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在这些次法上,经里就也不需要特别一条一条地来讲。但是如果讲菩萨的科目的话,还是会有的,但是一般你并不一定会去意会到。比如说经典说菩萨呢,第一条、第二条……,你看有的经论它就这样列的:菩萨不会怎么样作,菩萨会怎么样作,菩萨不会怎样、起哪种心念,菩萨会怎样、起哪种心念……。你想,奇怪,这样看起来都很像戒行,因为有的菩萨不是 三摩地

2018-07-23

了生脱死,不是可以强迫每个人都来接受的。或者是说,你开始转变这心态,知道你不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我所,不是扩大自己的我见的势力范围,而是单纯地为了修行自己的道业,因此虽然还是取用这世间,可是许多的地方,你的顺位调整了,你可以权当布施而给予别人;有的地方,你可以晚一点再来受用;有的地方,你可以受用世间人所认为的比较低劣的东西;乃至有的地方,你根本无有 三摩地

2018-07-23

那戒行什么时候会呢?我们现在都知道,你会在二地的时候成就,那能不能提前呢?在道的进程中,这不是很容易的。可能呢,有人可以戒慧直往。戒,是说他的戒行很好;然后慧的力量也很好,并且可以直接往上。但是呢,另外一条路,我记得没错的话,好像叫戒定直往。那也就是说,戒你要成满,这样才可以往上,然而它还是没办法那么容易地让你如意的。因此你必须在二地成满之前,要 三摩地

2018-07-23

今天我们在谈法的时候,比较难知道说什么叫因缘果报,众生也常听说因缘果报,但你知道因缘果报有多么细微吗?因为因缘果报的意思是说,在你运作的当下,这个种子就重新种植进去,有的种子是已经显露祂的功能性,然后再回熏回去。不管你怎么去思维那个字眼,你的种子它是经过如来藏运作的,很快的又产生在里面。比如说,同样两个人做同样的事情,乃至百千万人做同样的事情,所 三摩地

2018-07-23

祂什么时候才会有念头?那个有,你也没办法想象,那是地的境界,那不是我们所能够了解的法界实际——「常乐我净」的境地。比如说,你长久以来,无始以来,不管以前多么遥远,永恒的、永恒的、永恒的过去,永恒的永恒,没有开始的日子,因为我们实际上是永恒的存在于过去直到现在,而且你会持续到未来。不管众生是怎么样,你还是个人一直在走。总有一天,我们在座的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菩萨所产生的智慧不是这样的,所引生的三昧境地也不是这样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境地、任何时空点,祂都能显现,只要不违背因果,祂就可以显现,所以如来藏的功德藏是超过一切诸法,祂真的是可以出生一切诸法。而我们无始无明而产生的思决定,让我们被这些无尽的业果所缠缚,所以如来藏产生了符合我们业道、业果的种种功德藏,祂一样满足我们,但这不是世间法说的机率问题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在反省之余,虽然没有办法达到像如来藏这样全然地无私无我,虽然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做到每一刹那都可以为了众生而放下许多自己的事情,没有办法达到像如来藏这样究竟的境地;许多的时候还是不断地想为自己来作些什么,想要于世间法多要些什么;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是可以像是这刚才所说的,来作些改变,调整自己的顺位,根据你所亲证的如来藏,或是根据你所了解的如来藏的体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你现在要取世间的东西,你要开始懂得把顺位调整,以前你总是把自己排在第一,那你就从现在开始慢慢地调整为第二或第三或第四;当你要做什么之前,你要先观察,这个东西是不是众生需要的?你要开始考虑将这世间物品先让给他们,因为这世间法是他们要的,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这些世间法是他们所热爱的,可是却是陀所指责的。那你在这个学的历程中,是希望 三摩地

2018-07-23

那如果当我们证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呢?也就是说,你不能光是考虑你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因为陀说过:在我们还不了解这无上法之前,你所要的东西都叫作「可坏法,不可爱乐之法」,陀甚至用了许许多多的名词来警惕我们,不是只有用「无常」这两个字来形容而已,而是直接说这些我们曾经期待和爱乐的法都是肮脏的、污秽的,是能够败坏你身心的法,这些法 三摩地

