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心经》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开示:每一位有情都有一个唯独尊的真心,祂可以让众生智慧到彼岸的一部经。这部经可以让学人成就三乘菩提,那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佛菩提。声闻菩提,乃是声闻人所觉悟的法道。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见、 三摩地

2018-07-21

无始以来众生因为无明烦恼不解法界实相和万法根源,迷惑于世间幻象,以见闻觉之心和处处思量做主之心为,认为此等妄心就是自己与生俱来之真心,学人且由于种种误导以离念灵知心或一念不生之意识心为真实心,即无法证得不生不灭真心如来。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又云即知此身毕竟无体 三摩地

2018-07-21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解读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们证得法界实相的时候,即能现前观到一个本来就自在的真心——第八识如来藏,能够如此现前观照法界实相智慧境界的菩萨便是观自在菩萨。如是依照所证知实相般若,深入观行,即具有了更深妙的法界实相智慧,有了可以 三摩地

2018-07-21

其实不是!般若经讲的空是在讲如来藏,但是一般人并不知道,等一下们就举一些来说。般若经大家听过的经,或者是说平常你在作课诵的过程当中,你会去把它拿来课诵的经,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一个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两部经大家都能够耳熟能详,所以等一下就用这两部经来说明,为什么般若是依如来藏而说。们先来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 三摩地

2018-07-21

须摩提长者经:佛云︰……尔时伸手按地,魔众眷属即便破散,以所知所得所觉之法,当现证验,应得成道。尔时即集无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转,自得成就,亦复成就一切众生。菩萨藏经:尔时佛告舍利弗……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先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住不可思议无垢定,降伏恶魔,所 三摩地

2018-07-21

证得大乘第一种涅槃之前,必须有大乘见道前的加行,因为大乘涅槃与二乘涅槃的实证,虽在断除见、执、所执的内涵大约相同,但大乘涅槃的地后实证者,除了二乘涅槃之所证,另有般若相应之法,即是进入第七住位之前先证真如,则应该先作加行才能实证。《成唯识论》中有颂说:【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4意思是说:还没有证得唯识真如法性的人, 三摩地

2018-07-21

又想者乃谓想阴之想,无想者非因离语言妄想而名无想,是故初禅心中虽离语言,仍未离想;若有意识不灭而能了知,不论其了知如何微细,皆名为想;不唯四禅息脉俱断之定境中能了知心名之为想,乃至四空定之顶——非想非非想定中之极细了知心,依然名之为想,须灭了知心之,方入灭尽定,方过想阴,方名想灭。故知一切行者欲出三界者,皆必须证悟空明觉知心是妄心妄识, 三摩地

2018-07-21

虽然由无量世以来,错综复杂的因果而产生的习气、业力,不是们所能全部了知的,但是它所产生的原理都同样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制约行为的形成与重现。其实,从现实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只要用心观察,都不难看出习气与业力运作的影子──制约行为。第一节制约行为无处不在制约行为无处不在,也一直跟着们,它默默的影响们一切的行为。例如,当热恋中的少年 三摩地

2018-07-21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1、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 三摩地

2018-07-21

然经论中说,第七识内执第八识见分为,恒以第八识为境。而第六识以六尘一切法为境,既然各有所缘之境,而第七识如何将第六识分别之境加以思惟决定?此只是第六识相应之思、慧等心所于第六同缘之境上,另起思惟抉择之心所而已,称不上是第八识之作用,以第六识与第七识所缘之境不同故。另第76页谓有谓第六识分别六尘境界,第七识于中取舍作主,此乃不知第七识之所缘境者。末那 三摩地

2018-07-21

这八个心现行之后,必定会产生的一切法:八个心各有祂们相应的心所有法,以及这些心相应的烦恼、善法、无记法等等;这些心所有法,加上八个识,以及们的色身五根等十一个色法,合起来运行的时候才能够有一切法的出现。这八个心的功能,以及辗转出生的一切法,马鸣菩萨统统把它们叫作有法。为什么有法又叫作一切众生心呢?因为这是一切众生所会显现出来的心。人类是这样子、狗 三摩地

2018-07-21

’法师曰:‘西域异道最下根者,不堕此见。兀然空坐,于道何益?’】(《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是知打坐求静以定其心,常处于离念灵知境界中,乃是西域异道中最下根人也不会堕入之邪见,云何号称至高无上佛门之宗门大师,却犹堕在执身打坐求静之最下境界中,以求一念不生?是故,天童默照之法,当如天童禅师所示:默照有念灵知之非,默照离念灵知之非,默照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们继续来说明《百法明门论》偈中的第三句:二所现影故。所谓二所现影故是指色法十一,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以及法处所摄色。这十一种色法,乃是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心所法所共生而显示出来之影像,由于幻有幻灭,所以名之为影。色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三位法,包括了五色根、五尘与法处所摄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尘根及胜义根。扶尘根即 三摩地

2018-07-21

各位菩萨,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二十随烦恼们无法在这里为大家详细说明,留待《正觉总持咒》专书出版,书中们将详述百法明门的内涵,敬请菩萨们期待。-----《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7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 (原标题:五十一心所法之随烦恼)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们继续说明第六类的不定心所法。不定心所法包括了悔、眠、寻和伺等四个法,由于这四个法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 三摩地

2018-07-21

在前面的单元中,们依序说过了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故的五十一心所法,二所现影故的十一色法;今天们则要继续说明三位差别故。所谓三位差别故,就是指心不相应行法。而心不相应行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总共有二十四个法。这二十四法为什么叫作不相应行呢?意思是说,这二十四个法不像色法、心法、心所法等有实质的体相,它是依心王、心所、色法等三法分位假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们继续介绍四所显示故的六种无为法。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 三摩地

2018-07-21

们接下来来看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接下来的论文:【又言心初起者,但随俗说,求其初相终不可得;心尚无有,何况有初?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恒有无明妄念相续未曾离故,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异灭皆悉无相,以于一心前后同时皆不相应,无自性故。】(《大乘起信论》卷1)论文说,前面有提到,一念相应、觉心初起,这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就在描述一个菩萨他六住位 三摩地

2018-07-21

此由菩萨具足三地之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已,复具足前述四种修行无间之大方便,具足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智已,复转舍之;亦由世尊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之功德加持,如实觉知诸法相已,成就八地如幻三昧;依此三昧力而得自在神通意生身。已如实觉知诸法相者,方能证得如幻三昧;已得如幻三昧者,即能证得此意生身。证此意生身者,于相于土皆得自在 三摩地

2018-07-21

阿赖耶识又是无性的,是出世间的法。故《大乘密严经》(地婆诃罗译,下同)卷中,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大众言:一切众生(各自的)阿赖耶识,(都是)本来而有(的法),(此阿赖耶识)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第八识阿赖耶识具有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体性与作用,是一切众生的根本心。藏识并非是虚构出来的一个名词概念,而是客观存在的法,是真实可证的法,如《大乘密严经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