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其实在经典里面称为无想定,一种比较简略的一个称呼,我们可以来看看所谓的净无想道里面所说,在这个净无想道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中阿含经》里面,它有提到这个净无想道里面,有一段说:【复问曰:贤圣!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有何差别?法乐比丘尼答曰:死者,寿命灭讫,温暖已去,诸根败坏。比丘入灭尽定者,寿不灭讫,暖亦不去,诸根不败坏。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是谓差别。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是缘觉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有一个识,生、老、病、死苦乃至名色等法都是祂所生的;到这个识为止,再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祂,所以佛在经中才会开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这个识就是每一位有情的真心。因此,缘觉观察蕴处界等法都是虚妄,唯有这个识才是真实,所以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这个识存在,所以将自己的三缚结断了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非有作用(离六尘见闻觉知而于五位中寂照不灭任运随缘而不动故,醒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故唯如来藏非常非无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名为中道实相,余者皆非。若以一念不生、无思惟时、寂照之灵知心……等,错认为如来藏或真如时,则与外道及民间信仰之常见论者无异,非佛法也。且道:汝之如来藏何在?四、证悟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甚至往往因此生大我慢,演变到最后则是成就增上慢,死后堕落三恶道中。是故求证大乘涅槃前,除了必须具备的未到地定等条件外,在实证之前必须先有加行。大乘涅槃具足四种,函盖了二乘涅槃,关于菩萨所证二乘涅槃内涵,其中仍有与二乘圣者共与不共之差别;但大乘涅槃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及无住处涅槃,不共二乘圣者;前者唯诸佛与菩萨有,后者唯佛地始有。本节之中先说实证本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换句话说,也就是与「俱生我执」有关的制约讯息将被优先处理,这也是潜意识末那的恒内执我性所主导的,也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源。用俗话来说,就是众生爱惜这个生命,爱惜这个能觉能知的「五蕴我」,已经爱到骨子里面去了。而「俱生我执」引生「分别我执」以及「我所执」后,与意识的后生执着相互辗转缠绕不休,形成无量无边的制约行为,并深深的嵌入潜意识末那,形成无量无数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意根(依于我执无明)亦以第八识见分为所缘境并执为我,即由无始劫来至今恒行不断,而于正死位中虽无内五尘及其上之法尘相分,仍能以其我执现行之作用而迫使第八识一分一分舍身并流注中有种子而生起中阴。法尘虽非意根之生起缘,然意根与别境慧心所相应,若不缘法尘,则第七识缘第八识(心缘心)之心行与五遍行俱即可,何必与多分的慧心所相应?就如同第八识仅与五遍行俱,即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有情众生舍寿的时候,就会促使阿赖耶识产生一个中阴身出来,所以上一世的肉身死了,意识不再能借著上一世的身体而现起的时候,意根和意识就会借著阿赖耶识移转到中阴身上。中阴身的意识不像这一个有情上一世的意识那么灵光,因为中阴身是一些微细的物质;中阴身的大脑,不如有情上一世的大脑是由粗重而完整的物质所构成,因此藉由中阴身所现起的意识,功能就不如有情上一世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至元代以后,列祖锻炼之法不行,止贵死坐冷禅:寒灰枯木、古庙香炉,冷啾啾地不动不摇,以为得力;反诋诸祖机用以为门庭施设,黜五家纲宗为奇名异相牢笼学者,而宗风遂大坏矣。】所以自古以来,真悟之师若论悟道之法者,都看重在机锋下悟入者;所以马祖、百丈……东山圆悟、大慧等人,都是大机大用,都以禅门机锋助人悟入,由此而得光大宗门。初不以求一念不生为贵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睡眠中,没有向外攀缘五尘境,只有独头意识在自心所变现的内相分中游戏,或者只有意根在暗劣的法尘中保持警戒状态;因此在佛门当中,诸佛菩萨常常会诃责睡眠盖,令们警觉生死无常,应该要减损睡眠,使心不为昏暗所覆盖。