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佛门中有人主张“顿悟与渐悟”,或者主张“开悟来得很快,们称为顿悟;需要长时间修持的,们称为渐悟”,或者主张“悟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累积多了就会开悟”,或者主张“很简单,你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并且通过训练与修行的过程,经过一段长时间,可能会达到最高点,这即是被称为渐悟”。这样说法,如果没有佛法正知见以及 admin

2018-07-21

们认为这样的说法有所偏颇,们从不同的角度、但有经典的依据来作不同的说法,要将禅与净土的法门作一个融合。们今天便以禅作为娑婆世界修行法门的代表,以求生极乐来代表净土,而说禅与净土的简择。随后要谈到关于速行道与缓行道、易行道与难行道的简择。1、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作为代表们这个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天王天,百亿切利天,乃至百亿色究竟天。 admin

2018-07-21

禅与净土是国大乘佛教的两个主要行门。参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为目标,而净土法门主要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标的。实修大乘之行门大乘佛法的行门,统摄于禅与定;八万四千法门,皆汇归于净土,故禅与净土圆融无碍。净土之念佛法门有多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念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系念思维念佛,《楞严经》说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 admin

2018-07-21

解脱道者谓:断除见及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佛菩提道者谓:修证法界实相之智慧,即是第二、三转 admin

2018-07-21

具体到现代禅与印顺法师就菩萨道的争论,们判断的依据将是《妙法莲华经》对大乘的这一表述。在现代禅与印顺法师的相关争论中,双方的焦点在于菩萨的资格问题。也就是说,究竟行大乘菩萨道的主体应当是法眼清净的菩萨还是凡夫菩萨?双方之所以在此问题上发生争论,导火索当是印顺法师主张(凡夫的)人菩萨行,而现代禅创始人李元松先生持否定的看法。李元松先生说:针对禅师们 admin

2018-07-21

方才上座时是先看男众还是女众?(大众笑了起来)忘了,没注意到。难陀比丘凡是走入大众之中,他一定先跟女众招呼说话,然后才和男众招呼说话;这就是不清净的末那识,就是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属于菩萨道中所修断的习气种子。阿罗汉只是把烦恼障的现行断了,但是习气种子仍然存在。又譬如毕陵尊者,有一次想过恒河时,正好河水暴涨,佛又规定不许用神通过河,所以他就用天眼观 admin

2018-07-21

问讯慰劳之后,就退坐一面,向阿难尊者请问:‘想要向尊者请法,不知道尊者有没有时间为说明?’阿难回答说:‘随您所问,如果知道的话,一定如实回答。’婆罗门问:‘尊者阿难!您是什么缘故而在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呢?’阿难回答说:‘婆罗门啊!是为了断的缘故,而出家修梵行的。’又问:‘是要断什么呢?’阿难 admin

2018-07-21

三缚结的内涵上一集已经由正纬老师讲完断见,接下来由来为各位菩萨讲解断三缚结。为什么要讲断三缚结?因为只要你能够了解三缚结的内涵,你就可以自己判断什么人可以依止?什么人不可以依止?同时也知道,声闻菩提的路应该怎么走?断三缚结,主要分成三个部分说,第一个部分是三缚结的内涵,第二个部分是三界中的见,第三个部分是如何断三缚结。们先来讲第一个部分三缚 admin

2018-07-21

可是,不管是改变命运或者是升天,升天虽然是更大的命运的改变,可是不管如何,他们都没有办法改变一个最大的命运——这就是流转于生死之中的命运!因为一切众生最难逃脱的命运就是流转于生死之中,如果说们可以在当世之中,可以解脱于生死流转,那么相对于其他改变命运,或者是升天,这种比较简单的目标,当然一定可以达到的。所以们就可以知道,如果在佛教的修 admin

2018-07-21

接下来,们就进一步来说明这三种能变识的功德:首先说明第一能变识,第一能变识就是指第八识,梵语称为“阿赖耶识”,在天竺译为“无没”,也就是指不会消失之识;在中国则翻译为“藏识”,意思是说祂能够“摄藏一切种子”,生起万法,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本源,也是众生生命的实相,所以称为“藏识”。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具有 admin

2018-07-2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们曾在前面第一集当中说过,如果一位佛弟子,他能够勇于发大菩提心,乐于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无量数劫的久远修行来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无上佛果的有情,们就可以称他为菩萨。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发菩提心故名菩萨。可以见得,能够发起成佛的大菩提心才能够称为是菩萨。而在初发菩提心开始修学佛道之前的十信位中,基本上是不够资 三摩地

