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释迦牟尼佛祂有四智圆明的意思就是说,在当时如果佛陀要教大家制造飞机、太空船那可能要教很久,可是即使教会大家这些现代的科技,还是不能解决大家生死流转的问题,所以说真正有智慧的佛陀祂不会只是在帮我们解决现代一些枝微末节的这种小的科技的问题。所以诸佛的愿力--广大的愿力,祂的智慧的广阔是要变现这个清净的世界,让众生能够往生到这种清净的世界,而最后能够迈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它所出生的妄心,所生起的善恶念头,以及所造作的身口意行的业种,全部都会收藏在如来藏心——藏识当中,即使经过百千万劫那么久远的时间也不会漏失,因此如来藏心又称为藏识。因为它又有大种性自性以及异熟性等等自性,能够随着众生所造作的善恶业因来酬偿业果;所以会在有情众生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随着众生所造业力的轻重,以及各种时节因缘,而出生在三界六道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外道根本不受持佛戒,所以不会触犯菩萨戒;所以我们小行菩萨,即使是犯了戒律,还是胜过不持菩萨戒的佛法边缘人!而且大众菩萨是否已经信位满足,尚且不可知,所以为了成佛,为了满足菩提大愿,应当受戒!为了修学佛法,了生脱死,救护众生,应当受戒!《菩萨璎珞本业经》,佛陀亲口宣说:佛子!是三摄受、三种受戒,过去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过去诸菩萨已学,未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六念法是佛陀开示给我们的,只要我们按照这个六念法,时常忆念这六样事情,我们就离修行不远;并且我们希望最后应该要求自己在念心方面,应该要期勉自己乃至于生生世世都不会忘记了我们的修行整个的大目标,这就是念心。十信位第三个叫作精进心。精进心意思就是我们要怀着我们要持续修行,要精进修行要不中断。这个精进的部分从最粗浅的来讲,我们可以说我们应该要精进的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是真心归依的话,在归依佛之后,他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自在天等等的外道天神;当他归依法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的经典;当他归依僧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邪师。当一位菩萨能够以至诚心发起这样的誓愿,并且如法受持三归依之后,那么就成了佛门四众之一的优婆塞、优婆夷,或者是比丘、比丘尼了。在,有许多人自称为是佛,但是他们除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忍就是接受的意思,能够安忍于佛菩提妙法,这时就不会再退转于佛菩提道中了。主要是因为原来在十信位中,拥有对佛菩提道的念根,修到这个阶段时产生了念力。也就是说,菩萨在闻法之后,对佛菩提道的法义,因为有所理解而有了念力,生起忍法来,也因为修忍的缘故而能忆念不忘。由于这样的关系,能相信十方诸佛世界,相信有诸佛在十方世界住世弘法;从此以后,可以依自己的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证解脱道所依止的真实,当然就是涅槃本际真实不灭,也就是本来就不灭的,本来不生所以本来就不灭;而且是本来解脱的,不是修所成的,所以祂不会被坏灭掉。那佛菩提所依止的真实,就是真实心如来藏,祂的真如是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被修证而成的;所以说这个心的真跟实本身,祂是本来就有这样的法性存在,可以检验的;所以,依止于这样的如来藏心的真实如如,所以说可以从因地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好,怕的是贪瞋的根性,那是很难转变的,即使帮他证悟了,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会再发起贪瞋的习性来,这就是智者大师讲的初果人贪瞋转重的意思;但是二乘法是烦恼障所摄的行门,解脱道中的异生性,体性是狭小的,所以在断我见时就不会再对解脱道有所怀疑,就不会针对解脱道的法义有所质疑,也就不会诽谤真正的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说证真如,是由意识心去证的,是由觉知心去证的,如来藏自己不会证真如;如来藏的真如性是让意识来证的,不是要自己来证自己的真如,如来藏也不会反观自己的真如性。无分别的是另一个心,是如来藏;而我们觉知心、离念灵知心永远是分别心。参禅就是要以有分别的觉知心、离念灵知心去找到无分别的实相心如来藏,这是参禅首要具备的知见,否则方向一定错误,想要实证犹如缘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综观上述求证如来藏应有的因缘条件,平实导师衡量现代人普遍具有急功近利、不耐久学、求快速开悟之心态;又顾及学人法身慧命能否顺利出生、增长而不会被邪见所转以致快速雕零;故施设两年半的禅净班共修课程,来熏习、净化、转变佛子们的凡夫、异生、二乘心性,转变其身口意行,使其具有实义菩萨之种性与堪任性,使其今世后世永不退转于佛菩提道,并且授与证悟如来藏应有之正确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此这位菩萨初果,依道共戒而住,他从此不会受到世尊以及世间所施设的各种有相的戒所束缚。