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眼见佛性时一定会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佛性非常真实,自己亲自证明佛性是常住不坏的(因为菩萨是永远不会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的);由佛性的常住不坏,观察出没有什么法可以灭掉诸佛菩萨和自己的佛性;在亲眼看见佛性是如此真实时,眼见之下,世界山河显得无比的虚幻,自己的五蕴身心当然也就更加的虚幻不实了。由此缘故,在眼见佛性的当下便成就了如幻观,不必再观行就 admin

2018-07-21

经言“无觉无观,是名心性”,又言“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又言“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又言“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如是所言离见闻觉知之开示,处处经中同此一说,是故所悟之心若是有见闻觉知而能触知六尘者,当知即非胜义菩提心,当知皆是意识妄心也。此是初勘验之粗法。次 admin

2018-07-21

大善知识会很难寻找吗?以前当然很难说,但是现在有了萧导师平实菩萨大菩萨,这一切般若经典的根本实义,就可以迎刃而解:当下的真心处,因为不会六尘,不会有妄心的见闻觉知,所以祂无言无说,而现下的妄心处,就是我们平常的这个前六识心,会于六尘相貌中起了见闻觉知,然后由第七识末那继续攀缘,作意,决定,这些就不得说是无言无说。所以一切的状态,就是以真心妄心一起和 admin

2018-07-21

如来藏不落境界中,于六尘中随缘而应,然不会六尘六入。祂与七转识妄心和合似一,行相极细故难悟知。所以明心很难,自古以来就很难,多少座主讲经说法数十年之后,进了丛林参到老、参到死,一无所悟,来生又重新再来。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不是现在才这样的,所以明心非常困难。可是禅师悟了以后为什么不明讲?因为不可以明讲。有很多人说:“悟说不出来,说出来就不是悟。& admin

2018-07-21

因为佛法的证果,只是解脱正受及智慧正受,里面什么境界都没有,也不会颁发证书给你。证果是没有所得,唯是自心所现般若慧与解脱执著而已;有所得就不能出离三界了,有所得就不是大乘般若智慧了;有所得及有执著,就不是人无我与法无我了。以上是藉他人来函挑战的因缘,顺便开示证悟者如何由七住位转进初地之法门,希望对大家的道业有帮助,也希望大家努力修除末那识的人我法我 admin

2018-07-21

无住心:不会六尘,于六尘无所住。所以二转法轮所讲的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其实都是在讲第八识。在第三转法轮谈到“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由于阿赖耶识体内有染污的七转识种子,因此将阿赖耶识的能藏、所藏、执藏的体性断除,就能断除分段生死。也就是说,断除了一念无明的见惑、思惑现行,就能断除分段生死而改名为异熟识,只改其名,不改其体 admin

2018-07-21

否则只是干慧(知识)而无实质,久后必将生疑而不能心心无间,必然退转;现时虽自认为未来绝对不会退转,但仍然无法实现未来永不退转的保证。犹如无数劫前的净目天子法才与王子舍利弗曾经悟得真如,般若正观现在眼前,同样自认为永不退转;但因无佛菩萨善知识摄受,本身又无见道前应该先具备的条件,于是依旧退转;世尊说这一类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 admin

2018-07-21

菩萨于六度最后一度般若圆满以后,转入七住位修行,表示他已经具有一定的佛法正知见,所以不会跟随邪师或者名师修学佛法,他会去寻找真善知识,跟随真善知识修学参禅的正知见。真善知识也会观察这位七住菩萨是否具足菩萨种性,观察他的定力、福德、智慧是否具足。如果这位七住菩萨种种的因缘渐渐具足了,就会教导他去参禅,去寻找禅宗的本来面目;如果真善知识观察他的因缘不具 admin

2018-07-21

(2)证悟的人往生极乐世界学佛又是速行道、易行道有七个原因我们这么说:第一、极乐世界没有恶缘,所以我们在那边永远不会造作恶业——我们永远不会被那边的任何五欲所引诱而造作恶业。而且当我们能够离开莲花见佛闻法时,表示性障已经消除了,所以永远不造恶业。在那边所有的众生都具有他心通、天眼通、宿命通,那你想想看,想造恶业的话,能造吗?不能啊!刚一起 admin

