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第二、他说:“佛说法颠倒,佛在《大般涅槃经》里的开示是:‘世尊难逃人之将死,其言也乱的论定。’”他说世尊讲《大般涅槃经》是快要死之时讲的,佛是“人之将死,其言也乱”。我答覆所有善知识的书信,不论他是否为责难、质问,我都是很恳切;但是对这一封信,我的作法不同;我不客气的破斥他。但是因为没有时间全部破斥,所以我只有先捡第一 | admin 2018-07-21 |
![]() |
首先是从十因缘来观察来逆推,也就是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往上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从何而来。思惟的结果知道有个“识”,这个识就是“入胎识”,绝不是意识,唯有入胎识能够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长,这个入胎识就是佛所说的“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因为无法再超过,所以只好顺推回来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一检查的结果完全正 | admin 2018-07-21 |
![]() |
待经过一段参禅时间以后,知道如何去参究,知道如何去寻找;不久疑情也跟着出现,就会日也参、夜也参,参得死去活来,参得昏天地暗,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亲、死了母亲一样,让人食不下饭、睡不安稳。这样的阶段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参禅者到了这样的阶段,破参只是时间而已,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破参;它可能是下一 | admin 2018-07-21 |
![]() |
若有菩萨,以宿愿故,入生死界作狮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随意而作佛事。”那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有这个愿,当你发愿往生极乐,得八地以后,或者得初地以后,你还想回来说第一义法度众生的话,释迦牟尼佛看你因缘具足了,他也会帮助你不离极乐而在这里度众,释迦世尊有这个愿嘛!7、尊师重道方能禅净圆融最后我们要说,修学禅净圆融、禅净双修的法门,必须尊师重道。诸位来到 | admin 2018-07-21 |
![]() |
佛言,“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观无量寿佛经》),念佛还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获得佛菩萨的加持,更有利于秽土的修行,是以各宗学人无论是否求生净土,皆应念佛。以上简要地介绍了大乘佛法两个主要的行门,为学人拓宽实修路上之瓶颈,学人当于此土发大心求悟,悟后更发愿往生极乐,尽快成佛,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益自他。(原标题:实修大乘之行 | admin 2018-07-21 |
![]() |
断除了这些烦恼就可以出离三界,永远不必再受生于三界之中,也就是可以解脱于生死轮回,因此称为解脱道。解脱道的初果所断的烦恼是三缚结,也就是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的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的贪著,使得贪嗔痴淡薄,所以称为“薄贪嗔痴”;三果所断的烦恼为断五下分结,也就是断欲贪、嗔恚、我见、疑见和戒禁取见;四果所断的烦恼为五上分结,也就是断色 | admin 2018-07-21 |
![]() |
“来世必能……继续修行,就是历劫在生死中修行。由初发心而到久发心,久发心而进入不退转,由不退转而成佛。菩萨越修功德越大,利济众生的功能也越大,菩萨道是不限于初心的,不过弘扬菩萨道,总要从人的初发心说起。”可见,双方的观点皆有一定的道理,似乎无法沟通。然而,其中隐藏着两个问题:第一,印顺法师不承认初发大心者的修行是菩萨道的本意, | admin 2018-07-21 |
![]() |
在睡着无梦时、闷绝时、正死位时、无想定中、灭尽定中,祂都是这样不休不息地遍缘一切法;更何况是醒着的时候呢?祂又有一个特性,就是思量作主的体性;这种思量作主的体性是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所以大阿罗汉的末那在意识尚未加以检查的时候,祂就已经在依过去的习气运作了。所以难陀尊者仍有先看女众的习气,但是当祂的意识发觉到这个现象的时候,就会纠正末那;这样一吹又一 | admin 2018-07-21 |
![]() |
佛世尊在阿含经中开示八正道之正理,着墨甚多,在在处处告诸弟子,于八正道之理须多熏习、多思维、多奉行,就可以从生死的此岸,度到解脱的彼岸。八正道其实就是苦灭之道,是灭苦的方法,正是四圣谛中的道谛——苦灭道圣谛。依见道后之次第进修,说四圣谛在身口意上的行门是八正道,名为苦灭之道圣谛,简称道圣谛。若是尚未断我见、尚未见道而修习八正道,则不属于修 | admin 2018-07-21 |
![]() |
但是在声闻解脱道当中,烦恼的定义并不是只有这样;凡是会障碍出离三界生死的心行,都叫作烦恼。那么即使你对某一件事情的感觉,心里是快乐的;但是只要这样快乐的心行,是会障碍解脱出离三界生死,那么这样快乐的心行,仍然是属于烦恼所摄。那么什么样的心行会障碍出离三界生死呢?主要有六种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种根本烦恼,就是声闻菩提当中所要断 | admin 2018-07-21 |
