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杂阿含》卷二十八第七八三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有异婆罗门来诣尊者阿难所,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记说不?’阿难答言:‘随汝所问,知者当答。’婆罗门问:‘尊者阿难!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阿难答言:‘婆罗门!为断故。&rs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在典6中也有教导众生消除五盖的方法。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佛》一书中也有开示修定要先消除“攀缘心、觉观心和三毒心”;在正觉同修会中,除了平实导师有初禅乃至二禅的实证之外,还有一位正雄居士也有初禅的证量,正雄居士在《广论之平议》一书中曾提到自己修习“未到地定”的验。《正觉电子报》第96期中正雄居士开示说:然以末学的实际验,提出 三摩地

2018-07-23

例如,当热恋中的少年男女看到心仪的对方时,为何不待意识思惟,内心早已小鹿乱撞?当这对男女看到与双方感情有关的事物时,心律为何会加快?当双方将赖以传情的通话时间,相约固定于每天的某一时段时,为何每天时间一到,不待电话铃声响起,已是千头万绪、心中澎湃不已?这一切都在说明:「你已被爱情制约了。」说明白一点就是:「你已成为爱情的俘虏了。」当一切与双方有 三摩地

2018-07-23

想要踏入「真正的如理作意」之门,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而入于中道之门,并安忍其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之中道性,是必、也是唯一之路。如是,方堪依之修学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以至通达无碍。一个契证阿赖耶识而迈入相见道位且深入观行的人,一定能如理作意、如实了知:如来藏之性用,在众生因地时之阿赖耶识位已是深不可测,何况如来藏于佛地时之 三摩地

2018-07-23

意思是说,明明是输人家,却反过来说自己是赢过人家;也就是说,不如别人的时候,本来应该说是不如别人,假使说自己与别人相等,也已算是过失了,他却反而说自己是赢过人家,这当中有三种超过本分之处,所以叫作慢过慢。第四种慢称为我慢,又称为根本慢。为什么叫作根本慢呢?意思是说这种慢心是一切慢的根本;这种慢心是一切人生来就有的,也就是因为有我而生起慢心。譬如小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当我们在细观别人是怎么样发脾气的时候,在看别人——我们不要落在他发脾气的境界相中,我们先看他发脾气的时候,他的身行、口行、意行是起了什么样的变化;由我们能够常常去观照到别人发脾气的样貌,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发脾气也是多么的不好看!所以,如果说我们已是很习惯了常常会发脾气,但是发脾气的时候不知道,然后发了脾气以后才后悔;我们可以先注意 三摩地

2018-07-23

在其他的单元当中,我们曾引用了《金刚》的两首偈,分别对应了生灭法与不生不灭法。五阴十八界生灭法,《金刚》很清楚地说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不生不灭法呢?菩萨们或许还记得,我们在上个单元曾提到过,六祖依《金刚》而开悟,开悟的时候他说,他所悟的就是这一个如来藏。《六祖坛》里面有记载,除了六祖依于《金刚》而开悟 三摩地

2018-07-23

在声闻解脱道中已是如此重视次法的了,在大乘法中更是如此;所以菩萨六度、十度都一样要从布施开始说,如果布施的道理与因果都听不进去,见了佛门出家人时,心里咕嘀著说:哼!他还不是跟我一样,我为什么要供养他?于是就不肯供养僧宝,也不肯护持正法;一旦听到说要努力护持正法时,就赶快把口袋按紧一点,免得钞票飞出去了。这就表示他还没有资格修学解脱道,更没有资格修 三摩地

2018-07-23

前面的节目中,我们已为各位介绍众生断了我见,成就了声闻初果(也就是须陀洹果),初果的人,他不会再以三界当中的任何一个法,当作是真实的我而存在,所以不久之后连带着疑见、戒禁取见也会一并的断除。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三个加起来就叫作三缚结。也就是说证得初果的人断了三缚结,就是断了一念无明的第一个部分──见一处住地,所以还剩下欲界爱、色界爱与无色界爱的 三摩地

2018-07-23

也许有人不相信:初果人、二果人都还会贪着欲界法,只有到了三果才能断尽欲界法吗?真的是这样子吗?那我们就再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在《律异相》当中记载着说:有一个好淫欲的人,他的心念想的都是女色,看到女子就想与对方攀谈;连在做梦的时候,梦到的都是淫欲之法。此时他的妻子同修生了重病,刚好家里来了一位修道的师父;他的妻子想对这位师父禀白,可是又怕不好意思。师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为什么三界爱当中,首先要断除的是欲界爱呢?因为欲界爱的内容深广,现前就已被这个欲界爱所缠缚了,因此三界爱当中,首先要断除的就是欲界爱。初果人虽然已亲证三界五阴法当中,没有一个法是真实可依靠的,可是由于对于欲界的贪着尚未断除,所以此生结束之后,下一生仍然要出生在欲界天中。因此最钝根的初果人,虽然不会再往生三恶道,可是下一世生在欲界天中,如此人 三摩地