2018-07-21

如果我把无明灭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现;心的行灭了就不会再去投胎;不去投胎名色就灭了,当然也就不会有来世的色身以及六识的出现了;此灭故彼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这样的道理就叫作“缘起性空”。这十二有支统统是因缘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都是由于众缘所成,所以才会有这十二有支的现行,也因此才会有众生的轮回生死。当他这样如实现观以 admin

2018-07-21

在此,我们不妨引用龙树对修菩萨道所能产生的后果的看法,想必印顺法师不会有异议。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二》说:住持戒、布施法中,则为住十善道中、离十不善道。十善道有二种果:若上行者,得净天中生;中行,得生天。以是故,戒、施次第念天。行禅定故,得二种天,灭诸恶觉,但集善法,摄心一处,是故念天次第念安那般那。念安那般 admin

2018-07-21

“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语。“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 admin

2018-07-21

那么再来说断见,断见就是把不会生灭法,当成会生灭的法;譬如说第八识是常住不灭的法,若是把第八识当成是会生灭的法,这样的见解就是落入了断见。再来说邪见,邪见就是不正确的说法;譬如说,不断(见惑、思惑)烦恼可以证得阿罗汉,那么这样的见解就是邪见;譬如说,造恶业不会得到恶报,这样也是邪见。那么再来说戒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对于什么样才是真正的解脱呢,有了错 admin

2018-07-21

譬如说声闻人,如果证得初果之后,他七次人天往返,他还是究竟解脱,那表示说,在人间或在天上,不管环境如何都不会影响他最后的解脱的境界!因为是这样的缘故,所以我们只要来探讨三乘菩提的内容,就足够来证明“人、天乘”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时间有限,所以在这一次的节目里面,我们对于人天乘的部份,我们不能跟各位详细的介绍。除了这个五乘之外,还有 admin

2018-07-21

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来说明这三种能变识的功德:首先说明第一能变识,第一能变识就是指第八识,梵语称为“阿赖耶识”,在天竺译为“无没”,也就是指不会消失之识;在中国则翻译为“藏识”,意思是说祂能够“摄藏一切种子”,生起万法,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本源,也是众生生命的实相,所以称为“藏识”。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具有 admin

2018-07-21

如果是真心归依的话,在归依佛之后,他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自在天等等的外道天神;当他归依法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的经典;当他归依僧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邪师。当一位菩萨能够以至诚心发起这样的誓愿,并且如法受持三归依之后,那么就成了佛门四众之一的优婆塞、优婆夷,或者是比丘、比丘尼了。有许多人自称为是佛弟子,但是他们除了 三摩地

2018-07-21

也就是要对佛道的正理以及正修行,能够心得决定;因此,可以摄心在正道之上,一心寂定、相应不散,而不会犹豫不决,被邪知邪见所动摇。所以这个定跟慧是息息相关的。有许多学佛人没有经过慧心的正确简择,仅凭着直觉,就死心塌地的对某个教派、道场或者法师认定不移、打死不改!我们不可以因此说:他这个样子是成就了十信位中的定心。而只能够说:他的我见、我执烦恼十分的深重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是真心归依的话,在归依佛之后,他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自在天等等的外道天神;当他归依法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的经典;当他归依僧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邪师。当一位菩萨能够以至诚心发起这样的誓愿,并且如法受持三归依之后,那么就成了佛门四众之一的优婆塞、优婆夷,或者是比丘、比丘尼了。有许多人自称为是佛,但是他们除了受持 三摩地

2018-07-21

祂所出生的妄心,所生起的善恶念头,以及所造作的身口意行的业种,全部都会收藏在如来藏心——藏识当中,即使经过百千万劫那么久远的时间也不会漏失,因此如来藏心又称为藏识。因为祂又有大种性自性以及异熟性等等自性,能够随着众生所造作的善恶业因来酬偿业果;所以会在有情众生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随着众生所造业力的轻重,以及各种时节因缘,而出生在三界六道的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是真心归依的话,在归依佛之后,他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自在天等等的外道天神;当他归依法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的经典;当他归依僧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邪师。当一位菩萨能够以至诚心发起这样的誓愿,并且如法受持三归依之后,那么就成了佛门四众之一的优婆塞、优婆夷,或者是比丘、比丘尼了。在,有许多人自称为是佛,但是他们除了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