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诵读过地藏经后,有时掩卷而思不由得会有些疑问涌上心头:器世间三界六道的具体状况究竟如何?三界六道又是因何而有?如何变化?乃至三界六道之外又是何种风光?……不知您是否也曾有过以上的疑问?如果您还有上面的这些疑问未解,请您细读这本小册子,借着我们为您摘录的诸佛、菩萨和祖师大德言教,和您自己如理做意的思维来解开心中的疑惑。 三界六道的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什么是菩提呢?菩提和菩提道有什么联系呢?佛门之内,说菩提者,意谓觉悟——觉悟一切有情无我。佛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中说: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因为声闻、缘觉、佛菩萨觉悟的内涵各自不同,故菩提有三乘的差别。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圣菩萨乃至究竟佛。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实证佛教——佛学研究不是佛法实证——佛学教育不是佛法实修上个单元,我们跟各位介绍三乘菩提的关系,我们上次也跟各位介绍,在佛法修学要实证八识心,所谓实证这个心,就是说明佛教整个的内涵,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实证的方法。那什么叫实证的方法呢?也就是要把八个心全部找出来。我们说实证的方法,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常常会有的。譬如我们有一种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财与五百童子,诣文殊所,顶礼其足,白言:惟愿圣者广为我说,菩萨应云何学菩萨道,乃至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文殊告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文殊遂令善财往于南方,先参德云比丘,次第展转,指示终参普贤菩萨,即得一切佛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示现于人间,而其所流传下来的法语,被记载成为「佛经」,这些对后世学佛的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我们可以从这些经典中观察到佛陀的言行举止,祂所开示悟入晓谕大众的法语,而了解到何谓生命的实相,存在的实相。而对于不接受这生命实相看法的人,佛陀以善巧方便开演了人天乘,让大众安止于善法,不堕入三恶道中,以维持「后有」在这三善道中,等待未来的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翻阅大乘经典,从一开始在序分的时候,就必须以第一人称「如是我闻」来演述莅临的诸大菩萨的功德,这不是直接由法主佛陀而说的话,而是必须第一人称者以适当言语来赞叹诸大菩萨的证量与功德,如是要二乘人加上几句根本自己都无法实证的证量来称赞菩萨,请问这样的评论,哪一位小乘圣人可以来作?不要说现前正觉讲堂的诸君已经开悟明心见性的菩萨们都没有办法,即使是八地满心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只有后世的不把修证佛法当作是一回事的人,才会毫无忌惮,以为自己的证量最高,以为世上除了我以外,众生里面学佛的最有成就的,就只剩下「我」一人而已了,所以只好「自己」来编纂大乘经典了;所以如是之人会以为不能让佛法也随佛陀入灭,以为这集结经典是学佛人的义务,怎么可以不自己努力集结呢?真是凡夫可笑之至之心啊!3.然而有人质疑,虽然二乘人没有亲证大乘佛法所说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首先应断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初果圣人。次淡薄「贪、瞋、痴」,成为二果圣人。再次断五种下分结剩下的二个:「欲界贪、瞋恚」配合初果时已断三缚结「我见、戒禁取见、疑见」,成为三果圣人。最后断五种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成为四果阿罗汉。二乘人证四果得解脱,舍寿入无余涅盘,但是又害怕灭尽蕴处界全部,入无余涅盘而成断灭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声闻解脱道所证的则是生灭法蕴处界的缘起性空,由此而断尽我执、灭尽无余;所证并非宇宙万有的真实法,只是从大乘法中方便析出的蕴处界缘起性空观,属于虚相法,所以不是真实法,不能称为实教。佛地境界,必须要由亲证万法根源的实教入手亲证,总共要经历三大无量数劫才能成就,这才是真实教。但是连最基本的亲证如来藏,不回心的大阿罗汉们都无法实证了,如何能成就佛地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后说大乘般若空,以一切法空、遣声闻教之执着「我空法有」,此第三时第二教也。*由此能兴论主诤,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楞伽经、无上依经、同性经、不增不减经、显识经、大般涅盘经……等如来藏系经典。