![]() |
可是,不管是改变命运或者是升天,升天虽然是更大的命运的改变,可是不管如何,他们都没有办法改变一个最大的命运——这就是流转于生死之中的命运!因为一切众生最难逃脱的命运就是流转于生死之中,如果说我们可以在当世之中,可以解脱于生死流转,那么相对于其他改变命运,或者是升天,这种比较简单的目标,当然一定可以达到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在佛教的修 | admin 2018-07-21 |
![]() |
虽然离开能所分别,但却仍然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体性,能够摄藏一切杂染法而不会丧失,仍然含藏着能够引生分段生死之有漏法种,也就是仍然具有阿赖耶性存在,所以称为阿赖耶识。第二叫作“异熟识”,这是指凡夫异生、阿罗汉、辟支佛以及一切菩萨,不论分段生死已经断除或者尚未断除,都还有善、不善业的异熟种子存在,能够引生未来世的异熟果报。因此,二乘无 | admin 2018-07-21 |
![]() |
有许多学佛人没有经过慧心的正确简择,仅凭着直觉,就死心塌地的对某个教派、道场或者法师认定不移、打死不改!我们不可以因此说:他这个样子是成就了十信位中的定心。而只能够说:他的我见、我执烦恼十分的深重!关于这一点,大家可是要分别清楚才好。这里讲的更重要的是要于心决定不变,所以这个定的部分跟慧这两者是息息相关。你如果没有适当的定,那你可能就没有办法静下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或者有一些菩萨,看到有亲人或者是陌生人忽然间死亡了!他感受到生、老、病、死苦,他看到生死过程中的种种痛苦以及生死的过患,希望自己和众生都能够远离这些生死的过患,所以他就发起了菩提心。或者有一些菩萨,他看到或听到有众生造作恶业,知道他们将会因此免不了生死的轮回,乃至下堕三恶道;他为了要救度这些众生,因此就发起了菩提心。或者有一些菩萨,他深深感受到自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修行,就会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就是告诉菩萨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佛经中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其实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一个颂偈。的颂偈是这样讲的:【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许多学佛人没有经过慧心的正确简择,仅凭着直觉,就死心塌地的对某个教派、道场或者法师认定不移、打死不改!我们不可以因此说:他这个样子是成就了十信位中的定心。而只能够说:他的我见、我执烦恼十分的深重!关于这一点,大家可是要分别清楚才好。上面所说明的十信位中,所要修学的前五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以及定心,其实也就是世尊在三十七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释迦牟尼佛祂有四智圆明的意思就是说,在当时如果佛陀要教大家制造飞机、太空船那可能要教很久,可是即使教会大家这些现代的科技,还是不能解决大家生死流转的问题,所以说真正有智慧的佛陀祂不会只是在帮我们解决现代一些枝微末节的这种小的科技的问题。所以诸佛的愿力--广大的愿力,祂的智慧的广阔是要变现这个清净的世界,让众生能够往生到这种清净的世界,而最后能够迈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学佛,当然是要作菩萨,菩萨五十二阶位,大部分的人在于初信到这十信位之间,以娑婆世界如此浊恶难当,应当发心让一切众生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让佛陀的度生誓愿可以方便成就,令一切信位菩萨可以在此无穷止尽的轮回岁月里面得到歇息!而我们又既然有缘接触到佛陀殊胜的大乘法义,就要确立行门阶位,应当以信位为首要,当对三宝有绝对的信受以后,善知识的话就会听进去,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许多学佛人没有经过慧心的正确简择,仅凭着直觉,就死心塌地的对某个教派、道场或者法师认定不移、打死不改!我们不可以因此说:他这个样子是成就了十信位中的定心。而只能够说:他的我见、我执烦恼十分的深重!关于这一点,大家可是要分别清楚才好。上面所说明的十信位中,所要修学的前五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以及定心,其实也就是世尊在三十七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段意思是说:佛法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所谓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到彼岸,也就是说,只有佛法才能度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一切众生想要出离生死或究竟成佛,皆非佛法不能得,只有佛法才能度众生解脱,乃至成佛。而所谓度众生,则是指度过五阴十八界的生死境界,而到达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波罗蜜的意思。因此说佛法波罗蜜就是般若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