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三皈依真实义进入第一步就是要受持三归,就是受三归依戒。这个三归依它本身就是戒,为什么它是戒呢?就好比说佛法就像一个学校,我们要进去里面学习时候,这个学校它有它校规,这个校规最基本校规就叫做三归依。所以如果我们要去这个学校去修学时候,我们当然要当一个好学生,当一个好学生最重要就是要遵守校规,这个校规就叫做三归依,就是对于三宝信受。我们首 三摩地

2018-07-22

何以故?谓彼为汝削发之出家凡夫僧,仍在凡夫位中,而可认之为僧;此诸亲证地上无生法忍智慧之在家胜义圣僧,以及教授自己证悟法门之在家亲教师,对自己修证般若之法益更为巨大,能令自己亲入菩萨数中,亦能摄受自己得不退转于大乘无生忍,其恩更高广于剃度师无数倍,其恩深厚、不可为喻,云何不可认之为师?而身现在家身相之诸地菩萨,般若证量极高,非汝紫莲心海所能臆想;又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会称为自性三宝或者是同体三宝呢?这就是说,所谓自性佛,所说就是我们第八识真如。因为有这个真如如来藏第八识,有这个法身所以才成就佛陀祂能够永远住世;而且也因为有这个真如第八识如来藏,所以才使得无量寿佛祂可以是无量寿;也可以因为这样子,所以祂是无量光。所以有人认为说阿弥陀佛是太阳神崇拜,可是我们可以很清楚知道,太阳神是日光,日光它并不是 三摩地

2018-07-22

不修证圣法,又毁谤三宝众生,名为一阐提。对于学术界喜欢着墨批评大乘佛法,实在是不知如何置评;以众生心性贪染五欲,不受诸圣教诲,于五蕴中起诸我见,更生我所见解,如是生诸我执,我慢不离;即使善知识在前,亦是无法生受。所以世间有情毁辱圣教,事常等闲,无可更道;然诸出家众剃染求道,舍诸家亲,孑然行止,孜孜勤苦,誓志宏扬圣教,宁可万年孤灯,要受如来圣典,亲 三摩地

2018-07-22

定义──《杂阿含经》在与各位分享高僧传心得之前,先与各位说明什么是「僧」?因为现代佛门对于「僧」定义已经不清楚了,乃至于一般大众觉得身穿袈裟、住进寺院,剃头,受声闻戒就是「僧」了,殊不知在小乘佛法之中,对于「僧」定义是非常严格,普遍大众对于经典中所记载内容无法看懂,或无法深入,不过没关系,现在此世唯一通达经典正觉来为大家隆重讲解什 三摩地

2018-07-22

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来历本文根据《方广大庄严经》卷第十二改编世尊成佛,调伏乔陈如等五比丘后,心想:优楼频螺迦叶名声很大,带有五百弟子,国王大臣等对他都很恭敬供养,应该先去教化他。然后世尊就去找他,迦叶看见佛来便迎接问讯,又请佛晚间留宿,佛便要求住于石室,迦叶说那间石室里有毒龙,恐会害人,但佛再三表示,愿在其中留宿。当晚世尊在石室中打坐,毒龙便起嗔心,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那个时间所限,我们这里要直接引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菩萨们如果经常、曾经观赏过正觉讲堂所提供这一些弘法影片,应该都耳熟能详一部相关经文。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里面卷5说到了: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 三摩地

2018-07-22

是为了要破除世间种种痛苦,为了要断除烦恼,想要经由破除诸苦、断除烦恼,得受无上寂灭法乐,以这个因缘来接受三归依。破除诸苦无非就是破除三苦与八苦,八苦诸位都知道,三苦比较少人知。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譬如不小心撞到了身休,很痛就是苦,本身就是苦,是很痛苦苦,所以是苦苦;坏苦:譬如财物赚来了会损坏,色身出生了终究会坏,山河大地也会坏, 三摩地

2018-07-22

’】讲记八关戒斋中前五法就是五戒,想要让大家受八戒斋时,一定要先让大家明白八戒斋内容,所以就先说五戒。善生菩萨问:什么样人能得到三归依?什么样人无法得到三归依?佛说:想要得到三归依,必须具足四法:第一信因,第二信果,第三信圣谛,第四信有得道。信因,譬如相信一切法必有其因,不论任何法,只要造了就必定成因而有后果,乃至心中起了善念恶念,未 三摩地

