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十八界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祂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菩萨证此无所得的真心,才是真正的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乘佛法都说无我,然而无我的真实义往往被错会了。认为佛法讲无我,就是讲缘起性空、一切法空,因为空所以无我;如果听到了有人说有不空的如来藏,便会诬蔑这个人是同于梵我、神我的外道,诽谤这个人所说的法义不是佛法,说这个人所弘传的甚深微妙是不符合原始佛教的。然而原始佛教的四阿含诸经中,固然说无我法,可是又处处说我;把这个我有时候说为涅槃的本际,或者说为诸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个人究竟有几个心?现代科学家把人类的心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和层次,您可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说的吗?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我们每个人都有八个心,在佛经里,这八个心通常被称为『八识』。『识』是指能够认知的功能:眼识是视觉功能,能分辨色彩。耳识是听觉功能,能分辨声音。鼻识是嗅觉功能,能分辨气味。舌识是味觉功能,能分辨味道。身识是触觉功能,能分辨身体的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瑜伽师地论》里面讲到的,菩萨要具有四种的妙陀罗尼——也就是菩萨的法陀罗尼,菩萨的义陀罗尼,菩萨忍陀罗尼,然后最后一个是菩萨的咒陀罗尼。这些每一个陀罗尼,弥勒菩萨都特别冠上菩萨这个字眼。换句话说,这些都是菩萨所独有的。我们上次讲到是菩萨咒陀罗尼,我们再给大家复习一下。弥勒菩萨说:菩萨由等持自在而宣说,能除有情灾患之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验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界的一切,全部都是以心为自性;如果没有第八阿赖耶识,就没有七转识的存在;如果没有七转识,就不会有万法的存在。也许有人会这样想:若有人问您既然这样说,请问是不是心的自性?答案当然是嘛,它当然也是心的自性啊!那为何制造的物质是由众生心含藏业种所出生的呢?制造的物质是不是由众生心含藏的业种所出生的?答案当然是啊!造成的当然还是众生心的自性,会爆炸当然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起信论》卷1)而所谓的妄念之相,其实所说的就是我们众生的虚妄想,这个妄念的无相,指的就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虚妄想,完全灭除了。也就是说,众生对于法界实相到底是如何?为什么会有我们这个器世间?为什么会有我们众生?为什么会有我们这样的生命现象?其实这是法界里面最大的一个秘密,也是所谓的妄念之相。一个菩萨如果能够实证了第八识如来藏,能够知道法界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心经》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开示:每一位有情都有一个唯我独尊的真心,祂可以让众生智慧到彼岸的一部经。这部经可以让学人成就三乘菩提,那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佛菩提。声闻菩提,乃是声闻人所觉悟的法道。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世间的有情众生同具真心与妄心,并非只有一种心,而真心与妄心又在时时同步运作。无始以来众生因为无明烦恼不解法界实相和万法根源,迷惑于世间幻象,以见闻觉之心和处处思量做主之心为我,认为此等妄心就是自己与生俱来之真心,学人且由于种种误导以离念灵知心或一念不生之意识心为真实心,即无法证得不生不灭真心如来。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解读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我们证得法界实相的时候,即能现前观到一个本来就自在的真心——第八识如来藏,能够如此现前观照法界实相智慧境界的菩萨便是观自在菩萨。如是依照所证知实相般若,深入观行,即具有了更深妙的法界实相智慧,有了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以意识一心而言,这意思是说:意识觉知心是有能缘相与所缘相的,而且祂的能缘与所缘,并不只是能缘的意识自己与所缘的外境六尘而已。而且意识的能缘也只是似有能缘,所缘也只是似有所缘。分述如下:意识云何只是似有能缘?似有所缘?因为意识的能缘诸法的功能,只是暂时而有,终必归灭,无常不住;如是能缘并非常住不坏之真实法性,故说为似有能缘。意识心的似有所缘,是说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的精髓有哪些呢?第一个就是般若,第二个是唯识,主要的是这两个部分。