2018-07-23

(文:六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社会慈善团体跟教一样,让我们净化心灵,发善心,做好人,行好事。那么在法中行善业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呢?陀告诉我们,的修学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是要一步步从基本的做人之道开始;法了做人的条件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修学生天法的,然后才能再进到法的殿堂来修学。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 三摩地

2018-07-23

在《罪福报应经》中,陀告诉阿难说:凡是修作功德,都必须亲身力为,如烧香、拜忏、斋供、诵经、经行,不可以请人代劳,否则即使主法或受供的法师如法咒愿,功德也不具足;好比请别人代为吃饭,自己却不吃,自己怎能饱而不饥饿呢?如果所烧的香、清新洁净,将能得到一切种智,含摄一切法相。前燃灯并持续保持光明,最后能得天眼明、宿命明及漏尽明等三达智,而无任何障碍。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要用什么心态来看待受戒这件事情呢?有些人在听到了说学以后要受菩萨戒,他就吓了一跳,想说:如果我受了菩萨戒以后,那岂不是被一条大绳子绑住了?从此我就不得自在了嘛!所以他就不想再学了。对于这样的一个心态,其实他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菩萨戒其实就是菩萨的身口意行的准绳。如果一个人他的心行是合乎标准的,他就不会觉得这一条绳子的存在;就是因为身口意行不能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要先端正我们的身口意行,要三业清净,还要修习陀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道。所以我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业」,这里所谓的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以及意业。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如果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就要先端正我们自己的身口意等三业,这也就是指三乘法的基础——人 三摩地

2018-07-23

劝人修福很好,学的初期应修福,所以菩萨六度以修福为首要。乃至菩萨进入初地也以布施波罗蜜为主要修行法门,修福很重要。但是我们劝人修福应当观察我们所敦劝的对象,如果他已经进入到修慧的阶段,已经学会参禅的功夫,已经在参究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劝他再去修福。应该暂时放过他,让他专心去参禅或体究念。我们劝人修福应当要常劝,但是更应预防被魔所利用而耽误别人修 三摩地

2018-07-23

很多人会说:我也已经学了好几十年了,认真的说起来,我觉得现在的我跟几十年前比较起来,好像懂了一些事情,但是在实证上真的是没有什么进步,连想要念往生西方,心里也不是很有把握。我们反过来看看,为什么学会进步?大体上在法上面的进步要依靠四个条件,齐步前进才可能作得到。这四个条件就是福德、智慧、定力以及除性障。这四件事情就如同一把椅子的四支脚,一定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三)报恩田是指父母、世间师长,以及法的归依师,以及教授师。功德田则是指帮助自己实证二乘以及大乘四种解脱果,乃至无上正等正觉胜妙法果证的诸菩萨以及实义菩萨。贫穷田则是指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提醒说,除了报恩田、功德田以及贫穷田等三种田之外,应该要知道其他的都叫作鄙恶田,甚至有的还是毒田。像是破坏 三摩地

2018-07-23

比丘们到外面去看了五欲六尘,一打坐,那些镜头就不断地涌上来,所以他们会请教陀,这该怎么办呢?陀就教了他们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我们可以拿来作参考。陀说:如果我们要修增上心,也就是要修定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五种方法,来让我们的这些恶念止息,我们的心就能够安住;能够安住就能够定下来,定下来就可以进修禅定。陀说的第一个方法叫作念善相应。念善相应 三摩地

2018-07-23

以无相拜为例,学人若依于无相忆、拜,一开始身体的动作会较硬、心识也粗,或起念能够有少分摄心,但是攀缘外境的声响一起,或者是末那识悄悄地冒出一个又一个念来,意识会依着习性自然地进入妄想纷飞中,可能要飞个五分钟、十分钟才发现,这时就再提一下忆念,专注在忆的净念当中;这样来来去去,渐渐地就舍离了对五尘的攀缘,而能够收摄心识安住在忆的念上。定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的忆念的这一个心念?修止观,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够作如实的观行,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修行人他是以修定的过程当中,自己透过数息、念、忆、观心或者内观等种种的方法来摄心,让心定住;可是当他心可以定住的时候,他就当作是证悟到真心如来藏了。这是第二种误会很大的情形,误会把意识心当作真心;这样修行人一样是误会,一样是参禅过程当中一种歧路。第三种情形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参禅人他是以那个在修定的过程当中常寂常照的心,他把这个心当作禅宗祖师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