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修学无相念佛或修定的过程,还是会有妄念,会分散忆佛或者安住于一境的定心,那要如何看待呢?在心如果散乱的状况下,们就没有办法止静;当们打着妄想,们就没有办法好好的忆佛,那么这个散乱会有哪些样状呢?们来藉着无着菩萨的分类,略为了解一下。无着菩萨他把修定时,会造成心的散乱状况分成五类。无着菩萨说:“心散乱,有其五种:一、外心散乱。二、内心散 三摩地

2018-07-20

们从小到大,低头功是必修课。当学生时,桌上放书本,腿上放小说,一面上课,一面低头看小说。捱骂时必须低头承认是错;失意时则低头叹息真倒霉。颈椎受伤之人,可能也需要服止痛药度日。操练圆背拜佛功者多半同时也练低头功,因此可以说圆背拜佛功是弓背加低头和合之操作。一般佛,如果一天拜三次佛,即使用圆背拜佛功也不至伤到脊椎。但是修习动中禅的学员,以拜佛为主修 三摩地

2018-07-20

可是到底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呢?只恐怕一般人都弄不清楚,只能够笼统地心里面这样知道说:只要存好心、做好事,那这样就是行善。在《成唯识论》第五卷里面,有这么一段记载: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于善、不善益损义中,不可记别,故 三摩地

2018-07-20

这个人,们姑且说他叫作某甲好了,某甲为什么会念佛?这绝对不会是一件单纯的事情,若是真的想要了知这个问题的根由,那么们不妨就可以来个追根究柢,也许再来个旁徵博引。意思也就是说,绝对不可能是某甲在世间生活的时候,一时之间觉得闲得发慌,所以就来念佛。一般人若是真的闲得发慌,他有很多活儿可以干的,可以找人泡茶、聊天,可以看看电影、逛逛街,真的是多到不胜 三摩地

2018-07-20

们在这个学佛历程中,有人是大富大贵,有人是贫贱,所以这样情况并不是适合每一位都统一作一个标准;而且佛陀也不希望世间上大家都作为苦行,来作为归依的一个要件,或是作为修行的一个标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而且们从世间上来看,真正的苦呢,是在身心觉受上所受的苦。许多人从这个生老病死的苦中并没有觉醒。在这过程中,也有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以及五阴不断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的人见到瑞相的时候该怎么办?对于这个情形,有些人可能会遇到,但也有的人都不会遇到,不管如何,们都要有正确的知见来作判断。其实瑞相的示现是有很多种情形,而且这个瑞相的示现的情形,佛陀在人间的时候是常常发生的;但是,佛陀在示现涅槃以后,而不在人间住世的时候,那们就要谨慎小心,用智慧来作抉择。例如现在在末法时期,们就应该要谨慎小心的面对这些问题 三摩地

2018-07-20

们要讲极乐世界净土的三辈九品的时候,也就是说要谈一谈阿弥陀佛所摄受的众生根器,以及往生后证果的差别。念佛求生极乐的大心菩萨们,应当要深入了解当中的内容差别,才可以透过此世闻熏的殊胜因缘而于此世努力精进的念佛,以修行的善根功德发愿回向往生极乐,期望能求生极乐世界的上品上生。们上一节课程的进度乃是讲到体究念佛所应该具备的资粮,这个与上品上生以及上品 三摩地

2018-07-20

们来看看上品中生在经典上是怎么说的,经典是这样讲:【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们看到这个,们就知道:在上品中生的这个阶段,它主要是在摄受大乘种性的大心菩萨这些念佛人。虽然他不用证悟实相而转依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而也受持、持守证悟 三摩地

2018-07-20

接下来们再看后面的是怎么说:【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们进入到了上品下生的部分,上品下生的菩萨他的条件又比上品中生的菩萨简单了一些:他不必受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他也不必深解第一义谛的旨趣。也就是说,他不需要受持方等经典,不需要证悟实相、亲见自性弥陀,也不需要深解,只 三摩地

2018-07-20

接下去们来讲一下中品生的菩萨,们进入到中品来说。们念一下中品生的菩萨,佛在经典上怎么说呢:【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 三摩地

2018-07-20

们再看中品中生的菩萨是怎么说的:【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 三摩地

2018-07-20

们再来看中品下生的菩萨:【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所以们知道中品下生的菩萨乃是这个众生,他 三摩地

2018-07-20

们接下来,再进入下品生的菩萨,们来看一下怎么说:【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毁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们看这个下品生的菩萨,下品上生的菩萨乃是 三摩地

2018-07-20

们看下品中生的菩萨在经典怎么说:【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 三摩地

2018-07-20

们看下品下生的菩萨是怎么说。经典是这样说:【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要跟大家谈这个最主要是因为,有许多人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面都会起一个疑问:真的有这么厉害吗?念佛一声罪灭河沙,那是不是代表著,念佛只要念个一声,然后把所有的罪业消除了,那是不是就代表了,们今生所作的这些修行都已经成办了,并且这一生所有的罪业都消灭了呢?乃至于们就因此而可以好好的享受人生呢?正因为有这些质疑,所以们觉得 三摩地

2018-07-20

故您是否适合进入此一阶段,您自行决定,因为非亲教师依规定故不予置评;若您已参加禅净双修班可向亲教师小参。正传菩萨答:enis6699菩萨,不知您忆佛的念是否非常清晰——尤其特指在拜佛的时候,如果在拜佛的时候,忆佛的念非常清晰(就像锋利的长剑,可以刺透妄念——形容),在四威仪当中轻轻地挂着这个念就好了。事情忙的时候因为外缘较多,可能会感 三摩地

2018-07-20

1、问:正在修学无相念佛和拜佛。所说的忆念成片是怎么回事?是必然现象吗?如果能做到成片时,是否就可以参禅了?还是一定要从拜一尊佛到多尊佛以后,才可开始参禅?还有,早上要上班,时间很赶,有时间就多拜,没有时间就不拜了;在下班后再找时间拜佛一小时,这样可以吗?平时为了不丢掉忆念佛的念,尽量想着此一念。人变得不爱说话,总是若有所思似的。这样正常吗?答 三摩地

2018-07-20

今天们要跟诸位菩萨讲息恶品,为什么要讲息恶呢?就是们虽然知道学戒很好,们也想办法要把戒持清净,但是们会发现一件事情:很想把戒持好,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因缘,让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妄想杂念。所以在《阿含经》当中,讲到一件事情,就是许多的比丘们,他们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们发现:当他们要打坐、要修定的时候,妄想杂念一大堆,而且还有一些恶 三摩地

2018-07-20

另外们常听到老一辈的人用台语来说年轻人“心无定性”,也是一样的。因此,依一般中文的用法,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意思;进一步说到一心不乱,那就是专注一事、心无杂念,不思虑、不攀缘其他事,使心不散乱、不动摇的意思。佛教中所说的一心,当然基本上也会有一般用语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这个意涵。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弟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