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了解了这四累所产生的原因之后,就可以改变之,转而使自己的布施度更加。世尊为我们开示了两个方法,就是修无我、修无常。为什么菩萨要修无我呢?前面所修学布施法的四种是拖累,其中的内涵,其实是与自我的执取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譬如从悭贪心来说:有悭贪心的不就是我吗?怕我损失了财物,怕我没有了财物之后就无所依凭;真的都是为我!但其实我是假的。可是这对于一般人而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假如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够乐行惠施,不会因为布施的时候,众生对你所布施的东西是有所嫌弃的,也不会是以争胜的心态来作布施,而产生了瞋恨之心;总而言之,就是要在这一个过程之中,想法子要把瞋心去除掉,这无非是希望能够乐行惠施,而也是乐行惠施第一件所应该除去的事情。第二个应该要除去的就是:自己舍不得财物的悭吝之心。因为若是对财物还有悭吝之心,当然就无法乐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智慧者布施时,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解脱智慧?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为我们说:【善男子!有智之人,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调伏自心、二者坏怨嗔心,如来因是名无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求受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怖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天人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我们就先来说,佛陀为我们开示:有智慧的人他在布施,以及他为什么行布施,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告诉我们说,乐于布施者,他的心永远不会生起后悔的心。不会后悔将自己宝贵的财物,拿出来布施给别人,不会后悔自己的财物减少了,不会后悔这个来乞求者具足了很多烦恼。所以这一位有智慧的布施者,他将来如果有一个什么时机,因为一个历缘对境中,由于烦恼而造作什么恶业,生到地狱去,虽然他是身处于地狱,可是却不会有饥渴这样的逼迫;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上品施主乐于布施,这样的人可以毁坏五种弊恶法。第一种是邪见,什么样的邪见呢?就是一般人都会落在邪见,就是说没有三世,认为只有这一世;会认为只有这一世的人,大部分是落在六识论中,认为一切有情只有六种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有这六个识的存在,那当然会觉得这六个识,这一世死亡舍报以后就没有了,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为什么布施能够受人天乐,乃至无上乐呢?因为在不杀害众生命根、在不盗取他人资财、不贪淫他人眷属、不妄语自称贤圣诳骗他人的前提下,以拥有的财物,让他人在病痛饥渴上,得到身体安隐的利益,免除忧愁恐惧的痛苦,已经超越了世间人自求多福的境界了。这样布施相对应得的安乐福报,也已经超越了人间,所以能够受人天安乐的果报。这个就是说,布施能够受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项,为什么能够因为布施发种种愿呢?它的道理在哪里?佛陀这么开示:【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告诉我们说,因为布施这个福一定存在,因为具足身口意行,这个身口意行,已经熏习在自心如来中,同时也有作意,这个作意也储存在自心如来中,所以这个福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个地方佛陀告诉我们,布施能够破烦恼的道理在哪里。佛陀说无贪的心,它叫作施,为什么呢?为什么无贪的心叫作施呢?布施本身它就是业,我们知道,你要行布施,你一定要先起一个善念,生起了悲悯心的善念,同时想要得到,让众生得到利益的善法欲。这样的一个善念,以及生起的善法欲,都是属于什么呢?属于意业,属于意的业,有造作的叫作业。根据这样的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这一位有智慧的布施者,他能够观察这些世间财,它是无常的。刚刚我们前面都解说过,世间的财物它不是坚固不坏的;世间的财物,它不能带到未来世去;世间的财物只有是属于一期生死受报中受用,它没有办法坚固不坏而带到未来世去,它只是系属于这一世的五阴身,当这一世的五阴身毁坏了,那么它的受用关系就断绝了。所以他能够观察,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是菩萨的放逸烦恼呢?就是不去观察生死烦恼中的不能解脱的因素在哪里,然后自己所长养的烦恼而不能去除;同时也去观察众生所受的苦,自己应该要怎么样去拔除众生的苦,让众生得到喜乐,甚至于让众生能得到法财,而得到解脱。菩萨在乐于进行布施的时候,过程就已经远离一切放逸了,到最后虽然要以身分,身分意思就是说身体的器官来布施给乞求者。