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今天所要谈的是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这个佛典故事来自于佛在《杂宝藏》卷7所开示有关不贪求利养的部分,内容大致如下:佛在舍卫国时,厌患利养的缘故,躲避到一座名为贪庄严的深林中,林中有一寺庙,住持是一位名叫那弋迦的阿罗汉。佛到贪庄严深林以后,消息不久便传开了;当天的中午,有许多人带著衣物前来供养佛陀,人数之多,竟占满了整个深林。佛说:我不需要任何利 三摩地

2018-07-23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10)二祖的意思就是说,他那时候为了跟达摩祖师求道,他就想著说,古人他为了求道,他敲骨头让髓出来,刺血为墨这样子,甚至像释迦牟尼佛,曾把头发铺在地上,让佛陀走过去,也为了求道投崖饲虎,古德都这个样子了,我现在色身好好的,那我更应该要好好地求法。所以他为了跟达摩祖师求法,在那一年的十二月,正是冬天大雪的时候,他站在楼梯,跪 三摩地

2018-07-23

《杂譬喻》卷1,它说到了:【道俗相反,自然之数。道之所乐,俗之所恶。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换句话说:修道之人,就是修菩萨道,乃至修小乘声闻道、阿罗汉道;这些修行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他必定跟世俗人,流转于三界六道,还沉迷于五光十色,还贪求追逐于财色名食睡,这样的世俗人,必定它两者是相反的。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这是法尔如是,相反的道理,一定相反。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佛陀就跟他们说:“如来教授你们戒律,教授你们十二分教,这些法都有说;但是我没有教你们要互相比看谁学得比较多、谁听得比较胜妙啊!我有这样教吗?”这两位比丘说:“没有啊!世尊!”佛陀又说:“你们难道不知道,如来教授的这些典、这些偈颂,都是要你们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要止息自己的烦恼,让你们自己能够赶快趣向自证涅槃吗?”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且要先想一想,等到别人都已没有要讲的时候,然后把它讲出来,就可以接续这样的话题,让别人能够受到利益。因为自己过审慎的思惟。然后在结尾的过程中,还要讲说这是个人一点小小的建议,提供大家来作为参考;不要说,就是以自己的意识心,很自负的说种种不合这个场合的话。那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末那就会听到,自己的末那就会了解,它就会慢慢改,因为实际上你说这些话 三摩地

2018-07-23

过非常多年非常多次的“实验”,末学自己得到一个结论:天下没有我不能与之和乐相处之人,并以此结论来自保。而这个结论也成为我的座右铭,并奉行至今。忏悔的意思不是只在法义上来论述,而是包括方法和态度。只要自己觉得有一点点不圆满者,皆是可忏悔的事项。佛法中没有说绝对不对某某人忏悔的讲法,因为这样的说法等于是说:我某人绝对不对某某人布施忏悔这样的 三摩地

2018-07-23

过其他人向佛陀举报,所以佛陀就制定这个戒,公众跟大家说明以后不可以这样!所以譬如优陀夷比丘,他后来也是鼎鼎大名的阿罗汉!但他在未证果之前,佛陀就为了他制定了好多戒律!因为他很喜欢去亲近女人!而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要犯了五戒十善,不要犯菩萨戒,也不要犯了讲堂的规矩,因为讲堂的规矩就是各种小小戒,这些小小戒都是在保护我们的道业,也在保护正法不要受到外道或 三摩地

2018-07-23

3)最近葛格我写文章比较「冷感」,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失去了一些热情,增加了一点声闻的味道!当然这个好处是有比较离开了一些!不过回过头来说,菩萨应该是热血沸腾的英雄好汉!菩萨是要能为众生抛头颅、洒热血,更何况对待身边的人!在道场中菩萨们彼此一直有不攀缘的政策,那不攀缘的政策好处是大家比较在法上用功,因为《阿含》中都常提到比丘们只做两件事情 三摩地

2018-07-23

有情倘若造作了三恶道的恶业,造作了三恶道的恶业,当然是因为心性的关系而去造作,心性上有烦恼相应而造作这个恶业,相应而牵引到三恶道去受报,受报一定要过畜生道、鬼道以及地狱道,这样的果报来偿还,将这些所造的业来偿还,让它能够消除。有情如果说,他沾上了恶习气,长养恶念,他要怎么样消除呢?他一定要过教导,长养善根,熏习佛法正知见,这样慢慢的降伏他的恶习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当时有非常多的人在翻译典的时候,也都是采用老庄的术语来翻译。当然就是说,后来由于学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也都是越来越知道佛教的全貌了;所以,这一种的全然用老庄的观点来解释,这种状况就减轻了不少。不过一直到今天为止,老庄的思想毕竟还是跟儒家思想一样,深入到每一个中华文化普及的地区。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尝试着或者说直接就用老庄 三摩地

