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现在请大家看,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第四:【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复次,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四:【彼有菩萨以胜解力,为诸众生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究竟清净,故成佛后不受熏习。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法身)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法身)。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异,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法身)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法身)。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异,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换句话说,也就是与「俱生我执」有关的制约讯息将被优先处理,这也是潜意识末那的恒内执我性所主导的,也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源。用俗话来说,就是众生爱惜这个生命,爱惜这个能觉能知的「五蕴我」,已经爱到骨子里面去了。而「俱生我执」引生「分别我执」以及「我所执」后,与意识的后生执着相互辗转缠绕不休,形成无量无边的制约行为,并深深的嵌入潜意识末那,形成无量无数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如何根据佛法如何来观察「色蕴」(特别是大脑)不是意识的起源呢?意识是依他起性,色蕴五根、末那、六尘和第八识,都是意识存在的条件,并不是只有色蕴五根就能够单独产生意识;假使单靠色蕴五根就能产生意识觉知心,那么色身无病、功能完好而在三十几岁乃至五、六十岁就舍寿的人,应该都可以在死亡后重新继续产生意识而不会有死亡的时候了。此外,寿命是由谁控制的?当寿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末那识从无始劫以来,于五位中——睡眠、闷绝、正死位、灭尽定、无想定中,它都是不断灭的,所以说它恒;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它又不是遍一切时的。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一切法,包括睡着无梦乃至闷绝、死亡、无想定与灭尽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恒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阿赖耶本心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衪能持一切善恶染净习气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它才离开身体,又随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它远离能所分别;它毕竟空也毕竟有;它能生七转识,故有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它有能藏能变及异熟真如体性;它能生一切法—&mdas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诸邪见中,恶取空之过最重,能坏一切正见,死后必堕恶趣,永劫沉沦。故《菩萨善戒经》(九卷本)卷二,佛亦如是言:愚痴之人说‘诸法空’则得大罪,若有说言大乘经中‘一切法空’亦得大罪。不能善解大乘经义,生憍慢心言我善解,随其自心妄想思惟。为人广说亦得大罪……若有人说‘一切法空’,当知是人不住、共语、论议、布萨、说戒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对整个法界来说,众生自无始来便有;既然是无始,便没有所谓的第一位众生可言;因为如来藏为自在之法而本来存在,依如来藏而有的众生也无始劫来就不断的出生与死亡,而有轮回不已的现象出生,因此一切众生都是无始的,不能说有开始的时候,即无第一位众生可言。至于「第一个众生」的说法乃是三位差别的心不相应法,此乃假施设法。所以,从整个法界实相的角度来看,无法用假施设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处说阿赖耶识永灭,是指已断我执者,其阿赖耶识所集藏之分段生死种子永灭,永灭的是阿赖耶识的执藏性,而不是说灭除阿赖耶识的心体。学人应贯通经论,不能望文生义。阿赖耶识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源,由阿赖耶识流注法种而形成蕴处界等世间一切法。阿赖耶识是无始以来不待他缘,本然的存在,而且祂具有能够成就世、出世间诸法的性质,所以说祂有圆成实性。已断我执烦恼之阿罗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次如无学菩萨与俱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眠熟闷绝而无息脉,状若死亡,然阿含中佛说灭尽定中有不离身识,身不烂坏,识不离身,即是七八二识,仍不能离八识心王之二识。有漏法之无想定亦如是,凡夫位之佛入四禅中,不解三乘菩提故不断身见,而断意识心我见,恐堕断灭故不舍色界天身,以断灭觉知心我为涅盘,遂于四禅位中灭除觉知心我,定中息脉俱断,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什么成佛以后,第八识心就不再称为异熟识呢?因为成佛以后,第八识心中异熟种子的流注生灭已经断尽,分段生死以及变易生死也都已经断尽了,不会再有生灭变易的现象,所以就不再称为异熟识。在还没有到达佛地之前,第八识心含藏着成佛的功能,所以称为如来藏;到达佛地以后,因为如来的果德已经显发出来了,所以就不再称为如来藏。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六丶佛地真如无垢识依阿赖耶识而有:佛地真如者,谓诸佛之无垢识藉佛地应化之有根身等法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而佛地真如所依之无垢识,则是由因地阿赖耶识心体,经由修行而净除七转识之分段生死种子,改名异熟识;再经由修行而净除七转识相应之无始无明等尘沙惑,转生四智心品等无漏有为性之大功德法,而改名为无垢识,永远不灭丶不断,恒示无垢识心体自身之真如法性。佛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有人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的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说法:【如释尊在《阿含经》中,以及极多的大乘经中,并未说到阿赖耶识,难道就不能安立生死轮回吗?只要真正理解缘起性空的真义,无常无我而能成立生死与涅槃,何必再说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只因众生根钝,所以为说如来藏或阿赖耶识法门,使其确立生死轮回与涅槃还灭的信念,能在佛法中前进,这是极好的妙方便了。】对于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初住菩萨经由财布施(资助印行善知识的书籍)来含摄法布施,这个内容意义非常深远!因为只有法布施可以让有情建立佛法正知正见,能够让有情知道如何是生死之苦,怎么样能够断除生死之苦而脱离三界!可是财布施的未来世果报只能在欲界中领受,在欲界中只能够脱离贫穷!而只有法布施能让有情断除无明(能够断除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来修学解脱道,来修学佛菩提道!可是财布施 | admin 2018-07-21 |
![]() |
佛言,“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观无量寿佛经》),念佛还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获得佛菩萨的加持,更有利于秽土的修行,是以各宗学人无论是否求生净土,皆应念佛。以上简要地介绍了大乘佛法两个主要的行门,为学人拓宽实修路上之瓶颈,学人当于此土发大心求悟,悟后更发愿往生极乐,尽快成佛,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益自他。 (原标题:实修大 | admin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目录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二、我见之意涵三、如何断我见甲、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丙、断疑见丁、断戒禁取见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甲、五蕴我乙、十二处我丙、十八界我五、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甲、识阴的定义乙、识阴的出生丙、识阴的苦丁、识阴的苦集戊、识阴的苦灭 | admin 2018-07-21 |
![]() |
」这还是不知道禅师真正的作略的目的,这个作略是要显示这个真心,可是一般人看完这个作略,当然会傻眼啊!这是正常的啊!这是一场法会啊!什么「不执着方便」,什么「逢场作戏」,什么「有力的一喝」,什么跟什么,不是这样胡说的!有人说:「大家不要以为逢场作戏不认真」,「您既作不得真,也作不得假,一作真就被绑死了,一作假又轻忽了」这禅师的作略是惊天动地的,这是一 | admin 2018-07-21 |
![]() |
大宝积经卷111,佛云︰「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故知禅乃般若,一念相应而得悟。如来藏无形无相,然真实可证,悟前即与妄心同在,非因悟而从无变有,非因修定除烦恼而将了了常知、明觉寂照之七转识妄心变为如来藏。如来藏不落境界中,于六尘中随缘而应,然不会六尘六入。祂与七转识妄心和合似一,行相极细故难悟知。所以明心很难,自古以来就很难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