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谓随烦恼意思是说,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烦恼,就叫作随烦恼。所谓随有三种意思:第一是自类俱起,第二是遍不善性,第三是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共有二十个,可分为小随、中随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十个,中随烦恼有两个,大随烦恼有八个。然而什么叫作小随烦恼呢?所谓小随烦恼是说,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小,而行相粗勐,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第六类不定心所法。不定心所法包括了悔、眠、寻和伺等四个法,由于这四个法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 三摩地

2018-07-21

在前面单元中,我们依序说过了一切最胜故八识心王,与此相应故五十一心所法,二所现影故十一色法;今天我们则要继续说明三位差别故。所谓三位差别故,就是指心不相应行法。而心不相应行法是五位百法中第四位法,总共有二十四个法。这二十四法为什么叫作不相应行呢?意思是说,这二十四个法不像色法、心法、心所法等有实质体相,它是依心王、心所、色法等三法分位假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四所显示故六种无为法。世亲菩萨《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接下来来看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接下来论文:【又言心初起者,但随俗说,求其初相终不可得;心尚无有,何况有初?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恒有无明妄念相续未曾离故,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异灭皆悉无相,以于一心前后同时皆不相应,无自性故。】(《大乘起信论》卷1)论文说,前面有提到,一念相应、觉心初起,这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就在描述一个菩萨他六住位 三摩地

2018-07-21

疏:大慧!像这样三种意生身,可以同时现起:菩萨摩诃萨之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所得神通意生身,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同生起;意生身之现起,犹如忆念之生起一般,无有障碍。菩萨随其所忆念之成就众生本愿及其所证得之境界,为了成就众生而证得自觉圣智善乐,以意生身,生于诸佛国土诸圣众中而化度之。菩萨摩诃萨意生身:简称意生身,此谓菩萨于见道前已曾修得禅定无漏 三摩地

2018-07-21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同时,不禁会问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难道真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教理来说,三界里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乃至解脱成佛也是心、识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教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 三摩地

2018-07-21

佛教中「法」是指什么意思?就一般人对于「法」认知,「法」是指一种范式、一种原则、一种道理。然而在佛法中,我们说「法」这个字,这个范围那就大多了。简单来说,「法」是指有漏世界现象界,就是说我们凡夫所了知一切世界中一切种种现象,不管是有形、无形、看得见、摸得到、还是看不见、摸不到、是真实存在事物、还是心中想象影像等等,统统都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叫作虚空无为呢?所谓虚空无为是说,众生本有第八识如来藏其体性犹如虚空,是无为性,是无作性,非由他作,是不生性,是常性,是不坏性,是不老死性;由于藏识具有以上所说种种体性,因此说其性犹如虚空、无为无作,就称之为虚空无为。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依凡夫众生分位来说第八识心体所处境界。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是指一切有情自心藏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择灭无为是指行者以虚空无为为基础,而继续进修出世间法;由于无漏法之修学,产生了简择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择力,而得以灭除种种导致分段生死之杂染;从此能以择灭无为之无漏智,而使烦恼障种子在现行时得以加以灭除;由于这种灭除烦恼障现行之无漏性,是依抉择力而产生,所以就立名为择灭无为。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非择灭无为是说,三乘贤圣依三乘菩提而见道以后,依着见道功德而继续进修,渐渐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乃至种子随眠,成就四果有余依涅槃之修证;这时他觉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净体性而自安住,不像未悟三乘菩提之佛门凡夫或者外道,必须以意识心观察而压抑烦恼现行;所以说三乘诸圣都是自性清净者,这就是非择灭之无为法。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不动无为,是指凡夫或贤圣等人,在修证禅定以后而发起第四禅境界时,不再堕入初禅到三禅定境喜乐当中,灭除了各种苦乐受,心得以不动,似与无为相应;依着第八识心体中所含藏不动无为法种生起现行,这时意根不动,觉知心也完全不动,所以就立名为不动无为。意思是说,不动无为乃是修除第八识心体所含藏七转识种子之贪乐厌苦,而住于无为境界,其实仍然是依止于第八识心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想受灭无为,是指俱解脱之大阿罗汉及六地满心以上之大菩萨众,已离开无所有处,乃至修至无色界顶之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灭除意识觉知心,令不现行;并将意根常时现行之五遍行心所法中受、想两种心所法灭除,才能入住灭尽定中成无为住。也就是说,此等境界乃是断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思惑我执种子,立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无为性,名之为想受灭无 三摩地

2018-07-21

翻译如下:昙无竭菩萨!堕在现象界种种觉观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衡量、不相信,自身内有一个离种种觉观第一义谛真实心存在。于是佛重颂一首偈:我释迦牟尼佛亲身所证法,是离种种语言文字境界相,没有任何一法能够超过祂,祂是绝对待,离能观与所观相对境界相,所以没有任何诤论存在,祂所显现境界相,是没有语言文字这样境界相,才是真实第一义谛境界相。 三摩地

2018-07-21

一切凡夫都是因为著于人、我、众生、寿者相,而不断地有生死轮回;更进一步地,总是有一些凡夫当中,有一些人想要修学某一些法,想要来脱离这个生死轮回,这其中有正确、有不正确。不正确佛法当中,我们说他是外道,外道定义很简单:外于本心而求道。这里本心是指根本心,是指本来就具足之心,是自在——自己本来就存在,不必依于他因、他缘才能够被生起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一切世、出世间法都由八识心王直接或间接出生和显现,是三界及出三界最殊胜法。心法(一切最胜故)包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二位是心所有法,51个心相应所有法和此八识心王相应。心所有法(与此相应故)包含: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别境(欲、胜解、念、定、慧)、善(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 三摩地

2018-07-21

自古以来很多人就在探讨心识问题,但是大部分人在探讨这个心识是哪一个识呢?大部分人在探讨这个心识时候,也说是唯心论。从古时候印度,一直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在探讨这些唯心问题,它所探讨这个唯识是哪一个识呢?基本上他们所探讨这个识,都离不开我们所认识这个六识——也就是见闻觉知心六识,这个识根本不是佛所说这个唯 三摩地

2018-07-21

既然在阿含部《央掘魔罗经》里面说如来藏是持身识,可是第三转法轮经典也都说:持身识就是阿陀那识,也就是阿赖耶识;由这一点就可以证明: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阿含经、华严经》里面也都说:持身识就是如来藏。现在请大家看,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第四:【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 三摩地

2018-07-21

佛菩提果之修证,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以及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也是最根本,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它含藏着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佛道功能,所以它又叫做如来藏。藏就是含藏意思,因此有祖师说:如来藏中藏如来。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 三摩地

2018-07-21

(《大乘入楞伽经》卷四)解释如下:【大慧菩萨!一切众生对于自己所面对种种境界,不能了知都是由自心所显现,也就是如来藏藉由自己所生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而由如来藏变现内六尘相分,因为有内相分出现,见分也就跟着出现了,再由见分去分别相分以此连接外境,所以才会有众生所了知种种诸法、种种境界出现;由于众生不了知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显现及分别,也不知道自心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