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众生之所以轮回,就是在五阴十八界上面建立了身见,意识这一个妄心在执着色身为我,依于我有色身,一切有情有受、有色身,所以建立了人相、我相、众生相;众生也好、他人也好、自我自己也好,都有不断地造作运动,这些都有在时空当中的流转,这就是所谓的寿者相,具足了四相就具足了轮回,无边地一个又一个的生死流转,众生如此。菩萨要以断我见,就是要以未到地定为基础,而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先引用平实导师在讲经的时候所举的一个譬喻,来说明八识心王中各个识的功能差别。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叫作《西游记》,它是在明朝的时候由吴承恩所著作的。这故事的内容是叙述唐朝的高僧唐三藏骑著龙马,带著孙悟空、猪八戒以及沙悟净到西方去取经,沿途遭遇种种危险,最后终于取得佛经回到中国。那《西游记》和我们要谈的八识心王又有什么关联呢?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四所显示故的六种无为法。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于己身所生自轻想:我不能得无上菩提。于烦恼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坏结方便,常生悭贪嫉妒瞋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乐处无明不信六度,不乐修褔不观生死,常乐受持他人恶语,是名假名菩萨。〗讲记大乘法中有名义菩萨和实义菩萨二种,名义就是定位的意思,以某名确定他的位子;就好像法律一样,比如你想要拍卖债务人的财产来抵债,要先取得执行名义。如果没有取得执行名义,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这里经文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这个标题我们把它设为“自利利他”,其实它所说的内容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生死苦恼,无量世的生死就是众生最大的苦恼,而众生会受这些大苦恼,都是为了一个烦恼:我见。单单只为了一个我见烦恼,所以在无量生死中受大苦恼。四种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我见烦恼),以及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这四种烦恼,归根究柢仍是基于我见而有的。譬如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蕴处界的虚妄,听闻思惟如实观察,并确实依止于现观内容之后便可断除我见,我见断了就是证得声闻初果;证初果已,再进而断除我执,当我执断尽了以后,就证得二乘解脱果,而可以出三界了,这就是决定性的声闻、缘觉所证的解脱果。不过,虽然二乘圣人已得解脱能出离三界,却还是未能证得三界万法之本际──阿赖耶识,不知道法界的真实相,故说二乘圣人只有解脱的智慧,虽称慧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原因,都是由于未曾深入苦圣谛中详实观察,不能引生厌苦、厌我的厌离心,以致不愿意遵循八正道的规范来实修,一方面继续贪着人间的五欲六尘,另一方面继续爱乐于五阴十八界的自己永远存在;深心之中,不接受人间五欲是贪染不净的,也不接受五阴十八界自己确实是可厌恶的;以此缘故,深心中仍不爱乐于无余涅槃的实证,导致成为无根信的凡夫。由此以观,四圣谛(特别是苦圣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是真修佛道者一个很重要的志愿,因此退堕二乘地也是业障的一种。恶业缠身连善法、二乘法都无法增上修行,这些都是业障的一种。二、如何转业或消除业障?如何转业呢?得看个人是用什么样的心态与作法来面对处理,有的人于无量数劫都无法摆脱业障的束缚,有的人乃是超劫精进的菩萨,却是以一剎那一剎那的时程来度脱业障,这也是《解深密经》当中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外又有一种称为独一地狱,在大地狱之边,人间亦有;受生有情,为自身自业所感,多受如是种种大苦,如《吉祥问采菉豆子经》说:【尊者取菉豆子说:「我见诸有情,烧然、极烧然、遍极烧然聚。」】又独一地狱有情,其寿命不定。以上依《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说有如此众多地狱,由造诸恶业之不善众生来承受业报。《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卷一〔编案:亦名《亲友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傍生之苦,是我们亲眼可见、亲耳可闻者,故不多叙述;只祈望众生早日明心、见性,下者譬如断除我见而证初果,就不会下堕于傍生道。