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从世尊这一段开示,就可以了解到:原来世尊祂并不认为,法布施是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专有权利;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男女居士,只要是证悟了,而且有能力弘传,能够教导其他人对佛法具足信心,教导持戒、布施、多闻,甚至能够使他出生菩提智慧话,一样都可以作法布施。这是因为大乘菩萨法道,和着重出家表 三摩地

2018-07-23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来谈谈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知道菩萨有了福德与智慧庄严妙用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 三摩地

2018-07-23

)声闻人是怎么修解脱道呢?他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观察我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无常、空;他如实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空;如实了知我们这个见闻觉知心——也就是识蕴——是无常、空,是变异法,所以他断了我见,断了我见之后再把这个自我执著修除掉,然后他成为阿罗汉;成为阿罗汉后,我执断了,三界贪爱也断了 三摩地

2018-07-23

人道五阴死了以后,当然已经知道,什么时候去受哪一道业,是以看哪一道业最重来受果报,可是中间都是不会有间断。佛陀这样开示,外道还是不能了解,他就会说,若言‘如是异作异受。’外道听了佛陀开示以后,他就认为说,那这样话,那不就是认为作与这个受果报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因为这个过去世五阴造作生天善业,然后未来世去受天福这个五阴 三摩地

2018-07-23

现在是在略说布施得福因果原理。有外道认为:这个种子里面已经先有芽,所以浇水、施肥这些了因,让这个芽长出来。可是佛陀告诉外道:这个芽增长,是因为有这个水、粪,所以说是本无今有。这个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水、粪话,这个芽是不会生长;另外一个道理是说,如果我们在三界中,没有对我们自我贪爱,以及对于器世间这些我所贪爱,也没有无明,不会去造作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这种情况之下,所以外道不免要怀疑:一切都是无常,那到底有没有布施者、受施者、受果报者呢?所以在经典中,就有这样一个佛陀与外道对话过程,佛陀怎样来教导外道?外道又怎么样来质疑这个布施果报呢?我们来看《优婆塞戒经》这一段:【善男子!若有说言:施主、受者及受乐者,皆是五阴,如是五阴即是无常。舍、施五阴,谁于彼受?虽无受者,善果不灭,是故无有施者 三摩地

2018-07-23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五我们先看这一段:就有看见很有钱人,他对于自己钱财很爱惜,舍不得拿出来用,舍不得布施给别人;也看到很贫穷人,可是他却能够布施。那这个人就心里面起这样疑心说:假如说真正有这种布施能够得这个福报话,这一位这么贪悭人,不应该富有;因为这个贪悭人,他每一世每一世都在熏习这种贪悭法,这么久以来,他不可能布施;他没有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修行菩萨道,最重要是要成就佛道;成就佛道最重要,就是要实证般若;实证般若基础,就是一定要开悟,找到自己自心如来;找到自己自心如来以后,才能够生起般若智慧。生起般若智慧,以自己所证般若智慧,来看待施主、受施者乃至未来世受快乐果报者,都是无常、缘起性空五阴。而能够出生五阴第八识实相心如来藏,本来就是自在解脱、无我与我所;虽然与所出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告诉菩萨们说:不应该求在生死中,来受用这些布施福。布施福在生死中受乐会用尽,因为生死无边;生死无边,所以这个福不管是多么广大,一定会因为这个生死而用掉。因此应该要为断生死而布施,应该要在布施境界中,来断除系缚在三界中生死这些贪悭烦恼;不是要求世间受乐。同时要来观察,纵然富有像转轮圣王能够拥有四天下,他能够受用胜 三摩地

2018-07-23

有智慧人接受佛陀教导以后,同时也要知道为什么会有阿罗汉托空钵情况出现?阿罗汉是众生福田,但是自己有没有福?为什么会托空钵呢?佛陀这样子说:【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 三摩地

2018-07-23

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优婆塞戒经》卷四在这一段,佛陀又苦口婆心地告诉菩萨,不应该悭惜道理。就是有智慧人应该随着自己在世间财物多少,随力来修行布施。因为除了布施以外,没有办法能够 三摩地

2018-07-23

在佛法中对于真正贫穷定义是什么?佛陀这样告诉我们:【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如果有人他没有钱财,然后看见他人在广行布施,对于他人布施,心里面不会欢喜、不会信受,他不相信这样子布施真有福吗?受布施者真是福田吗?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福德是相等?【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这样子告诉我们:就好像有人买香时候,不管这个香是属于涂香、末香、散香,或者烧香;这四种香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是真贫穷人,他不能布施吗?佛陀这样说:【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面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面也?谁有一日食三揣面,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优婆塞戒经》卷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贫穷之苦,菩萨观察到以后,怎么样避免造作未来世贫穷因呢?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这样开示:【善男子!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惧;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假如他是拥有财物,可是刚好遇到有人来乞求,这种境界中他却害怕自己财物不见了、害怕自己财物减少,就说:他没有!他还欠着不够 三摩地

2018-07-23

世间财它是会毁坏。那么如何让世间财能够随着果报而生生不息呢?佛陀这样教导菩萨:【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说:有智慧人常常这样来思惟着,世间财物都是无常、都会毁坏,只是属于这一世五蕴身受用而已;要让这一世财物,能够 三摩地

2018-07-23

有智慧人在这样子广行布施过程,如何来布施内财来解脱于内我所呢?佛陀有这样开示:【善男子!施者先当自试其心,以外物施;知心调已,次施内物。因是二施获得二法:一者永离诸有、二者得正解脱。善男子!如人远行,身荷重担,疲苦劳极,舍之则乐;行施之人见来求者,舍财与之,心生喜乐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告诉我们:布施人也就是经常学习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有智慧人布施时候,还有什么样解脱智慧呢?佛陀继续这样开示着:【观于二事:一者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二者终不随顺悭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财物,我若终没,不随我去,是故应当自手施与;我今不应随施生恼,应当随施生于欢喜。】《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有智慧人在布施时候,观察着这些世间财物,包括这个外财、内财都是无常,都是会毁坏,都是不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有时候会以不清净物品来作布施。不清净物品指是什么?譬如说有一只流浪狗,也许是跟你有缘,因为那么多人在一起,它偏偏就跑到你跟前,还对你摇尾乞怜;虽然说流浪狗在佛法中得度缘分甚少,也许你左看右看,附近正好有一家便利商店,就方便买一个包子,因为人家既然已经来到你跟前了,就让它再欢喜一下,再跟它结上一缘。有时候随缘去拜望一下亲友,中国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开示说:往佛菩提道上前进之时,菩萨要逐渐具备一切施,然后世尊就举例说明菩萨摩诃萨,也就是说七住明心以后菩萨,所应该修学一些一切施相貌。首先说,应该如法求物施,持以布施。如法求物定义,前面几次菩萨正行之中,已经说明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菩萨之所以要如法求物施原因,是因为知道不如法求物施果报,未来世虽得财物,却为王、贼、水、火之所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