2018-07-23

修行到底是修哪一个心?在谈这个主题之前,先要了解每一位有情各有几个心识,了解这些内涵后,再举譬喻说明,就会知道:修行到底是修哪一个心了?首先谈:每一位有情各有几个心识?佛在中曾开示:「复次大慧!善不善者,所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藏识、意及意识,并五识身。」(《大乘入楞伽》卷5)说明如下:「大慧菩萨!有善与不善的心识共有八个识;哪八个识?所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你期望在定的修证上面有所成就,你就必须在历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贪着,才可能在定境上面有所成就;如果是已担任会中的重要职务的人,譬如任亲教师、或干部职务…等,必须除掉私心及眷属欲,否则,连意识的贪着都不能除掉,怎么可能除掉更刚强的末那识的执取性呢?因为私心及眷属欲,都是意识层面的贪着啊!现在大家知道妄想出现的道理了,就可以死心塌地的 三摩地

2018-07-23

随时不断的检验所落下的心行是什么?一旦养成反观心行的习惯,可以快速汰换染污种子,其实我们都有能力反观,只是有时较深沉的部分还是会在不自觉中让自己跟着习气走,因为习气是累劫熏习串习而来,根深柢固,而且当习气现行的势力是强大无比根本无可阻挡,那是很恐怖的,所以一定要透过平常意识的如理思维来说服意根弃舍染污习气,在历缘对境当中不断修改不善习气,千万别替自 三摩地

2018-07-23

但现在已不稀奇了,现在阳春级的法拉利也要三四百万元台币,配备齐全的可就不只此数了!但也是开着满街跑。但是古时物资缺乏,所以古时食物的布施是非常重要的,饮水奉茶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古时常用这些来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以及供养沙门、婆罗门等,也包括前面所说的病瘦行路等贫穷下贱之人,这就叫作以不坚固的财物来换取坚固的法财,这叫作七圣财的修集。当我们舍报到未 三摩地

2018-07-23

以前我们曾讲过说十二因缘,说有十种十二因缘,譬如三世十二因缘、一世十二因缘、二念十二因缘等,如今讲一念之中具足了十二因缘。似乎以前没有人讲过这法,现在终于有机会让我们把它讲出来。大家都能够背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最后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一切苦聚生,这是前后三世的十二因缘法。但是为什么一念起杀就会具足十二因缘呢? 三摩地

2018-07-23

《杂阿含》卷二十八第七八三: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有异婆罗门来诣尊者阿难所,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记说不?’阿难答言:‘随汝所问,知者当答。’婆罗门问:‘尊者阿难!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阿难答言:‘婆罗门!为断故。& 三摩地

2018-07-23

过长时间的锻炼才会习惯下来。无苦不成道!5、夸奖赞美我们的,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错,才是真正的善知识。打击我们的人,当他在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的道业,这是逆增上缘。要藉此去磨练无我相,要心能转境而不被境所转。此乃西方的资粮,要接受,要承担,内心还要感谢他们给你一个修忍辱的机会,无忍不成道!6、要回光返照,常常作出自我检讨。常思 三摩地

2018-07-23

禅就是里讲的菩萨不断烦恼证菩提,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参禅的话,他对于烦恼不但不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积极的投入一切的烦恼因缘里面去,在一切烦恼的境界上去探究;因为真如不离一切的烦恼,所以中讲烦恼即菩提。厌离烦恼境缘就不能明心见性,所以《大集》卷15里又说:厌离烦恼是为魔业。此外,你自己的烦恼也是道庄严伴。为什么菩萨到七地入地心还不舍思惑?初地满心 三摩地

2018-07-23

《无量清静平等觉》佛说:阿弥陀佛国诸阿罗汉,般泥洹去者无央数,其在者,新得阿罗汉者,亦无央数,都不为增减也。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许多阿罗汉好像并不困难地转成了菩萨,其实许多阿罗汉原本就是菩萨,故意示现声闻相以助佛教化的。如《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中说,释迦世尊的十大声闻皆是菩萨示现。贪嗔痴慢疑这些思惑烦恼都是染污不净的,菩萨却不能厌离而急于舍弃之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