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日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行者如果能够现前观察十八界法的虚妄,一一如实现观而没有遗漏,就能够了知有念灵知心与离念灵知心都是虚妄,都是必须藉缘才能生起之法;也能够了知处处作主之心就是意根末那识,意根同时也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能够这样一一现观而了知十八界法都是虚妄,没有一法有其自体性,没有一法是可以常住不坏的人,就能证得声闻初果,这就是无为法。在取证声闻初果以后,继续努力的消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说我们吃了好多东西,我们经历了好多事情,可是那些事情在我们年老死去之后,那就过去了,什么也没有了。同样的,我们活到这一世,我们对于前一世能够了知什么东西呢?其实我们也不了知,因为有隔阴之迷,所以过去的所有事情就让它消失得无影无踪,然后我们这一世又重新开始,又重新在我们的这一期生命里面,产生种种的喜怒哀乐。可是我们过去世的每一世,也都有种种的苦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科学家以人工手段合成动物胚胎时,若合成的动物胚胎符合藏识入住的条件时,便会有有缘众生的中阴身带着它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入住其中(中阴身,详见第二章、第五节之轮回的过程及原理部分),复于中阴身消失以后,由藏识执持此胚胎生长,否则胚胎即会坏死。人工授精,乃至蚯蚓断为两截,首尾皆能成活,原理与此相同。克隆过程不可离开藏识的作用,譬如克隆羊多莉诞生之过程,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什么叫作虚空无为呢?所谓虚空无为是说,众生本有的第八识如来藏其体性犹如虚空,是无为性,是无作性,非由他作,是不生性,是常性,是不坏性,是不老死性;由于藏识具有以上所说的种种体性,因此说其性犹如虚空、无为无作,就称之为虚空无为。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依凡夫众生分位来说第八识心体所处的境界。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是指一切有情自心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择灭无为是指行者以虚空无为为基础,而继续进修出世间法;由于无漏法之修学,产生了简择的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择力,而得以灭除种种导致分段生死之杂染;从此能以择灭无为之无漏智,而使烦恼障种子在现行时得以加以灭除;由于这种灭除烦恼障现行之无漏性,是依抉择力而产生,所以就立名为择灭无为。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释迦世尊的开示可知,众生不能了知有一个离种种觉观不在六尘分别的真实心存在,所以在漫漫长夜当中,不断地在六尘境上作种种虚妄分别与执著,不断地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然而这个真实心,本身离种种觉观,不在六尘分别,也是禅宗证悟祖师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亦即世间人所说的种种语言的法道,到真心这里就断了;现象界所显现的种种心行,到这里也就灭了。如果菩萨亲证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凡夫都是因为著于人、我、众生、寿者相,而不断地有生死轮回;更进一步地,总是有一些凡夫当中,有一些人想要修学某一些法,想要来脱离这个生死轮回,这其中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正确的佛法当中,我们说他是外道,外道的定义很简单:外于本心而求道。这里的本心是指根本心,是指本来就具足之心,是自在——自己本来就存在,不必依于他因、他缘才能够被生起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次如无学菩萨与俱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眠熟闷绝而无息脉,状若死亡,然阿含中佛说「灭尽定中有不离身识,身不烂坏,识不离身」,即是七八二识,仍不能离八识心王之二识。有漏法之无想定亦如是,凡夫位之佛入四禅中,不解三乘菩提故不断身见,而断意识心我见,恐堕断灭故不舍色界天身,以断灭「觉知心我」为涅槃,遂于四禅位中灭除觉知心我,定中息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入胎识其实就是十因缘法里面所说的那个识,(十因缘法: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缘触、受、爱、取、有……乃至老死忧悲恼苦)这个识就是入胎识。众生如果没有这个入胎识为所依的话,那众生因为修行入了无余涅槃以后,顿成断灭。这一个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识,又叫作所知依,因为祂是我们见闻觉知心,乃至于我们意根这些所知心的根本依的俱有依。这一个心还有什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