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从初果向到阿罗汉,乃至第五果的辟支佛,或菩萨道从六住满心位开始到成佛为止,都是有功德在身的人,因此这些人都是功德田。换句话说,只要在三乘菩提上有了证量,从初果向开始都算是功德田。(三)贫穷田什么是贫穷田呢?贫穷田是说他自身没什么功德,或是没有回报财物给你的能力,所以叫作贫穷田。比如你做无畏施,但被施者无法在世间法上回报你。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不作此想:我帮你开悟,你得要恭敬我、回报我。也没有起过一个念头:我帮你断了三缚结,证得声闻初果了,这是你以前绝对想不到的,所以你得要供养我。菩萨心中没有这种想法。因为菩萨自有福德庄严,并不需要供养他。菩萨更有智慧庄严,不会这样想:我利益了众生,众生当然要回馈我。这是无智慧的人才会有的想法,所以当他具足这两法时,他在做种种布施时,心中都不会产生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开悟证般若,有三个部分要来为大家介绍:第一个是修集福德资粮,第二、建立正确知见,第三、简择真正善知识。这三种是应该注意的事项,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修集福德资粮方面。佛菩提的法道是无上的、甚深广大的、无有能超越的。因为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它不是最究竟的,因为他还没成佛,所以它是有上法;那佛菩提能够含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最后佛道,所以是无上的,没有一法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讲一个大人相就要有五十思?这五十思是从哪里来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在人间修三十二相业,在修其中的一相业时都要以十善业道来修;如果离开了十善业道就不可能修了,所以还是要回归最基本的、最粗浅的十善业道上面来修。可是十善业道共有十种:贪瞋痴意业三种、口业四种、身业三种,这就是十种。十种恶业都不造,并且反过来行善,这就事十善业道。在这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开示说: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绕。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这个是说:如果要修学三十二大人相的业的时候,每一个大人相的修集,都要以百种福德来作为围绕。也就是每一个大人相要能够的时候,事实上要有百福庄严;也就是说每一个相要有百福庄严,才能够最后成就菩萨的身力,来使得菩萨所显现的三十二大人相能够异于转轮圣王,乃至超越转轮圣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这个布施行呢,今天既然说是要为了开悟证般若说要修集福德资粮,你想要自己能够开悟证悟般若;那你当然所要行布施的,就是能让你实证、让你开悟证般若的地方,才是你布施的地方,才是你布施的法。如果说你今天想要开悟证般若,可是你去布施的对方,却不是能让你能够开悟证般若,那么这样的福德资粮的因果就不相称了。所以说,为了自己想要求开悟证般若所要修集的福德资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自性三宝:(一)真如之理,自性开解,名为佛宝。(二)自性正真,德用轨则,名为法宝。(三)自性清净,动无违诤,名为僧宝。一切三宝皆由自性三宝所含摄,所以归命自性三宝,不仅是归命自己的自性三宝而已,同时也归命宇宙一切自性三宝。第二、培植福德广结善缘所应做之事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行三种布施。不能孝养父母者,如对父母苛求或瞒骗欺诈父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或是如果一个徒弟去问师父佛法,师父一开口就大骂:「你怎麽那麽笨,这麽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样徒弟以后都不敢问师父问题了,而师父摄受众生的功德也大为降低,想必这位师父他成佛之速度一定会很缓慢。因此我们不论做财布施、或是做法布施都要「爱语」,讲话要和蔼可亲,应该要有关爱之心。不可以在布施的时候开口骂人或是轻视人,要以和缓的语气,要用关爱的眼神,要让对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前天的电视弘法也有提到「证悟所需的福德不够无法证悟,如果福德够的话那佛菩萨一定会帮忙我们开悟,因为需要我们来弘传。」因此我们努力护持,证悟所需的福德够了,那一定可以开悟明心的,这也是许多已破参的菩萨亲身体会。记得平实导师常说福德和智慧就像水和船一样,「水涨船高」,福德累积够多了就像水很多了,那船自然就被撑起来。因此菩萨道的修行,每一个阶段的智慧实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知道:缘觉圣者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他知道因为无明:不知道名色(现在世的名色,过去世的名色,未来世的名色)都是这个入胎识所生的,因为不知道这样子叫作无明!也不知道由这个入胎识所出生的名色、六入、触、受本身就是苦果!因不知道它是苦果,而在这苦果上受用贪爱,这也是无明!