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这样的缘故,我们是不是应该探究:什么才是真实义的菩萨?什么才是菩萨的真实所证?在经典佛所认定的真实义菩萨,至少是已经明心见性的菩萨,这样的菩萨名为菩萨摩诃萨,这样的菩萨才是真正进入佛门修行的人,也是内门修六度万行的菩萨。如果没有证悟的人,他不是真正进入内门修行的菩萨,所以被称为外门修六度万行的菩萨。既然佛所认定的菩萨至少是明心见性的人,那么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心性调伏之后,我们的福德也有了,我们就能够值遇到真善知识,因此能够建立参禅的功夫和知见;这时候我们修慧的条件具足了,就应该要把过去修福德回向明心见性,把那些福德作为我们进入大道的助缘。既然我们找到了真正能够亲证如来藏的禅法,找到了佛法真实的入理的大门,就应该要暂时放下一切的教相,一心精进的来参究;然后才有因缘在生缘处处的日常作务中,一念慧相应;就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明心见性一次都完全过关,充分了知大乘的佛法精髓如来藏显现的是什么。基于悲悯心,发现现在的普遍的佛教界的表相佛法很兴盛,但是真正能够皈依我们本心,找到真实如来藏的方向的,并不是那么多,可以説没有,所以平实导师基于悲心,他就出来要把这个法传给大家。其实他这个时候自己完全没有私心的,他想找一位大师级的被大家信受的人,把这个法传给这个大师,然后让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将识阴境界中的各种灵知与定境当作是明心见性,中国佛教文化的復兴便无可能;综观世界各地的佛教团体与道场所传授的,不外乎这种六识论的断见与常见。若论佛法的真实义,则当今全球唯一弘扬八识论如来藏的,只有1997年成立于臺湾的佛教正觉同修会,是由平实导师所领导的大乘菩萨僧团及共修团体,全体在家、出家菩萨众,在平实导师带引下,致力于弘扬世尊第一义谛的真实义,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不论能否达到这些目标,到老的时候,才发现人终究还是会死,所以开始追求安身立命之道,于是走入了佛法修行想要悟道解脱、明心见性。如果这一生不想要悟道解脱,只想要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那还是要有基本当人的福报,而这些福报,在佛法中而言,是摄属于次法的福德之中;有了次法的基础才能实现世间有为诸法。次法概略来说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福德之基础,这些福德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者、修定定力是明心见性的必要条件之一(定力、慧力及福德具足,缺一不可)。经过漫长修持宗门与教门,其目的皆在增强定力与知见,皆必有其转折处,由散乱心到统一心,置心一处,定力现前;因定力现前并起心探究,是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而得证七住明心、十住见性。三者、修除性障性障深重者谓五盖粗重暗覆,五盖者谓五种障碍修证佛道之法:贪欲、瞋恚、睡眠、掉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各位菩萨,我们都知道,大乘菩萨的入道之门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才能进入大乘佛法的修道之门,也才能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然而在求明心见性之前,除了必须建立正确的佛法与禅法修证知见以外,还要锻炼参禅所应该具备的功夫,以及具有简择真正善知识的能力,并且还要培植福德筹集见道资粮。也许有人会问说:要求大乘见道明心见性,为什么一定要培植福德资粮呢?各位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参禅人应有所拣择、对于求明心见性有益之善知识说法,应摄取听受,对于求明心见性用不着者,譬如为人悉檀、对治悉檀、世界悉檀等,应作选择性的听取。其次是闻时记忆,闻后思惟。所谓闻是指听闻、阅读及课诵。听闻是直接听善知识说法。阅读是自己阅读经典或善知识之著作。课诵是直接以经典一直唱诵,作每日之固定功课。在闻法时,应用心记录忆念,然后在静中思惟、在四威仪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亲证佛菩提是从明心开始的,但是从初住位尚未明心而开始正式学佛时,就得要注意这八点;这八点没有具足去修学熏习的话,想求明心见性,那是没有道理的。(原标题:增长佛菩提种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着宿世大乘法修学的福德,或者慢心不重,没有僧衣崇拜、世间学术、学位崇拜的情结,能够对于平实导师所教导的明心见性的第一义谛正知见,深信不疑而能用心学习,那么不但是能够有禅定的这一分的定力,更能够藉由这分定力而明心见道。也因此当你能够有正知见的引导,你在这条路上就不会耗费时间,所以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如何觅得真善知识来教导,那就变成一件相当重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以修定的方法想要求证禅宗的明心见性开悟,等于缘木求鱼。