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他说这样可以证得三果,可是觉与观都是意识心啊!我见仍在而断不了,连初果都证不得,说这样可以证三果,就与常见外道没什么差别了!这不是深妙义。假使有人如实开示解脱道,所说的解脱道理都无错误,但这仍然不是妙义、深义!因为那是声闻人的修法,仍然不是深义妙义。深妙义是属于大乘菩萨所修的佛菩提道,必须是听受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及一切种智,才是真的听受深妙义。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今天继续来讲“精进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就是到一个阶段上,菩萨就知道经过了十住位,经过了十行位、十回向位,不断地修学以后,他就能够将这身命财都可以作种种的布施,不再吝惜。而且他在入地以后,会起不可思议的精进法,所以就会顺着佛法的安排来成就这个佛道。 而我们三贤位的菩萨要如何能够修学呢?经典上也是勉励我们,我们不应该贪爱自己的身命,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学佛人一般在家课诵用功或参加,常会诵念回向发愿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其中三障指的是哪三障?意涵是什么?三障,一般指的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如《佛说佛名经》有这样的圣教: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障、二名为业障、三是果报障。(《佛说佛名经》卷1)《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也说:三种障:烦恼障、业障、报障。(《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是爱着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经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境界的贪爱执着,于是长远劫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恶道中,生死轮回不已。或是对于造作未来善恶报偿的诸业因缘加以爱着;对于会感生未来现行,诸多染污业行的种种烦恼因缘加以爱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到底这个佛教相信阎罗王的题目,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思维什么事情?或者是说,我们来想想看说,佛为什么要为我们宣说阎罗王这一位有情?可是再进一步思维之前,我们得先要了解一下,阎罗王在这个世间到底是扮演什么角色。而经典中提到阎罗王这个角色,又是怎么说的呢?先看《长阿含经》第十九卷里面的记载:【佛告比丘: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王所治处纵广六千由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常说刹那,但刹那到底有多长?(图片来源:资料图片)在日常生活或阅读文章时,我们经常使用或者看到刹那,这个常用词汇其实源自佛教。在日常使用中,刹那一般指非常短暂的时间概念。但刹那究竟有多长(有多短暂),可有过相应的说法?不妨让我们回到佛教经典著作中,看看各部经论对刹那的定位。刹那原是梵语,汉语音译刹那,又作叉拏,意译则是须臾、念顷,也就是一个心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首先要想释迦牟尼佛祂能够明心见性而成佛,祂所修是五乘里面的哪一乘呢?答案显然是很明显的,就是佛菩提乘!也就是说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就佛道的时候,祂所修学的就是佛菩提乘。我们也可以在《阿含经》的《大本经》里面,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说祂之所以能够成佛,是由过去诸佛一起传承下来,而且也说到当时毘婆尸菩萨,他也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观察人间的生老病死苦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在之前的吠陀哲学当中,已经有如此多的东西它跟佛法的内容是非常相近的,这是为什么呢?上一次也说到,那是因为有许多的菩萨们,他们在佛陀降生人间之前就先来到人世,为佛陀未来的弘法作准备,把基础给打好。这些比佛更先来到人世的菩萨们,包括了佛陀成佛前曾经教授佛陀禅定的两位老师,或者像是劝告阿阇世王要归依佛陀的御医耆婆,他们都不是佛,而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我们就依三种波罗蜜多,为大家介绍佛菩提道的阶段差别。我们先来说说什么叫作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二云:【世尊!佛法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过一切法故。世尊!如实说者,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一切语如实故。世尊!自然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一切法中自在故。世尊!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知一切法一切种智故。】这段意思是说: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解脱道的四个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以断我见为基础,进一步断除思惑。佛菩提道则以明心为基础,由于福、慧的,最后证得究竟佛果。关键词三缚结、五下分结、烦恼障、现行、习气、种子、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般涅槃、解脱、四阿含、二乘、声闻、缘觉、辟支佛、阿罗汉、缘起性空、蕴、处、界、观行、修证、世俗谛、人间之佛教、出家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着再探求苦灭的涅槃境界以后,才能了知原来苦灭的境界就是五阴、十八界的自我全部灭尽的境界;除此以外,没有真正的苦灭境界可说,因为三界一切世间全都不离行苦与坏苦;所以苦灭的境界就是灭尽自己,不再有未来世的五阴十八界自我,成为完全无我的境界,就是无余涅槃境界。了知这个真理时,就知道苦灭圣谛了,所以说苦灭圣谛已经函盖出世间境界了。接着要探求:如何修行才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它含藏着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它又叫做如来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因此有的祖师说:如来藏中藏如来。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所要修证的主要内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你发愿当出世间法的二乘达人,我们也随喜,虽然你在世的时候能够利益极少数有情,可是随着你的舍寿入无余涅槃,不在三界现身意,永远也无法再利益广大的众生了。如果你发愿当世出世间法的达人,后学在此赞叹,因为世间多了一个能够利益广大众生的菩萨,是为众生所谓的真善知识,众生有福了!不仅未来可以成为真实义菩萨,而且无量劫后还可以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可以利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单元,我们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佛法中的两大甘露法门,也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想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探究佛法的两个主要道之间的差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建立起正确的佛法修证知见。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叫作佛法。有人说佛法就是在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诸法,这就是佛法。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佛法不只是这一些而已,佛法可以依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佛陀所宣讲的三法印,不论是大小乘佛法中的一切典籍或论著,如有违背此三法印,即不名佛法。佛陀所宣扬的大小乘法,无不是围绕着三法印来谈,从证悟的菩萨观之,原来本为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但因众生根机不一,故世尊分为三乘说法。有许多佛错会三法印实际内涵,因此有必要说明。世尊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说: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我们要谈三界六道呢?因为三界六道,就是我们一切众生所生活的世界的面貌。我们要先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到底它是什么样子;我们要知道自己在法界里面的位置,我们就会知道我应该要如何做,我应该要往什么方向来前进?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关系,我们有做一个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对应关系表:阿赖耶识 如来藏 ---阿赖耶识-如来藏---三界六道境业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八正道的正理在下一集当中,叶老师将会在八正道的单元当中,将会对于八正道作详细的说明;我们在这里,仅针对前面所说的三十七道品的各种法作详细的说明。三十七道品我们说有四念处等等诸法。何谓四念处呢?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又叫作四念住。它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以及法念处四种法。这四种法又称为……所谓的身念处就叫作身念住,身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次是不同程度地节欲禁欲,如《楞严经》卷八说,人若未能离妻妾恩爱,只是“于邪淫中心不流逸”一点也不想有婚外性关系,则能生四王天;“于已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独居禁欲时还不能完全没有性的想望),能生忉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能生夜摩天(《正法念处经•观天品》也说:“若能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能够依照八正道的正理而确实作详细的观行,就能确认离念灵知心非常住不坏心——不但是欲界中的离念灵知心、未到地定中的外道神我离念灵知心、初禅中的梵我离念觉知心,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离念灵知心,都同样是虚妄法。若能依前所述八正道之理,如理作意,详细而反复的思维观察,一一确认无误,就能确实证知自己的我见已经断了,也可以自我检查身见结使也真的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声闻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断除,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将我所执、我执断除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就可以入涅槃。然而阿罗汉入涅槃前,必定有所疑:阿罗汉入了涅槃到底是不是断灭空?因为有所疑,就去请问佛,佛就告诉阿罗汉:阿罗汉入了涅槃,并不是断灭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