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举证如下:一,先引《楞伽经》三译本如下:《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所;不觉彼(如来藏的存在和体性)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有业力、无明及父母的因缘,以及三界器世间的因缘,祂就可以出生了们这个五阴出来);外道不觉(外道不觉如来藏,不觉如来藏者即是外道),计著作者(误计见闻觉知心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今天们就来讲这个主题。那么其实想要把妄心变成真心的修学方式其实很多种,今天在这里只举出其中的三种,也就是各位最常听见、最普遍的三种。第一种就是以为让自己的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认为说这样子就叫作开悟。如果说能够长时间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就叫作大悟;短时间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就叫作小悟,为什么说这样的认知、这样的修法是错误的呢?其实他们所 三摩地

2018-07-21

克勤圜悟禅师也说:…但请依此,一切不杂,即纯一洞然,无爱憎、离取舍,不分彼,不作得失,一切法坦然,皆家不思议处、净妙圆明受用之物尔。须令此心长时现前,不堕沉昏不生聪慧,入平等安闲寂静境界,那有恶作业缘识情干挠得此本妙光明也!只恐临境界面前都卢忘失,依前纷乱则不堪也。古之修行,亦只以自所证入时中,照了截断尘劳,教活卓卓地,悠久三二十年纯熟, 三摩地

2018-07-21

怎么修持道共定呢?就是将心安住在实相般若的正见之中,举凡「能观察思惟的」和「所能观察的一切相」,皆是由实相心所幻化而生,「」和「所」皆是幻化不实,唯有实相心本来自在、自性清净、常住涅槃;将整个身心投入此一观行之中,即是道共定。观行中若发现有违背般若正见之心态现行,立即以般若正见加以对治,使其消融不起,此即是道共戒。(未悟的人对以上文字只能理 三摩地

2018-07-21

诸位想一想: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生死苦恼,无量世的生死就是众生最大的苦恼,而众生会受这些大苦恼,都是为了一个烦恼:见。单单只为了一个见烦恼,所以在无量生死中受大苦恼。四种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见烦恼),以及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这四种烦恼,归根究底仍是基于见而有的。譬如欲界爱是贪爱欲界法,就是贪爱欲界中的色声香味触;但是欲界的贪爱 三摩地

2018-07-21

辨正1、执着离念灵知心为实相心而不肯舍弃者,即是畏惧解脱境界者,即是畏惧无境界者,即是凡夫之人。谓离念灵知心正是意识心故,若离俱有依(意根、法尘、五色根),即不能现起故;若离因缘(如来藏所执持之觉知心种子),即不能现起故;复于眠熟位、灭尽定位、无想定位(含无想天中)、正死位、闷绝位等五位中,必定断灭故。夜夜眠熟断灭已,必须依于因缘、俱有依缘等法, 三摩地

2018-07-21

从佛法三乘菩提共通的内涵来看,可以看见的事实:断见对于学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见是二乘圣人在见道时所要断的,断见是二乘菩提所证的解脱果,但也是大乘菩提见道之前所必须要断的。所以说断见虽是解脱道的法门,但却是三乘与共的;见没有断的人,还是在佛门外绕,是在外门修习六度万行,还进不了佛教的内门中修行。所以断见是这么重要,而且是往上更进 三摩地

2018-07-21

以正觉讲堂的杨师当初离开,便也曾执着此句话,而大作言词抗辩,后虽然遭受破斥,更生导师妙法;当年马祖大师说了:「即心即佛」,就误了大梅禅师,虽然后来再有「非心非佛」,争得济事?「即心即佛」,尚且被当时的禅师大声诃斥,后闻到其很尴尬地再说有「非心非佛」,则说这样还好一些,所以方便语句何必说呢!以今日而言,如此方便语,都少说为妙;否则也应当如此把这,未尽 三摩地

2018-07-21

也奉劝许多已经不停留在这里的菩萨,对于有人问您:那是不是这个,只要他问话的本质目的是这个,不论他运用了多少说话问话的技巧,您都不应该去肯定他,这有些事情,一二三也是在网站上才学乖的,可是这些喜欢去探求答案的人,在未来的每一世都无法自力参究,还是会继续地猜测和刺探,真是一群很可怜的人!至于更有人问道:接下来应该如何继续,也请先绝对不要大嘴巴多言,因为 三摩地

