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进入了七住位以后,一直到初地之前所必须成办的福德,那就更加深广,因为已经亲证了般若,就依于亲证后所发起以及继续修学而得的种种智慧,让菩萨上求佛道的信愿行,辗转而更加坚定,然后还要发愿,也教导众生亲证菩提;当然这个时候,自己的我执、我所执也要加以断除。而由于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所以这个时候所得的福德,已经不是一般人之所能够理解的了;然而菩萨从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如说,我们平常在面对众生的时候,都应该要以慈善柔和的眼神来看待一切的众生,如来三十二种大人相中的牛王眼相,也是因为在无量世中,以慈眼、善眼来和视众生而得到的。譬如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有开示说:【或有人言:如来先得牛王眼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乐以善眼和视众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次得余相。】(《优婆塞戒经》卷1)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以慈眼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对一般众生而言,有情众生都是好死不如赖活,每一个有情都非常的宝爱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实在不应该去杀害其他有情众生的生命。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们说有情都是宝爱自己的生命,我看不见得吧?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想要不想活了呢?各位菩萨,我们想想看,一个人如果不是因为爱自己,因为爱自己的五阴,那么受苦就受苦,有什么关系呢?又何必要以来免去身心的痛苦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讲记:菩萨如果具足福庄严和慧庄严,在一切布施时都不会产生忧悔,当他看见种种恶事时也能堪忍,不会因为众生恶劣而后悔以前所做的种种布施。菩萨根本不计较众生会不会对他有所回报,因为在利乐众生时,菩萨自己的道业就成长了,所以他从来不计较众生有无回报。菩萨不作此想:我帮你开悟,你得要恭敬我、回报我。也没有起过一个念头:我帮你断了三缚结,证得声闻初果了,这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实交流过程中,对方首先感受到的是你的态度,若你一上来就把对方至于敌对立场,试想对方如何能接受你的建言?而你的状态也让他感知到原来学习的人就是这样具有斗争性,原来你不是来救度,而是来批判,而是以法来证明自己对而别人错,使因个人的染污而变色,如此传递出去的法还是吗?这样的方式还能摄众吗?说话的语气和心态往往是你末那的表现,嘴上说的往往只是意识层面的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菩萨摩诃萨具足了福德与智慧的庄严之后,所以可以在一切的布施行之中都不产生忧悔,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说,菩萨已经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的缘故。也就是说,他在久远劫修学的过程之中,不但能得此殊胜的世间法,也能够证得出世间法;而此处又说菩萨摩诃萨,所以其最低的层次,至少应当是证得自心如来的七住位菩萨。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布施就其积极面而言,以己之所宝爱惠舍施予所需之众生,是名布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一言:与净妙物广修财施,拔除恐怖修无畏施,劝修善业而行法施。显见积极面之布施就其样态,可划分为有形及无形两个面向;有形面系以世俗法上所认可之有价之物而行布施(财施),无形面则可区分为精神层面之抚慰依止(无畏施)及心灵成长之增上解脱(法施)两个层次。而《说无垢称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段明示布施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僧之供养,乃至对于一切受施者须能尊重及承事恭敬,且于布施之功德秉持不望报、不求有之心态──其义分述如下:(一)法施具足:云何名菩萨法施具足无希望心?自受持法为人演说,不求利养不为名誉,为除一切众生遇恶不为于利,心无高下平等说法,若为王、若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众生起心贪着欲杀时,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缘,菩萨起欢喜心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十二因缘及六度的。懂得这个道理,回家以后好好思惟整理,就不必再回溯:我来正觉同修会到现在已经修了多少福。种了多少福田都不必再罣碍了,因为已经了知布施的因果与六度关联了嘛!那你从此以后布施时不但会有福德庄严,还会有智慧的庄严,这就是福慧双修啦!若是没智慧的布施,将会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念三宝可以让你得智慧,就算是那个师父没有解脱智,没有般若智,至少依照经典来依文解义为你宣讲,回家时心中也会清净一点,也会比较有智慧一点;比较不会像以前跟众生斤斤计较、自寻烦恼,所以还是有一些世间智慧来庄严你。所以忆念三宝也是会有智慧生起而庄严自己。如果念戒、念施、念天,那就是福德的庄严。念戒,是常常忆念自己于戒法上有无缺犯?如果有缺犯就赶快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当一个人在三皈依的时候,他发了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修,佛道无上誓愿成。在三归依时发四宏誓愿应当要以至诚心而发,不要只是在嘴上虚应故事,随着人家念。当他发了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个大誓愿以后,那么他就可以称作菩萨了。(二)菩萨的种类(另述)(三)《甘愿做菩萨》(推荐详读)二、菩萨戒简介简单的说完菩萨,再来说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众生起心贪着欲杀时,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缘,菩萨起欢喜心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十二因缘及六度的。懂得这个道理,回家以后好好思惟整理,就不必再回溯:我来正觉同修会到现在已经修了多少福。种了多少福田都不必再罣碍了,因为已经了知布施的因果与六度关联了嘛!那你从此以后布施时不但会有福德庄严,还会有智慧的庄严,这就是福慧双修啦!若是没智慧的布施,将会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是之人,有何等相?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人谘问,若不谘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见恐怖者,能为救护;处饥馑世,乐施饮食;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能赞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没有见地而获得禅定,为什么就没有见道所得的定戒?这可以从现象上看得出来:佛世有许多外道得四禅,证得四空定的也很多,可是他们都很傲慢,出定而在人间境界中时,慢心、瞋心都很重,动不动就骂人,轻视众生。像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有见道相应的定共戒显现,所以他们不得见道相应的定戒。如果是与见地相应的禅定,就会有见地相应的定共戒显现出来。定共戒是与禅定共同存在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常为父母、兄弟、宗亲、一切众生之所爱念;信心施者得如是报。时节施者,得何等果?时节施者所得果报如上所说;所须之物随时而得,时节施者,兼如是果。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先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若好色施,以是因缘是人获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若以味施,是人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这里,福田被作比较狭隘的定义,只讲功德田、报恩田,众生中的贫穷田就暂时不函盖在里面。譬如畜生,你到野外时看见一只猕猴肚子饿,叽叽呱呱的叫着乞求,就布施面包给牠;但是猕猴不能回报你,所以牠不算是狭义的福田。若从广义来讲仍是福田,这叫做贫穷田;但从狭隘的定义来讲,贫穷田不算福田,因他此世无力回报你,所以名为非福田。有些人专门选择福田:整整一世都很有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有众生怖畏王者、师子、虎狼、水火、盗贼,菩萨见已能为救济,名无畏施。自于财宝破悭不吝,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牛羊象马房舍卧具,树林泉井奴婢仆使,水牛驼驴车乘辇轝,瓶瓮釜镬、绳床坐具、铜铁瓦器,衣服璎珞灯明香花,扇盖帽履机杖绳索,犁鎒斧凿、草木水石,如是等物,称求者意随所须与,是名财施;若起僧坊及起别房,如上施与出家之人,唯除象马。〗——《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施财凡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吝惜,名一切施。菩萨布施由怜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讲记佛说当菩萨的人要一切施,所以真正的菩萨在布施时就称为一切施者。佛说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而行布施(证悟了就是菩萨摩诃萨,还没有证悟如来藏就不叫作摩诃萨。摩诃萨不一定是指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