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孟子认为耳目是不会思考的,心才是思维活动的器官(古人所说的心,与今人所说的心脏是两个概念)。现代医学认为大脑是产生情感、思维、认知等等心理活动的主体,孟子和现代医学都没有揭示出心理活动的。佛教所说的心,也称之为识,是指八识心王。佛教将人的一心分为八个识: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前面这五个识简称前五识),六者意识(第六识), 三摩地

2018-07-21

从上面说明可知,一切有情真心的识大,本身离见闻觉知,没有众生所了知的见闻觉知的体性存在,所以不会对六尘起分别。会分别六尘的就是识阴六识,而识阴六识乃是生灭不已的法,是藉著种种因与缘而从真心出生。正如佛在《中阿含经》卷54开示: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由佛的开示可知:眼识的生起乃是眼根与色尘相 三摩地

2018-07-21

他入于非想非非想定,虽然意识已经没有证自证分,不会去反观自己入于这一个非想非非想定,不会去反观这样一个境界,终究他还是执著著这一个意识,而不敢去把祂灭除掉。也正是因为他是用这种石头压草的方式,来修得这个非想非非想定,而进得修证神通的,他并没有真实断除意识相应的一个;所以当公主行捉足礼的时候,压制很久的这个淫欲,突然一下之间生起了,就一念之间淫欲心生 三摩地

2018-07-21

你不必自己云勘验,只要告诉他那些道理,让他自己云勘验有没有悟,这样就不会伤了和气。可是五别境心所有法呢?阿赖耶识跟五别境心所法是不相应的。阿赖耶识从来都不会生起欲心所,说我现在想要去听法。想要去听法,就是欲,他不会起这个欲念。你要去听法也好,你不去听法也好,他统统无所谓,绝对的随缘,你说“我要去听法,所以我把阿赖耶识带来了。”连老天也不晓 三摩地

2018-07-21

……】(《长阿含经》卷十)佛就是说:若识不入母胎的话,会不会有名色呢?如果这个入胎识——如果这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这个识,如果祂不入母胎的话,名色还会存在吗?答曰:无也。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我因为这样子的一个因缘,所以知道名色是由识所出生的,缘识才会有名色。所以佛所说的唯识的妙义就是在这个地方!佛在阿含里面隐覆密意说入胎识 三摩地

2018-07-21

第七识末那识即是十八界所说之意根,若无意根末那识,意识也不会存在(意根、法尘因缘意识生故),则整个十八界法将无从成立。如果只有六识,那么人死后,肉体、六识灭了以后,若无第七识、第八识连接前后世,不就是人死如灯灭了么?若无第八识住于无余涅槃中,那么阿罗汉舍报取无余涅槃以后不就成为断灭了么?若无第八识又如何有变易生死呢?若第七、第八识的法完全是想象出来 三摩地

2018-07-21

第七识末那识即是十八界所说之意根,若无意根末那识,意识也不会存在(意根、法尘因缘意识生故),则整个十八界法将无从成立。如果只有六识,那么人死后,肉体、六识灭了以后,若无第七识、第八识连接前后世,不就是人死如灯灭了么?若无第八识住于无余涅槃中,那么阿罗汉舍报取无余涅槃以后不就成为断灭了么?若无第八识又如何有变易生死呢?若第七、第八识的法完全是想象出来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一个懂得依自性清净心──阿赖耶识──如理作意的人,一定常对于自身智慧之不足而深感惭愧,且一定会谨遵佛诫,绝不会轻贱般若之体──阿赖耶识,也不敢稍稍轻慢于活我法身慧命之恩师。更不会如2003年退转于阿赖耶识的人,轻贱禅三所发起的般若实相智之功德而说出「般若实相智可以从观看Discovery中获得」之痴话。诚然,对悟后依阿赖耶识「如理作意」的人来说,Discovery 三摩地

2018-07-21

没有这两位主角的参与,人生就逊色许多,甚至于可以说根本就不会有人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应酬式的微笑」,这是心理学家所归纳出来人类脸上七百种表情的其中一种。这种表情提供我们一套有利的社交工具,这种「应酬式的微笑」表情如果作得好,可以完全隐藏我们内心的感觉而不被识破。但是,这种微笑所产生的肌肉收缩,是由意识的脑发出启动讯息,令相关的肌肉收缩。而「真正 三摩地

2018-07-21

那如何根据佛法如何来观察「色蕴」(特别是大脑)不是意识的起源呢?意识是依他起性,色蕴五根、末那、六尘和第八识,都是意识存在的条件,并不是只有色蕴五根就能够单独产生意识;假使单靠色蕴五根就能产生意识觉知心,那么色身无病、功能完好而在三十几岁乃至五、六十岁就舍寿的人,应该都可以在死亡后重新继续产生意识而不会有死亡的时候了。此外,寿命是由谁控制的?当寿命 三摩地