但是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却要求藏密行者每日至少八个时辰与异性修双身法;并且至最后灌顶时,尚需与九位明妃合修双身法──轮座杂交;此一邪淫行为,若不诽谤、不大妄语、不玷污比丘尼(不与比丘尼合修双身法)等,虽未及地狱业相应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我要来跟各位菩萨谈一谈“学佛与三归五戒”。什么叫作学佛呢?有些人会认为说,这个题目很简单啊!学佛不外乎吃素、到处拜忏、念佛,或者是去救济贫困的众生,乃至于打坐修禅定,其实真正的学佛并不仅于如此。吃素,有很多人是因为色身的健康因缘,乃至有的人只是为了发愿,即使是真的慈悲众生,然后来吃素,那也只是学佛的一个基本的心态而已。至于有些到处拜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母时,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是人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余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脱果。】“《优婆塞戒经》卷六”这整段经文,我们简单用一行话把它浓缩起来叫作:“一个优婆塞受了三归五戒开始要修行,初始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来看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有智之人既受戒已,当观三事不作恶行:一者自为,二者为世,三者为法。”这里面开示要我们从三个方面去了解,以便能够不造恶业,乃至能够持戒不犯。第一个“自为”,相信大家都听过圣教里面的开示:“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因此,因果道理的正确了解,对于持戒者来说是非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来说,四禅八定到底有没有念?我们从初禅来说,初禅的等至位里面,还与三尘相应,还与五尘当中的三尘相应;也就是说因为证得初禅的人,他不再现起鼻识跟舌识,所以他在等至位当中,他跟耳识、眼识跟身识相应。既然跟眼识、耳识、身识相应,表示他还有念,他还能分别三尘还有法尘;所以在初禅的等至位当中,他仍然有念。如果到了等持位当中,等持位当中,初禅的等持位当中,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它的真相与秘密又如何?若确如这些密教文宣所吹嘘的神奇,为何不曾于显密文献中看到“持诵”此六字而断我见证初果,或开悟明心证真如的实例?却多半是在消灾解厄、趋吉避凶上祈求?而应验与否,却未必皆如人意?面对藏传佛教传统上习惯于唱高调、吹牛皮而无真实受用,我们有必要重新检视这六字的内涵是“真言”或“妄语”?是“明咒&rdqu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死亡之后还有我的存在吗?这一些对于死亡之后的那个不可知、不可预测的这些未来,就会让人产生恐惧,所以说想要来学佛。为什么要消除烦恼呢?又无非是因为种种贪、瞋、痴的烦恼,它会带来种种的苦。好比说,有了贪就会有求不得苦,这个求不得苦:比如说钱财求不得;比如说身体的健康求不得;比如说眷属求不得;比如说事业的顺遂、家庭的和乐求不得……因而有苦!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是骨肉至亲、深交好友,末了结局不过如是草草,更别说素不逢面之人;人生啊!人生啊!有何可恃!有何可以记挂!有何可以筹量!是以当发露恶行,总为过往无量劫来意识心之造恶来忏悔,以无量劫之不尽,能获诸佛菩萨之怜悯而得一时受苦之,当知此即是莫大恩典,当知此即是自省因缘!当知冤亲债主忍受饿鬼道上之无穷痛苦,每日之一时受苦,俱盛过凡夫之终日、终月、终年、乃至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的修行也不是为了成神,而是通过觉悟无我,止息烦恼,解脱轮回。故佛教的最高境界不是神,而是佛,佛是究竟觉悟了的圣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是无神论。天人唯是化生,无所依托,随业而生。能出生到天道者,除了生前修有很大善行(上品十善)之外,有的还需兼修相应的定力。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佛告首迦长者所言: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界)天报:所谓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于己身所生自轻想:我不能得无上菩提。于烦恼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坏结方便,常生悭贪嫉妒瞋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乐处无明不信六度,不乐修褔不观生死,常乐受持他人恶语,是名假名菩萨。〗——《优婆塞戒经》(名义菩萨品)第八大乘法中有名义菩萨和实义菩萨二种,名义就是定位的意思,以某名确定他的位子;就好像法律一样,比如你想要拍卖债务人的财产来抵债,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