2018-07-23

众生都活在很可怜的世界里,每天为三餐忙碌!大部分的众生一生都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忙,济大概是众生一辈子烦恼的主因,大约占了七八成,以及健康也是众生很烦恼的!因为我们迟早都会面临老病死等苦!那只有少数人是生活在富裕的情况,因为俗话常说八成的资产集中在两成的人手中,现在可能是九成的资产集中在一成乃至更少人的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那辛苦的人们只会越来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虽然不要求菩萨们急证解脱道极果,但教导菩萨们在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中,是必须具备有相应的解脱果德之亲证及现观的,证悟的三贤位菩萨们,要进入初地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历断我见、降伏我执具备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的解脱功德!所以,菩萨仍然要能够离欲证得初禅,也因此世尊常常在中细说观身不净的内涵,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不要因为贪爱恋著于女色而障碍修道。例如 三摩地

2018-07-23

在《楞伽》中,佛陀开示: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楞伽阿跋多罗宝》卷4)四住地、无明住地,也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两种障都依于阿赖耶识而有。因此一定要先实证阿赖耶识,自己明确且真实亲证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实体法、是法源、法母,不同于前七识;有其本自清净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烦恼障、业障以及果报障这三种,中有说:欲灭此三障罪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罪灭除?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 三摩地

2018-07-23

学佛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改变习性,但也非一蹴可及,要多熏闻正知见,过意识的如理思惟,心得决定,以此说服意根,甚至要在一切境界中历练,让过去熏藏的习性种子现行,才有可能改变。有些习性是此生才养成的习惯,比较好改变。譬如我退休前很长一段时间是财务主管,工作就是要达成任务,不能出错,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报表,如有错误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对于任何不合常理的数 三摩地

2018-07-23

当我看到人们满腔仇恨,我很生气,因为它揭开了我曾的伤疤。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会看到他们内心深受的伤害。当我看到人们冷酷强硬,我不舒服,因为这引起了我冰冷的回忆。如果我是明白人,我会看到他们其实是在担惊受怕。当我看到人们道德败坏,我很气愤,因为这触犯了我敏感的神。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会看到他们其实是缺乏自尊。当我看到人们自私索取,我很气愤,因为他 三摩地

2018-07-23

二乘人所断之异生性,不同于大乘人所断之异生性;二乘法中见道所断的异生性,性质窄狭,所以只要断除我见就可以除掉解脱道所摄的异生性了,从此以后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的内容与行门,也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中已实证的一切圣者,更不会诽谤确实已亲证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由此缘故,以后永不入三恶道中受苦,名为解脱道中已修除异生性的初果人。最懈怠的初果人,极尽七有天上人 三摩地

2018-07-23

一切有情众生,一切二乘有学、无学圣人,都离不开无始无明的遮障;只有真正明心的人,才能够打破无始无明;也只有在大乘佛菩提般若的内容已开悟的菩萨们,才能分断无始无明;也只有诸佛,才能完全断尽无始无明。所以,不同的众生都有不同的无明障碍著,一直到成佛才能够断尽所有的无明。-----《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51集如来恒顺众生饮无明水》周正铭老师(原标题:见惑和思 三摩地

2018-07-23

----《本事》卷1。从这一段,我们可以了解到,就是说,一切的烦恼都是从我慢所生,从我慢所长,所有的烦恼都依于我慢而有。那么意思就是说,只要把我慢给断了,你的生死大事就了了。那么我们再来看,我慢跟我见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我慢?我慢就是因我而起慢,什么是我?就是把五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然后因为把五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所以乐于五阴存在于三界当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这两者被撇开,就是说这个色和这个识被撇开以后,接下来他就想:反正我已认为我是非我,这世间我非我、不是我,就这样啦!我已断除我见。可是佛说:这样不成!你要去观察你的受、想、行,受想行一样也安立我。可是一般的众生,不会从这个受想行,或是说一般学佛人不会从受蕴、想蕴、行蕴去观察。因为这要剖析自己,要去想说你这一生发生过什么。如果是小乘的禅观,不同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