2018-07-21

阿赖耶识这个菩萨心为什么叫做不念心?众生的心总是会想这个、会想那个,一天到晚念念不忘,总是放不下事情;但是菩萨所证得的不念心,它既不想念欲界的人天五欲,也不想念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法,祂也不会想要出三界;这个菩萨不念心的中道体性,才是般若经所说的主旨。由于触证这个不念心的缘故,佛说菩萨从这个不念心的体性来领受它的中道之后,再来现前观察五蕴十八界,因为 三摩地

2018-07-21

阿赖耶识这个菩萨心为什么叫做不念心?众生的心总是会想这个、会想那个,一天到晚念念不忘,总是放不下事情;但是菩萨所证得的不念心,它既不想念欲界的人天五欲,也不想念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法,祂也不会想要出三界;这个菩萨不念心的中道体性,才是般若经所说的主旨。由于触证这个不念心的缘故,佛说菩萨从这个不念心的体性来领受它的中道之后,再来现前观察五蕴十八界,因为 三摩地

2018-07-21

修行解脱法的人,往往心里面作解脱想,以为觉知心不离一切六尘境界,于六尘境界中都不被移转而如如不动,这样就认为是证得解脱境界的人,这种人的第八识就名为如来藏、识藏,这种人的七识心是在六尘中流转而永远不会入灭的︵永远不能证得无余涅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那些人的第八识心,是因为缘于七转识的缘故而出现在人间,这不是声闻与缘觉修行所证得的涅盘境界; 三摩地

2018-07-21

假设真的有第一位众生,那在第一位众生出生之前,十方世界是没有众生,也没有佛的,那代表当时所有的如来藏都是处于无余涅盘的状态;既然如此,则表示所有的如来藏,从无始劫以来处于无余涅盘的状态至有第一位众生出生为止,已经经过无量劫的时间;既然所有的如来藏可以在无量劫的时间处于无余涅盘的本住境界,那么在道理上这个状态也应当要能够持续下去,而永远不会有第一位众 三摩地

2018-07-21

为什么成佛以后,第八识心就不再称为异熟识呢?因为成佛以后,第八识心中异熟种子的流注生灭已经断尽,分段生死以及变易生死也都已经断尽了,不会再有生灭变易的现象,所以就不再称为异熟识。在还没有到达佛地之前,第八识心含藏着成佛的功能,所以称为如来藏;到达佛地以后,因为如来的果德已经显发出来了,所以就不再称为如来藏。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 三摩地

2018-07-21

】意谓:此阿赖耶识在三界万法中运作时,必定有一俱有依,即是末那识;若无此意根为助伴,若无此意根作为导引之动力,则阿赖耶识必定不会自行运作故,则万法即不可能现行。由此缘故,而说意根是现识──意根正是一切法现行的动力故。《成唯识论》又言:【此第八识自性微细……颂中初半,显第八识为因缘用,後半显与流转还灭作依持用。界是因义,即种子识无始时来展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我们未来世,仍将由虚空中无因而再出生无明,也应该他人造作恶行,未来世也不会获得恶报;因为他人来世受生之无明,是由虚空所出生的缘故,而不是由他人的如来藏所含藏的恶业种而出生;那么就会产生因果错乱,以及无因无果的现象。各位菩萨,难道我们希望自己今生努力的修行,未来生却无法获得修行的清净果报吗?难道我们可以接受别人所造的恶业却无缘无故跑到我们身上来, 三摩地

2018-07-21

」从世尊之譬喻可知,从黄金粗矿之觅得,到黄金精矿之提炼,到美丽庄严之金器的获得,是有一定的程序的,然其所含黄金的体性都是一样的,不会转变的,只是染净成分有所不同。是故,从阿赖耶识之证得,到断除烦恼障之异熟识之证得,到断除所知障之佛地无垢识之证得,一定要有一个修道净化的过程,此过程名为「展转」,所以「展转」两个字是指心体所含的种子有所差别,但是展转两 三摩地

2018-07-21

贪欲的断除这一节,这一次事过了,还不算数,因为你现在刚刚悟嘛!在禅悦之中根本不会起贪欲心,这个不算。等以后过一段长时间再来试验一下,有没有真的断了?瞋恚也是一样,须多经历几次的逆境,经过很多次逆境下来,真的没有动怒才算数。什么叫真没有动怒?必须在当下没想到要生气,事情过了根本就忘记它了,才是真正的无动怒。人家当面褒奖你:“你真厉害!你境界怎么 admin

2018-07-21

再来就是说,透过不对众生生起一念,不对众生的眷属生起一念,而不于众生想要行其所谓邪淫之念;不会说要藉治病,或者说要藉消灾解厄,或者假说要修证什么样的证量的法,来跟合法眷属以外的有情行其邪淫。另外不会贪名闻利养,乃至就起增上慢心而未悟言悟、未证言证,造大妄语业。接着求受菩萨戒,最重要的就是不毁谤菩萨藏,不毁谤菩萨藏就是说不谤说“没有如来藏” admin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