2018-07-22

 上跟我们讲,供佛时候就算你是供养佛像,或是佛塔,或是佛舍利,都跟供养应身佛(应身佛就是指供养佛本人,例如在两千五百年前供养当时释迦牟尼佛)是一样功德。弥勒菩萨教导我们供佛时候要有一个作意,也就是供养一尊佛就等于是供养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供养一尊佛佛塔或佛像,同时就等于供养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塔庙。因为弥勒菩萨说:「一如来法性就等于过 三摩地

2018-07-22

】白话解释如下:我阿难亲身遇见这么一件事情: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这舍卫国有位大富长者,夫人生了一个男孩,面貌端正可爱;出生才几天,就能开口说话,问他父母:「世尊还住世吗?」答说:「仍住世。」又进一步问:「舍利弗、阿难等等尊者,都还在吗?」答说:「都在。」父母见儿子出生未久就能开口说话,认为这个孩子不是人类,深深奇怪怎么会这样子,便来 三摩地

2018-07-22

捧沙供佛成转轮圣王故事供养佛功德很大,记得在平实导师《楞严经讲记》第四辑中,说到正觉同修会有一位同修在佛陀时代时是一只小鸟,那只小鸟很聪明,不知在哪里找到一小块沉香木来供佛,所以在两千五百年后这一世成为人,並且有因缘可以开悟。虽然那位同修后来退转离开正觉了,但是因为之前佛菩萨有跟他开示这段因缘,所以他不敢跟著其他退转人誹谤导师。可见供佛 三摩地

2018-07-22

 (原标题:四依止佛经原文依据) 三摩地

2018-07-22

供养佛功德很大,记得在平实导师《楞严经讲记》第四辑中,说到正觉同修会有一位同修在佛陀时代时是一只小鸟,那只小鸟很聪明,不知在哪里找到一小块沉香木来供佛,所以在两千五百年后这一世成为人,並且有因缘可以开悟。虽然那位同修后来退转离开正觉了,但是因为之前佛菩萨有跟他开示这段因缘,所以他不敢跟著其他退转人誹谤导师。可见供佛福德、功德有多大,可以使畜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一,是凡夫位菩萨僧。就是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而以同时所受比丘、比丘尼戒作为别解脱戒,心存大乘法出家人。他们虽然还没有证悟,仍然是菩萨僧,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在熏习及长养菩萨性及大乘正见了。第二种是胜义菩萨僧,这有两种情况:其一、这些人是已经证悟大乘菩提人,意思是说,他们已经断了我见而又证得如来藏,已经发起实相般若智慧了;而他们只受菩萨戒,但是 三摩地

2018-07-22

消灾指应当是说,希望能够消除可能发生灾祸或者是灾难。但是假如说平常烦恼染污很重,所造作身口意业都与烦恼相应,这样情况之下,假如说饮酒,因为饮酒容易让人放逸,因为饮酒它会让这个意识失去理智;因为意识失去理智而放逸,就有可能与眷属以外第三者发生邪淫,假如事情发生以后又覆藏、妄语,就有可能造成家庭破裂。另外一种情况是说,饮酒以后又是过失伤人 三摩地

2018-07-22

世间三宝这个僧宝,一定要持守他所受这个戒法,如果他不持守这个戒法,乃至他破坏了三归依戒或是五戒,他一样不成为僧宝。所以说一切戒,譬如说这个僧宝他要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要受菩萨戒之前,他一定要先去受三归依戒。所以没有一个僧宝,他是不受三归依戒,所以一切戒是以三归依戒跟五戒作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经叫做《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提到:有智慧人实行布施,不是为了报恩,不是因为人家对我有恩在先,所以我要布施回去;不是为了要要求某件事,所以用布施手段来完成这一件事;不是为了护惜悭贪之人,希望悭贪者能够守住财物不要漏失,所以才去布施;不是为了自己未来能够生于天上,或者是能够留在人间享受胜妙五欲之乐;不是为了要求自己好名声,要让名声流布在外;不是因为害怕落入三恶道苦, 三摩地

2018-07-22

既然要布施,也要有波罗蜜,也就是要以佛法智慧来作布施。那么什么是有智慧布施?怎么样作布施,才能够称为是大施主?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继续开示说:【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意思是说,菩萨在布施时候,应该同时以之理来教化众生,这样才能给众生长远利益。佛陀首先说,布 三摩地

2018-07-22

就是要以佛法智慧来作布施。那什么是有智慧布施?怎么样作布施,才能够称为是大施主?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说: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意思是说,菩萨在布施时候,应该同时以之理来教化众生,这样才能给众生长远利益。佛陀首先说,布施智慧共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能舍身外之物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