我们现见很多学习默照禅的人,就是误会了这个,把默照禅当作是修定的方法,而最后回到离念灵知,误会一场。所以说禅宗不是禅定。但是古今很多大师,乃至到现在,统统都是误会,以为禅宗就是禅定,每天盘腿就在那打坐,而不知道禅法,不知道如何去参禅。所以说禅宗跟禅定两者差异甚大,是不可混滥。如果把禅宗的实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等到明心见性之后,要修福业可以继续修福。还没有明心,还没有见性之前应当把一切福报修集的事业暂时放下来。所以有缘的人要精进的修禅,福德因缘不具足的话,就应当和有情众生广结善缘,多多修集福德资粮;修过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修学参禅的功夫,看看有没有障碍。如果还有障碍,就得放下参禅法门,继续去修各种福业,和有情众生广结善缘,并且要每天把所修福德功德回向怨亲债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呢?那是因为明心见性的现象都是自己从来不知、今已知,从来不见、今已见,完全是在自己意料之外开悟了实相心如来藏,见了不可见的佛性,所以身心里面会产生一种狂喜、踊跃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可以持续好几个星期,甚至于好几个月的时间,表面上看起来他好像很安详、宁静,但是身心当中却是非常的踊跃和欢喜,这是没有证悟的人很难理解的。虽然他常常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者,无明的消除是透过明心见性后,于历缘对境中将自己的烦恼现行、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随眠消除,不是透过脉、气、明点来消除。二者,神通的获得是要靠性障的消除而发起禅定,然后加修神通才能获得,不是靠练拙火才能获得。三者,这些坦特罗佛教所有的法义都离不开男女双身邪淫法,离不开两合的观念,因此坦特罗佛教的无上瑜伽就是不断与女信徒;也难怪坦特罗佛教主张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有这种微细乐,从此配合明心见性的功德,就渐渐的开始可以远离淫欲的乐。如果我们能深修初禅,接下去会经历虚空粉碎及大地落沉的境界,这个是有觉有观三昧,不离初禅的境界,还不是开悟。如果曾经修过观禅成功的人,或者已经有五神通的人,当他进入较深的初禅境界时,会产生光音无限的觉受,这也是初禅定境,不是悟。如果继续精进而舍离乐触的话,接下来胸腔的乐触消失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明心见性以后,转依了如来藏的殊胜功德,性障渐除,智慧迅速提高,就不容易为世间五欲所诱惑,到了一定程度,就应该加修四禅八定和各种神通三昧了。这个时候,一般是在二地满心,进修三地的时候。在此之前,修定过程中,不应希求神通,并要坚决拒绝各种神通。禅定修行,并非佛门才有,外道也修禅定。古印度的婆罗门、梵志、事火外道等等,中国的道家、医家、阴阳家等等,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禅宗为例,在明心见性之前,主要以看话头或其他方法修动中定力;明心见性之后,可以动中定和静中定兼修,增强定力;在需要修四禅八定时候,就应该转入坐中修静中定了。(原标题:动中定与静中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佛法三藏教、通教来讲,菩萨依四念处观证得初禅,就是贤位的菩萨,明心见性后得到大乘无生智称之为圣位的菩萨。但是在别教来讲这些修证全部都只在贤位而已,不算是圣人,修得初禅还只是在二住位而已。我们前面说过明心是进入第七住——位不退。但是有的时候修行上会有退失。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经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贪求五欲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佛法三藏教、通教来讲,菩萨依四念处观证得初禅,就是贤位的菩萨,明心见性后得到大乘无生智称之为圣位的菩萨。但是在别教来讲这些修证全部都只在贤位而已,不算是圣人,修得初禅还只是在二住位而已。我们前面说过明心是进入第七住——位不退。但是有的时候修行上会有退失。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经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贪求五欲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宗修行的目标是明心见性。所谓明心,是在我们虚妄生灭的五蕴身中找到本来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真心如来藏;所谓见性,是亲眼见到真如佛性在世间万法上的显现。想要悟明真心和眼见佛性,必须要经过参禅的过程,而参禅,除了具备禅法的基本知见和成为一个菩萨所应有的福德资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应具备必要的定力。禅宗祖师施设了禅宗三关:明心、见性、牢关,相应地,参禅也可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