那么他当在割除自己身上的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一段佛陀继续这样开示:有智慧的人布施的时候,看见有人来乞求,心里非常欢喜,为什么呢?祂说:就好像家里失火了,财物就要被火烧掉了,可是能够从失火的住宅里面,把财物救出来一样那么欢喜。为何要这样譬喻呢?因为在三界中生死,所受用的财物,它是随着一期生死而消耗殆尽;这个三界的生死就好像火宅一样,这些财物随着生死而消耗殆尽,就没有办法再继续受用。可是为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品施主他具有的智慧与心态,佛陀是怎么为我们开示的?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这么讲:【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咨受正教。】我们先来看这一段:佛陀说有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智慧者他是不求果报而布施的,这是因为他对于三宝有清净的信力。因为三宝所教导的法,都是要最后成就佛菩提道的法,在佛菩提道的修证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证自心如来。因为有自心如来,所以才能成就三世因果,才能成就一切法;可是自心如来本身,祂是不观察自我,不观察自我存在的,在这种真如无我的情况之下,却仍然在这个三界中,一世一世地出生有情的五蕴身心,而去成就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品施主他就是有智慧的布施者,有智慧的人布施行善,一向是拿自己如法所得的财物来布施。为了破除悭吝的烦恼,他将所喜爱的财物布施出去,有智慧的来通过布施,让受施者得到利益;同时也破除了自己的悭贪,不再被悭与贪所系缚,而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关于这个部分,我们要来为大家略说一下:菩萨是如何在思惟着这些事情,他布施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让自己得到解脱的功德受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观察世间万法都是生灭迁流无常的,一切荣华富贵以及寿命都难以久保,于是穷尽所有的资财用以布施济众。天帝释看到菩萨这样慷慨布施、慈心济度众生,如此功德勋业崇高伟大,威德厚重而震动十方法界;天帝释害怕这位菩萨将会夺走自己的天主宝座,因此他幻化了一个地狱相,出现在菩萨的面前,并对菩萨说:“行布施济度众生的人,命终之后将堕入太山地狱,经历火汤烧煮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者他就是施主,施主可略分为三品人,佛陀这样告诉我们这三品人的内容是什么,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陀说:【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不信业果,深着悭悋,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瞋碍想,是名为下。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悋。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一种中品施主他是怎样呢?为了消除自己所造作的恶业而布施,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也是属于中品施主的心态。另外中品施主他会选择他布施的对象,是跟他自己的身分地位相等的,所以他要布施给他。另外这个中品施主,他如果身上有很多财物,可是当有人乞求他的时候,他会说他只有一点点东西,他能布施的东西不多;当他身上没有财物的时候,看到有人来乞求,他会马上说:我身上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又为我们开示了一些与布施法有关的知见:【善男子!有人说言:施于塔像,不得寿命、色力、安辩,无受者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应得如是五报。善男子!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慈心实无受者,而亦获得无量果报。施塔像等,亦应如是得五果报。善男子!如人种谷终不生萝,施于塔像亦复如是,以福田故得种种果。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时世尊为我们开示:布施法之中所施物与未来世相对的果报受用。这里的好色,不可以念作好色,色指的是物质,意思是说殊胜或美好的物品。譬如说,布施给众生上妙的饮食,或者是殊特的工具以及物料等等,未来世感得自己的色身庄严,或者是感得所受用的器世间的殊胜。往昔若有种种差别不同的布施,今世就在正报与依报上,分别感得差别不同的受用。若是往昔以香来布施给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举例而言:假如过去世布施,所得的财物不是如法所得,这个包括说要布施所得的财物,可能是偷盗物、圣遮物、众共物、三宝物,施一人回与多人,施多人回与一人,乃至恼他人而得、诳他人而得、欺他人而得的种种状况;今世得财已,当为王贼水火所侵。何以见得我们今世所受用的财物,有一分或者是多分为王所有?譬如说:自古以来百姓都要向王纳粮或者是缴税,这一点肯定是大家都知道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