般若经是依如来藏而说,但是一般人都不知道,只认为般若经讲的就是空,一切法空、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所以你不要执着这个世间法。其实不是!般若经讲的空是在讲如来藏,但是一般人并不知道,等一下我们就举一些来说。般若经大家听过的经,或者是说平常你在作课诵的过程当中,你会去把它拿来课诵的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专心课诵、专心做事的心。(6).遍满虚空无见闻觉知的心。(7).遍满虚空而能觉知的心。(8).打坐进入定中能知能见之心。(9).打坐入定时不闻外声、不见外境之灵知心。(10).打坐入定后无见闻觉知之心。(11).证得神足通,能离开色身飞来飞去的心。(12).神通之心。(13).十方唯一虚空,是吾人共有之真心,是常,祂有殊胜之体性及能量,能生吾人之知觉心等变易作用。(14).无相念佛之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法中不共二乘的涅槃有二种,一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二为佛地始有之无住处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三贤位中的第七住不退位即有所证,直到妙觉位都是同证此一涅槃;入地时已证二乘的有余、无余涅槃而不取涅槃,回心大乘依十无尽愿发起受生愿,故不取证声闻法中的二种涅槃,故说始从第七住位直到妙觉位,都只证第一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证得大乘第一种涅槃之前,必须有大乘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近年来,本岛有甚多国外来的大小显密诸宗大师传授禅法,多有宣称证悟登圣者。彼等诸师传授禅法,谓可实证解脱,然观彼诸大师,悉以空明觉知心为真,教人消除烦恼,保持一念不生,并须时时保持清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且要能处处作主。此则违背涅槃正理。此诸大师过在不明二乘无我空相、不明真如阿赖耶识,错认空明觉知之意识心为真如,又复未曾眼见佛性,不明真如佛性之实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处所说的制约行为,其实就是习气,就是行为的惯性,就是业力。虽然由无量世以来,错综复杂的因果而产生的习气、业力,不是我们所能全部了知的,但是它所产生的原理都同样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制约行为的形成与重现。其实,从现实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只要用心观察,都不难看出习气与业力运作的影子──制约行为。第一节制约行为无处不在制约行为无处不在,也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八识见分依于意根之作意而不断的于三界及吾人之五阴身中现行,唯待意根转染成净自灭时,才不再流注意识与意根种子,使意根随著意识的灭除而入无余依涅槃。意根(依于我执无明)亦以第八识见分为所缘境并执为我,即由无始劫来至今恒行不断,而于正死位中虽无内五尘及其上之法尘相分,仍能以其我执现行之作用而迫使第八识一分一分舍身并流注中有种子而生起中阴。法尘虽非意根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的有情都有八个识,这八个识和合在一起,才能够有三界的有情在世间生存与活动。在这三界中,欲界人间的众生有八个识,但是到了色界初禅天的众生就只剩下六个识,那是因为色界不需吃东西,那里的众生以禅悦为食,所以不会有鼻识和舌识。如果再深入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中,则只剩下知道定境法尘的意识,以及不知定境法尘的意根和阿赖耶识,总共只有三个识,眼识、耳识等前五识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是元朝历代皇帝,都信受从家乡蒙古带来的怛特罗佛教(天竺晚期密教,与教完全相同),故都崇尚双身法的乐空双运;由于乐空双运之法,以淫乐中的觉知心一心受乐而一念不生为其宗旨,所以必然都认定意识觉知心离念时即是真实心,落入常见外道见中。由此缘故,必然要破斥及如来藏妙义,所以对马祖、百丈、黄檗、临济以至汾阳、慈明、东山圆悟、大慧诸老,不以修证一念不生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百法明门论》偈中的第三句:二所现影故。所谓二所现影故是指色法十一,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以及法处所摄色。这十一种色法,乃是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心所法所共生而显示出来之影像,由于幻有幻灭,所以名之为影。色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三位法,包括了五色根、五尘与法处所摄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尘根及胜义根。扶尘根即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