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么在中,布施无悔还有什么功德?佛陀继续为我们开示:【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法生时,终不随受。于怖畏处,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胜。】《优婆塞戒经》卷四布施者布施以后不后悔,他将来如果随着大众果报的业力,虽然处在灾难的恶世,他也不会造作,不会造作这个,譬如说大家在抢劫,就跟着去抢劫;大家在趁火打劫,他也不会去趁火打劫。如果说有恶法生起,譬如说有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继续为我们开示:【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四者悭悋、五者瞋痴。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优婆塞戒经》卷四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上品施主乐于布施,这样的人可以毁坏五种弊恶法。第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项,为什么能够因为布施发种种愿呢?它的道理在哪里?佛陀这么开示:【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告诉我们说,因为布施这个福一定存在,因为具足身口意行,这个身口意行,已经熏习在自心如来中,同时也有作意,这个作意也储存在自心如来中,所以这个福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里佛陀的开示在告诉我们,如果说没有真的去行布施,而是自己对自己说:我不贪世间的财物,我不贪自己的眷属,我不贪自己拥有的这些资财。那个都不叫作无贪;真正的无贪一定要是成就了布施、具足了布施,这样才叫作无贪。所以无贪的心,称为施的道理就在这里。因为这样的布施,就能够破除烦恼。所以因为布施破除烦恼的道理,就是在这里说,已经完成了能够让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这样开示:【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为我们说,菩萨这样乐于布施以后,能够远离一切放逸。什么是菩萨的放逸烦恼呢?就是不去观察生死烦恼中的不能解脱的因素在哪里,然后自己所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继续这样开示:【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这一段佛陀继续这样开示:有智慧的人布施的时候,看见有人来乞求,心里非常欢喜,为什么呢?祂说:就好像家里失火了,财物就要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品施主他具有的智慧与心态,佛陀是怎么为我们开示的?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这么讲:【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咨受正教。】我们先来看这一段:佛陀说有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四种就是:菩萨在开悟以后,所证的自心如来藏是无我,真如无我的、本来解脱的。既然是真如无我,所以没有一个我就没有所求,所以这个自心如来本身是无我无所求的心。那有的人会这样子想,偏差地认为说:既然转依了自心如来,是无我无所求,那么不求果报,是不是就不必布施了?如果有人这样子偏差地去思考的话,他就要再来思考说:如果是这样,是不是一切法都是常?都是固定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六度集经》里面开示说:释迦世尊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勇猛精进修行,已通达法界实相真实理。菩萨观察世间万法都是生灭迁流无常的,一切荣华富贵以及寿命都难以久保,于是穷尽所有的资财用以布施济众。天帝释看到菩萨这样慷慨布施、慈心济度众生,如此功德勋业崇高伟大,威德厚重而震动十方法界;天帝释害怕这位菩萨将会夺走自己的天主宝座,因此他幻化了一个地狱相,出现在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中品施主他常常是会受到佛菩萨的怜悯的,因为中品施主他想当菩萨,他也相信业果,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的原理,知见上不太具足,所以在布施的过程里面,会夹杂一些过失以及烦恼,所以佛与菩萨遇见了中品施主,都会怜悯他们,然后给予教导开示。就好像波斯匿王的例子一样,佛陀也怜悯波斯匿王,他能够发心布施,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本身的功德利用,他完全只知道要在生死中受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又为我们开示了一些与布施法有关的知见:【善男子!有人说言:施于塔像,不得寿命、色力、安辩,无受者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应得如是五报。善男子!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慈心实无受者,而亦获得无量果报。施塔像等,亦应如是得五果报。善男子!如人种谷终不生萝,施于塔像亦复如是,以福田故得种种果。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接着世尊又开示:【若好色施,以是因缘是人获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若以味施,是人因是众乐见闻,既见闻已,生爱重心;若好触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触。受者受已,则能获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此时世尊为我们开示:布施法之中所施物与未来世相对的果报受用。这里的好色,不可以念作好色,色指的是物质,意思是说殊胜或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在这里开示: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前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举例而言:假如过去世布施,所得的财物不是如法所得,这个包括说要布施所得的财物,可能是偷盗物、圣遮物、众共物、三宝物,施一人回与多人,施多人回与一人,乃至恼他人而得、诳他人而得、欺他人而得的种种状况;今世得财已,当为王贼水火所侵。何以见得我们今世所受用的财物,有一分或者是多分为王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又开示说:【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这里世尊将布施法分为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有时候布施法又可分为三类,多出一类叫作无畏施,但其实是可以含摄于财施、法施之中的;这个部分等到后面的之中,再来作进一步的说明。布施法的第一种既然叫作法施,当然指的是布施法,世间法的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是施者,未来无量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断除痴心,以是因缘,施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一天,他看到他去帮佣的那一户人家长者,到寺院去供养三宝的时候,他心里面不禁有了一些感触;后来回到家以后休息,他就开始感叹!这时候情绪一上来,就不禁落下泪来,刚好他太太的手就放在那里,一滴泪水就滴到了这手臂上,因此就把他太太惊醒了,结果太太就问他说:到底夫君你是发生什么事情呢?为什么你这么难过呢?怎么好端端地就哭了起来呢?结果他就说:因为今天我看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大富长者他的夫人生了一个男孩,面貌非常端正,出生没几天就能开口讲话,问他的父母说:世尊还住世吗?他的父母回答说:世尊仍然住世。男孩又问:尊者舍利弗、阿难等都还在吗?父母回答说:都在。父母看见儿子出生没多久就能开口讲话,认为这孩子不是普通的一般人,觉得奇怪,怎么会这样呢?就去请问佛陀。佛说:这孩子是有福德的人,你们大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回到家,死尸主动解开而落地,变成一具金人,阿利咤将金头砍下后,又马上长出一颗金头,斩其手脚,手脚也马上生出来,才一下子的时间,金头、金手就堆满了整间屋子。隔壁邻居看到这样的情形,便将此事报告国王。国王听了,即派遣使者前去察看,没想到看到的却是腐臭的死人头、手;可是,只要是阿利咤自己拿来献给国王的,便又成为真金。国王看到这种情形非常欢喜,知道阿利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尊者说:你回去要好好地持守您的心念,恭敬勤劳地为主人做事,千万别生起瞋恚嫌恨之心,自己伺候大长者及诸大家直到他们睡著后,你安静小声地打开门进到室内,在室内铺设清净的草座,然后你静静地思惟念佛、观佛,不要生起恶念。老妇人听了就回去,按照尊者的教导而实践,在后半夜的时候她就命终往生到忉利天了1。注1欲界的第二天,又称三十三天,天主就是释提桓因,也就是道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事情很快地传开了,每天都有不少人来试著喂食,然而都是无功而返。童子前世的母亲听闻这个消息后,也好奇地前去富豪家中尝试。她一看到这个婴儿就很爱他,一抱著婴儿,婴儿马上就开口要食。首富长者非常的高兴,就重金雇用儿子的前母,使得他来养护自己的儿子。首富长者于是与大夫人协议说:我们的这个儿子不论谁抱他都不肯饮食,只有这位妇人抱他才欢喜肯饮食。我现在想要迎娶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