2018-07-21

─正觉同修会─禅宗自从天竺流传下来时,本来就是实证天上天下唯独尊的第八识如来藏,传入中国以后仍然如此、法同一味,都是实证经中所说的法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即是经中所说无觉观者名为心性的第八识如来藏,一向不以离念或有念的灵知心作为修证之标的。正觉同修会的实证即是第八识如来藏,正是中国禅宗古今实证者之所证;千年前提倡默照禅的有名祖师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同 三摩地

2018-07-21

只不过学人的信心不足,想善知识又还没有到所住的地方来教授正确的参禅的方法,那应该因缘未到,所以不必了,不需要参学了,反正是不可能开悟的,这样自暴自弃,如是便是不明事理的人,要知道,善知识一定要到眼前来,这样才肯信受,便是怯懦之人,这样除了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开悟横加否定以外,也是不相信善知识的方便,所以要相信不管善知识有没有随住左右,还是要有 三摩地

2018-07-21

禅与净土是国大乘佛教的两个主要行门。参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为目标,而净土法门主要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标的。悟前,虽说有八万四千法门,然八万四千法门所指向的目标都是同一个——开悟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开悟的方式有多种,譬如阅读经典或善知识的开示也可以悟入,称之为藉教悟宗。诸种悟入的方法,以禅宗参禅的方式最为迅捷。学人欲参禅开悟,需先行建立禅法的知 三摩地

2018-07-21

不信的话,诸位出去外面,随便找个佛弟子说:“你这一世有没有把握证初果?”他一定向你说:“你别跟开玩笑!”他连初果都没有把握的!换句话说,他没有把握能断见、三缚结。光是最基本的初果圣道都很难得,所以生死对他们的影响力量是非常大的。那你说:“明心了就没有生死了。”说:“不!于没有生死中无妨有生死。”可是打閞 三摩地

2018-07-21

们要想在一念不生中,也就是无念、离念中去追求悟,更不可得。禅必须要起个疑念,在世间—也就是五阴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所起的万法中去体究,才有开悟的因缘。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是叫们除烦恼,不是叫们不起爱憎心,反而要们在各种烦恼里面,在各种爱瞋及不爱不瞋的活动中去体会;黄龙禅师说生缘处处,就是这个意思。讲到这里,请问诸位上 三摩地

2018-07-21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又此病起,皆由着,是故于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 三摩地

2018-07-21

以明心的人不待进一步眼见佛性,就能在明心后一方面看到如来藏于六尘不起分别的空寂清净性,另一方面更可看到祂无时无刻、无私无地配合著七转识运作,乃至可观察祂无时无刻、无私无地配合著器世间在运作的无漏有为性,也就是祂所出生无漏有为及配合七转识所产生有漏有为的种种法。所以经中说不住无为、不尽有为,这正是如来藏全面体性的写照──心体虽有著清净无为的体性, 三摩地

2018-07-21

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见之加行;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 三摩地

2018-07-21

下品往生者,皆是于佛法懵无所知者,于造作五逆十恶无有惭愧之状况下,由于善知识之缘而得往生,然而必须在莲苞中,经过极乐世界之七七日或六劫或十二劫,不断的受七宝池中八功德水所发出之苦、空、无常、无基本佛法之熏习,直到清净了粗重烦恼,并且信根慧根具足以后,莲华方开,也仅能听闻到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演说大乘甚深妙法,而于闻法后发无上道心。只有下品上生者 三摩地

2018-07-21

会外人听了这么讲,比较没智慧的人可能又会骂将起来:这个萧平实胡言乱语!但是你们证得如来藏之后,你们知道说的是真的,所以菩萨还没有能力进入无余涅槃时就已经到涅槃彼岸了,所以菩萨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二乘圣人根本就做不到,所以才说菩萨不可思议,也就是你们这些人!二乘圣人对此是绝对想不通的。同理,菩萨既然要证这种二乘圣人所无法证的到彼岸,那得要有大福德 三摩地

2018-07-21

别相智再细分下来还有种智,也就是菩萨证得般若之后,佛再为他开示们这个真如之中有无量无数的种子,证知一切种子的智慧,名为种智。种子又称为「界」,为什么称为「界」?因为功能差别所以称为界--功能差别不同就产生界限。譬如眼识能看色尘但不能听声音、触知冷暖,所以眼识的功能差别叫做眼识界,只能对色尘有用;因此界又叫做功能差别,功能差别又叫做种子。们所证的真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