他的见地,也不受世间的各种人为的施设所束缚,也不随世间所施设的法则来进行他的心行。但是他的身行,也不会去干犯世间的法则,这个境界名为见地,亦名须陀洹、入圣道流、七来、沟港。因为三缚结已经断了的缘故,无论他身穿白衣黑衣都称为出家。《大宝积经》卷85云:此出家者唯形像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说他会全心全意的归依于佛,永远都不会离开于佛,也不会违背于佛的圣教开示。这个深心的发起,得要证悟实相而转依成功才能够做到。如果不是真正的悟,他会落入到五受阴当中,因此他无法转依成功,他就不懂得悟后起修的修道次第与内涵,那他就不知道佛法的博大精深,反而让自己的憍慢心生起,成为狂禅之徒而去呵佛骂祖了。因此他也不知道自己所悟到底是不是真实,嘴里面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忍就是接受的意思,能够安忍于佛菩提妙法,这时就不会再退转于佛菩提道中了。主要是因为原来在十信位中,拥有对佛菩提道的念根,修到这个阶段时产生了念力。也就是说,菩萨在闻法之后,对佛菩提道的法义,因为有所理解而有了念力,生起忍法来,也因为修忍的缘故而能忆念不忘。由于这样的关系,能相信十方诸佛世界,相信有诸佛在十方世界住世弘法;从此以后,可以依自己的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藏不落境界中,于六尘中随缘而应,然不会六尘六入。祂与七转识妄心和合似一,行相极细故难悟知。且道:汝本有之如来藏何在?五、应明五时三教:佛于菩提树下、吉祥草上成佛后,七日中不动不语时,其庄严报身于天法界说华严经,此第一时也。七日后以应化身人间,觅憍陈如五人,于鹿野苑说声闻法,建立僧团,此第二时第一教也。后说大乘般若空,以如来藏空性中道义而说蕴处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藏不落境界中,于六尘中随缘而应,然不会六尘六入。祂与七转识妄心和合似一,行相极细故难悟知。所以明心很难,自古以来就很难,多少座主讲经说法数十年之后,进了丛林参到老、参到死,一无所悟,来生又重新再来。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不是现在才这样的,所以明心非常困难。可是禅师悟了以后为什么不明讲?因为不可以明讲。有很多人说:悟说不出来,说出来就不是悟。其实不对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否则,无非附佛外道,邪见凡夫,佛说可怜悯者也!或许有人会说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生灭法,不等于如来藏,但事实上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并非有二心,否则佛不会于经中开示说:广说有八识,而是应该说广说有九识了,有经为证:No.671入楞伽經(卷7)T16,p0556c佛云:「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么如来藏虽然变现了五趣六道的众生,但是祂从来不会执著说“有个我”,也不会去认为说“你这个五阴就是我制造的”,所以说离我、我所。接下来说:“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我们来看看说“不觉彼故”,这个“彼”指的就是如来藏,因为不知道有真心如来藏存在,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参禅人都是有志气之大丈夫,既然攀缘景仰于证量在上的古德,不可以不这样子想:他们既然能够做到,我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何况透彻的脱离五阴生死的事,一定是穷尽未来际都永远一直存在的法,不可能有暂时断灭而不现前的事,所以一定是一旦证得了就永远都在而不会有失去的情况了;悟后应当深入的巩固根本智,对所悟的真心第八识的正见,不该让恶知识恐吓笼罩之下就退失信心;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其次,就是悟前的观行必须很确实,要彻底了知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才不会像那些人一样的在悟后返堕离念灵知心。然后再以解脱道的正见调伏自己的性障,以后就不会因为所求未遂,以致别创异见,否定自己的根本传承上师。悟得深的人,在悟前多半已依相似般若的观行,得到明显的解脱功德受用,悟后更形坚固,没几个月就通达般若经与禅门公案。由于所悟真实,能以般若经与禅门公案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断我见的前提下证得如来藏阿赖耶识,你就不会再轮转生死,也不会退转了!永远不会再去怀疑说:[这个可能不是如来藏,离念灵知应该才是如来藏。]我们会中以前三批退转的人,都是我不好:先没有断除他们的我见就直接明示如来藏,所以就会退回离念灵知意识心中。已经现观[知就是取],如此断了我见,接着帮你证得如来藏时,你就不会再退转了。这就是诸位所有亲教师爱护你们的地方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