则声闻缘觉法与大乘般若空之争执化为乌有,融合,此第四时第三教——如来藏唯识教也。*佛灭前,为示华严法界真实,故说《法华经》,而三教圆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事实上,当然不是普通人可以完成的,这当然是本文所说的,是大乘不可思议的菩萨来完成集结的!这些不可思议的菩萨们完成了这些集结大事,并不需要和人间学佛人来报备,说这些经典是我们来集结的,不会有如是的大乘菩萨,菩萨藏唯有菩萨可以受持读诵而不生疑惑,这在人岁百年的浊恶世界里,就是如此!因此能够大乘经典常说:能够阅读此经典而不怀疑者,而能生起?净信者,必定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此之成理,则此虚妄之中,应当庞杂毫无次序,或致简单毫无次序,不论于何者,皆当无有次序可言,以虚妄俗人何以知道此中有果,此中有因,既然一切虚妄,如何建立虚妄中的一切因果不失?一切都是虚妄,应彼无能够建立维持之者,以诸有皆是虚妄,自以虚妄故,自身尚且为假有,如何建立彼此因果?以假于假,同是为假,如何可以得知有一实际,可以维系住彼此之因果?所以此因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来、他们可不想修习三乘菩提深妙法道,他们需要既快速又简单的法可以即身成佛,而三乘菩提中连最粗浅的声闻菩提断我见,在经典中说都需要作勇猛的四加行,如此思惟观行精进不懈,然而藏传佛教的学人于过去生熏习的佛法正见很少,对于三乘菩提的义理难以接受,心中疑见不断,当然全都无力修习,更别说是实证了;即使当他们开始实修三乘菩提,不论是哪一乘,都必须断除我见,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智慧的修学我们可以再详细地说明。已成就十信位修习对于三宝以及因果具有信心而进入住位的菩萨,经过初住位到五住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福德资粮的修集后,进入六住位中,一方面先要证得声闻解脱道的见道,就是要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另外一方面,才能够经由般若中观的熏习建立知见,再藉着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成唯识论》卷九),这大乘四加行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像这一类的鬼怪,我通通为他们忏悔。也有器世间的神灵,如周太王长子姑苏的泰伯,春秋时吴国的季札等。还有山河大地的水神、海神、山神、风神、雨神、雷神、电神、火神等。他们骑驾的竹子,可以变成龙,代步的野鸭子有如雁鸟的善飞。他们或许寄居在高大的庙宇内,或者暂住在重重的楼阁中。他们来去时,或者呼风,或者唤雨。甚至那些黄头发的大鬼神,针发鬼,厌魅鬼、罗刹、鬼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的四圣谛,并非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只是大乘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二乘则是只依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无经本我心口诵耳。法显住此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律藏本。得长阿含。杂阿含。复得一部杂藏。此悉汉土所无者。得此梵本已即载商舶]很显然,法显在锡兰求学的时候还没有文字经本,依然是[心口诵耳]的[梵本],也没有巴利文化的任何痕迹。此外根据法显纪录[城南七里有一精舍名摩诃毗可罗(大寺)。有三千僧住。有一高德沙门戒行清洁。国人咸疑是罗汉。临终之时王来省视。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你学佛后,学得快乐或痛苦?(前途茫然←→次第实证)讲记: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佛法必须具足三德〉,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佛法,但是在讲述人间佛教时,在说明人间佛教的真实义之前,我们有几个题目必须先与大家说明一下,我们要探讨的是:佛法跟你的紧密关联。到底佛法跟你有什么紧密的关系?因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佛法跟你没有关系的话,那你不必这么辛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时我的观察与实验,只要我发脾气我的身体就更不行。但是我放下我的脾气,我的身体才能平和。而且这样的事实,并不分对象。也就是说,即使我完全正确,对方完全错误,可是我只要升起一分脾气,坦白讲我的身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因此即使对恶人发脾气,其实也是伤害自己。经过非常多年非常多次的实验,末学自己得到一个结论:天下没有我不能与之和乐相处之人,并以此结论来自保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