2018-07-21

这个初信位要具有的信心,就是前面所谈的,们必须要相信,因为有如来藏,所以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除此之外,还要相信有佛地究竟无上胜妙的功德;而且,佛菩萨都会无时无刻地护念着们,指引们依循着正理,一步一步的往上修进。这就是所谓的信佛。并且们还要相信,确实有能出离三界的法,确实有能够探究一切众生都具有的真心佛性的法,这些就是所谓的相信佛陀。并且 三摩地

2018-07-21

慧心就是所谓的,们用粗浅的来讲,就是们愿意去闻熏、听闻、熏习,并且思惟法义,这个叫慧心。也许有的菩萨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个慧心呢?这个最主要是各位菩萨不妨仔细想想看,看看周边是不是有那样的众生有情,当你跟他讲道理的时候,他往往掩耳然后跟你说:不要再跟说这些大道理了,你只要告诉答案就好。的的确确众生的根性有千万种,就是有一些众生的根 三摩地

2018-07-21

护心有些人把它解释成摄护自己的心念,但是这个摄护自己的心念,其实跟后面的戒心有所重叠,所以其实们在这里的看法,护心的部分,反而不如应该要做珍惜维护佛法来得更恰当。护心,就是护念自己的菩提心,不再受世间法的引诱或者挫折而影响,能够坚定的朝向佛菩提来前进。怎么说呢?因为你要是珍惜佛法的话,必然是你已经对佛法有所了解。有所深入、有所了解,你领略到佛法的 三摩地

2018-07-21

各位菩萨可以从十信位这十种心的内容,仔细的去思择里面的道理,然后仔细检查这十种心,是不是有哪一些还没有具足成就?那么就要依着次第逐步去努力培植,一直到具足为止。虽然佛菩萨说:这十信位,要一劫乃至一万劫才能够具足。但是,各位菩萨能够跟相应,相信都是在多劫以前,就开始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所以,相信各位很快就能够满足十信位的内容,甚至早已经具足十信位的 三摩地

2018-07-21

佛在经典时常告诉们,也有祖师讲:信为道源功德母。所以,信在菩萨道来讲,十信位是摆在前面的,信的具足非常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基础。既然信的具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们的五根、五力都是以信为起点,所以善法当中也是以信为第一优先;在探讨的过程当中,信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甚至是一个基础。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们来探讨信到底有哪些?举例来讲,们看有人说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念,是指对一件事情能够忆持不忘,就是们要时时忆念着善知识教导们的善法以及,要持续不断的安住在法上。这个念又可以用六念来作说明,六念的前三个就是忆念三宝——念佛、念法以及念僧;除此之外,另外还要念施、念戒、念天,也就是要经常忆念着要布施、要持五戒、要修十善业道,并且应该要自期勉:生生世世都不忘记修行成佛的大目标。这就是念心。佛陀教 三摩地

2018-07-21

这个初信位要具有的信心,就是前面所谈的,们必须要相信,因为有如来藏,所以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除此之外,还要相信有佛地究竟无上胜妙的功德;而且,佛菩萨都会无时无刻地护念着们,指引们依循着正理,一步一步的往上修进。这就是所谓的信佛。并且们还要相信,确实有能出离三界的法,确实有能够探究一切众生都具有的真心佛性的法,这些就是所谓的相信佛陀。并且 三摩地

2018-07-2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们曾在第一集当中说过,如果一位佛,他能够勇于发大菩提心,乐于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无量数劫的久远修行来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无上佛果的有情,们就可以称他为菩萨。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发菩提心故名菩萨。可以见得,能够发起成佛的大菩提心才能够称为是菩萨。而在初发菩提心开始修学佛道之前的十信位中,基本上是不够资格称作是 三摩地

2018-07-21

如来藏心体虽然是清净无染的,但是祂所含藏的无明种子并不清净,所以具有能藏、所藏、爱执藏的体性。祂所出生的妄心,所生起的善恶念头,以及所造作的身口意行的业种,全部都会收藏在如来藏心——藏识当中,即使经过百千万劫那么久远的时间也不会漏失,因此如来藏心又称为藏识。因为祂又有大种性自性以及异熟性等等自性,能够随着众生所造作的善恶业因来酬偿业果;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