅槃,由此可知:这三种阿罗汉都是用智慧入涅槃,而不是用禅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而且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不管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俱解脱的阿罗汉或者慧解脱的阿罗汉,他们的解脱境界都是一样没有差别&mdash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证入无觉有观三昧定境须打坐中修,但是更须藉无相忆念拜佛法增强定力。要证入定境须在坐中修、静中修、要不受打扰。然后渐渐的再去体会第一次进入无觉有观状态时是怎么样进入的。体会过之后,重新再依照那一次的经验一步一步走进去,然后他可以安住三秒钟,二秒钟,突然起一个心:我终于进来了!刚起一念,又退出去了。这样不停反复的练习,习惯了,终于可以安住无觉有观三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俗所谓的神通,乃三界中众生意识境界分段入出之法,它在整个佛菩提道上虽然也属于佛菩提道上的一部分,但是它占整个佛菩提道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虽然佛弟子们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愿意经常诵经,代表着对于佛法有信心,也因为常常诵经的关系,信心越来越坚固,使得信根能够逐渐成就;同时未来世碰到这部经典,或者经中所出现的佛菩萨名号、佛法名相等等,也都会觉得很欢喜而希望进一步修学。因此藉由读诵经典,也可以把这些善净法的种子,种进心田之中带到未来世去,届时便很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利益很大。即使对于经中的某些义理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般若禅不是禅定(上)杨正旭老师主讲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所要讲的主题是般若禅不是禅定。从古以来呢,就经常有人以为自己证得禅定,这样子就叫作开悟,因此当他证得禅定的时候,他就以开悟者自居,这是从古以来就有的现象。那么到了现代这个末法时代,这种情形越来越普遍,以证得禅定就认为是开悟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追求境界、以证得定境为证悟的人却反过头来毁谤:证得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依数息法可以修到欲界定、未到地定等,依念佛法、看话头也同样可以修到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在欲界定和未到地定中,会出现种种定境,比如轻安,在定中感觉到身体十分轻松,头脑空灵清明,很是舒适。此外,有人会出现身体某些部位或全身发热、发冷、发麻、发痒,或者有些针刺般的疼痛;有人会有身体飘飘然像要升腾起来或要融化的感觉;有人会觉得身体向外膨胀,甚至胀得很大,有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迥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所以,所谓话头,就是话的前头。一句话在心中尚未升起,尚未形成这句话的语言文字的表述,但是这句话的意思已经清清楚楚,心里很明白,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念佛法来修定,必须要明白从有相入无相的道理,善知转进,才能有所成就。念佛一般是从持名念佛开始,口中持佛名号,持续不断。此时,必须心中同时忆佛,要有忆佛的念在。如果口中念着佛号,心中打着妄想,那不叫念佛。念佛的念是忆念的念,不是诵念的念。如果能够做到口称佛号,心中系念于佛,不攀援不妄想,才是真正的念佛。在定力还不太好的时候,心中的忆佛念经常会被妄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九次地定中的灭尽定只有阿罗汉、辟支佛能够证得,外道修禅定者由于没有出世间慧,不能断我见,不敢舍弃非想非非想定中的微细觉知心,所以无法进入灭尽定境界。换句话说:灭尽定不通外道,其余如欲界定、未到地定、四禅四空定等禅定境界为佛门外道所共通。2、禅定次第与三界天的关系欲界定、未到地定与欲界相应。具备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同时福报具足的人,死后可以往生欲界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除烦恼习气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多读佛经、多听法,多思维经中所讲的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多思维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害处等等,然后对照这些去思维自己的各种习气是否正确,很多牵挂是否必要。慢慢地就可以吧一些烦恼放下,习气淡一点,定力也就容易进步,因为修定的时候心不那么散乱不定了。另外有些人,烦恼习气似乎也不重,定力也很强了,能够在未到地定中保持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漏尽通是智慧,只有佛门阿罗汉、辟支佛和大菩萨才能获得,不共外道。其他五通,佛门修行者和外道都可以获得。神通的获得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修得,一种是报得。报得的神通一般是前世修过神通,因某种原因而带到了今世。神通的修得,都是借助定力,再加修神通加行而获得的。修习定力,不一定能得到神通;但是,修学神通,却一定需要定力。而且,定力层次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外,佛门中有句俗语,说定力在不同状况下的关系是静中十分,动中一分;动中十分,梦中一分;梦中十分,临终一分。虽然未必十分准确,却也可以说明动中修来的定力比静中修来的较强。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生活方式比现在简单,环境也比现在清净,人们有较多的时间和条件去修静中定。同时由于人们心地单纯,攀援心比现代人要少一些,所以修静中定比较容易得力,定力也大多比较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丁福保主编的《佛学大辞典》里这样解释禅定一词: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由以上解释可以看出,禅与定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禅是禅那的简称,又译作静虑,从字面上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止与观二法,在善恶法中都是互相配合、互相增上的;换句話說,佛法的俢证不能离开止观:止是心得決定、心一境性:观是善能分別、善能观察。若无止观並行,就沒有佛法修行可說了!所以佛說:三昧就是止,智慧就是观!!!(原标题:止观双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禅非初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依照四念处观而修学五停心观的话,有一天他会发起初禅,发起初禅称为初禅善根发。初禅的发起有的人会退失掉,有的人不会退失掉而停住,有的人愈来愈深入,有的人可以完全证得初禅里面的各种境界。依照四念处观来修五停心观,发起了初禅之后,即使不退失,了不起也只是二住菩萨而已,不是初果。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禅非初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依照四念处观而修学五停心观的话,有一天他会发起初禅,发起初禅称为初禅善根发。初禅的发起有的人会退失掉,有的人不会退失掉而停住,有的人愈来愈深入,有的人可以完全证得初禅里面的各种境界。依照四念处观来修五停心观,发起了初禅之后,即使不退失,了不起也只是二住菩萨而已,不是初果。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