所以缘觉圣者能够断除这样的无明以后,开始修学清净的离开三界的系缚之行!所以以断我见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清净的戒行,所以能够教导菩萨戒子,来学习清净戒行!而在学习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损害、不恼乱来饶益有情,例如不贪众生肉,不于众生生起杀念;不贪他人资财,不于他人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这个除了对于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说有的人知道开悟是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正伟老师开示:(摘自于「宗通与说通」电视弘法第十九集)................各位觉得一位阿罗汉堪作「人天之师」,是「天人应供」,供养他有无量无边的福德;那这一个阿罗汉自己的福德是不是也应该很大?如果我说,有阿罗汉尚且一生潦倒,没有一天不挨饿,这一辈子没有吃过一餐饱饭,所以根本也不会有余力学习大乘法——各位相信吗?我们来看一个令人泪流不止的故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讲一个大人相就要有五十思?这五十思是从哪里来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在人间修三十二相业,在修其中的一相业时都要以十善业道来修;如果离开了十善业道就不可能修了,所以还是要回归最基本的、最粗浅的十善业道上面来修。可是十善业道共有十种:贪瞋痴意业三种、口业四种、身业三种,这就是十种。十种恶业都不造,并且反过来行善,这就事十善业道。在这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初果向到阿罗汉,乃至第五果的辟支佛,或菩萨道从六住满心位开始到成佛为止,都是有功德在身的人,因此这些人都是功德田。换句话说,只要在三乘菩提上有了证量,从初果向开始都算是功德田。(三)贫穷田什么是贫穷田呢?贫穷田是说他自身没什么功德,或是没有回报财物给你的能力,所以叫作贫穷田。比如你做无畏施,但被施者无法在世间法上回报你。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的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具足了戒法。起这一念布施之心而能安忍无失,就是忍波罗蜜;能如教而行,常常起一念施心而施,就是精进不退;能够心得决定而不反悔、也不退转,永不会起悭,这样一念施心的决定不移,这也是禅定到彼岸。心得决定,了知因果,所以一念起心乐于布施,就是懂得实相智慧的人;知道一切因必有其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是以觉知心想要离开两边,结果将是离不开两边,永远都在两边中;并且是具足两边,还是在二法中,就不是菩萨行了。真正的菩萨行,得要转依如来藏自心如来境界,才能确实离调伏心也离不调伏心;如此离二法,才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虽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他接着批评说:禅者无法体会大乘菩萨的精神,未能理解人乘的菩萨行才是大乘佛教的本意,且因急切追求开悟解脱,其实是回复重视自己解脱的小乘佛教。至于说‘倘未能了道,将披毛戴角还’更是不解佛教因果理则。以上这一类的话,散落在《妙云集》之中,我虽没有重新勘察出处逐字引用,但读过印顺法师著作的人对此类思想,应该不陌生纔是。不过,我认为这些指责乃属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五欲中开示过患令离染着故说施论。于彼恶趣欲令出离故说戒论。欲令离下生上净天故说修定生天之论。二说出世法中。初说四谛论。(瑜伽论记释遁伦集撰)于是如来告女人曰。若汝欲得阿难比丘以为夫者。宜应出家学其容饰。答曰。唯然敬承尊教佛言善来便成沙门。鬓发自落。法衣在身。即为说法。示教利喜。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出要最善。又此欲者。众苦积聚。其味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后来就开始观察众生的根性,特别是在禅三小参时,借着你们小参时的专精一心而体会各人的根性与因缘。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好,怕的是贪瞋的根性,那是很难转变的,即使帮他证悟了,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会再发起贪瞋的习性来,这就是智者大师讲的初果人贪瞋转重的意思;但是二乘法是烦恼障所摄的行门,解脱道中的异生性,体性是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生于旁生道:旁生普皆愚痴,故无法修行,除非生于龙族中,又值遇善知识开示,则可学,可受八关戒斋、菩萨戒等,始非无暇。三、生饿鬼道:饿鬼乃时时为饥渴所逼,觅食难得,心心念念都在觅食上作意,难生修法向道之心。四、生地狱中:地狱众生受苦不断,逃避痛苦都来不及了,哪有闲暇修法。五、无佛教之世:法灭时期,无佛出世,无了义究竟住世,唯存表相佛法于世,虽有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