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哪些事情呢?世尊接着示说:【复有三事:一者明信因果、二者亲近善友、三者不贪着财。信因果者复有二事:一者从他闻法、二者内自思惟。亲近善友复有二事:一者深信、二者智慧。不贪着财复有二事:一观无常、二不自在。】(《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三件事情:第一是明信因果。明就是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 三摩地

2018-07-23

在布施的时候,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心,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布施了以后,之所以会出 三摩地

2018-07-23

佛在《金刚经》曾示: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已经很清楚示: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八界存在,亦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没有所了知的十八界存在,还会有布施这件事吗?当 三摩地

2018-07-23

佛在《贤愚经》曾示:在过去九十一劫以前,当时有佛出世,号毘钵尸佛,十号具足;佛灭度后,遗法在人间流传。有一些比丘教化到某一个村庄,当时村中有许多人看见僧人来到村庄,大家竞相供养衣服、饮食等物,让出家人得以四事无缺。当时,有夫妻二人贫穷下贱生活非常困苦,由于先生看见大众竞相供养僧人,反思自己贫穷下贱,无法供养!不禁流下泪来。妻子看见先生流泪,问:&l 三摩地

2018-07-23

所布施的对象为何?布施时,应当观察所布施的对象是谁,譬如你看见贫穷、孤苦无依的老人、小孩、妇孺很可怜,所以用钱财来布施,或者为他们做事,让他们离贫穷、孤苦、恐惧的生活,使他们生活得以衣食无缺、免于恐惧等等;虽然这些都属于人天善法的福德,可是这些都是菩萨应该去做的事,不应该去推辞。又譬如布施给出家人,也是应该要做的事,因为在家人本来就应该供养出家人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要某人布施,他总是不干脆、推三阻四的,乃至借著种种理由不布施;你就知道这样的人是新学菩萨,修学六度的第一度的布施才刚始不久,经历不过是一劫、两劫而已,还没有养成布施的好习惯,不像久学菩萨一样喜欢布施。(原标题:久学菩萨应该有布施的习惯)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些人听了佛陀有关布施的示以后,明了了由于有如来藏异熟性的缘故,所以今生所造的善业,在来世会得到百千万倍不等的果报;但是却认为,来世命终之后,今生所造善业的果报,就会完全失坏了,要再靠来生努力去造作善业,来积累后世的福德。但是这种见解其实是不正确的。世尊为我们示说:【若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 三摩地

2018-07-23

在修学佛法的路上,一定离不善知识的引导。末学今生修学佛法能够越走越顺利的最大的原因,是信受了萧平实导师所传授的佛法正知见。从跟随萧平实导师所教导的《无相念佛》修学念佛法门始,到现在有十个年头了,这条学佛路上的酸甜苦辣,着实尝过了不少;但因为从没有舍弃跟随萧平实导师修学佛法,所以到现在可说是受益匪浅!除了自身获得利益以外,最主要的是,末学的家人同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于经中示说,诸佛如来乃是远离四种过失说相应法,这是菩萨应该学的,也就是说法时,要远离「非时、非处、非器、非法」这四种过失来说相应法。另外网络其实不符合「善择时节、善择处所、善择根器」这三种条件,只要一种违背,都该避免,更何况三者皆违背。因此网络这个地方乃是唯有缘而没有遮止的地方,在网络上面贴文要非常谨慎小心。7.至于「非法」的部分,乃是「这个 三摩地

2018-07-23

在布施的时候,人们常常在布施后而生起了悔心,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心,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这意思是说:布施了以后,之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有为我们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三恶道。正 三摩地

2018-07-23

各位菩萨!您是否仔细想过,您曾经为哪些事起过瞋心呢?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55中示我们【瞋事亦有十种:一己身,二所爱有情,三非所爱有情,四过去怨亲,五未来怨亲,六现在怨亲,七不可意境,八嫉妒,九宿习,十他见。……依前六事立九恼事,缘彼一切瞋,皆名有情瞋,余名境界瞋;若不忍为先,亦有情瞋;若宿习瞋、若见瞋。】意思是说,引起瞋恚的事情有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知道这时须菩提的因缘成熟了,就为须菩提示瞋恚的种种过患罪恶:瞋恚乃是由于无明愚痴所生之粗重烦恼,瞋恚会烧灭种种善根,瞋恚会增长众多恶业,瞋恚所引生后世之果报,将会堕入地狱中遭受尤重纯苦之报;会在地狱中受尽种种的折磨与痛苦,因痛苦而死去,业风一吹又活过来,再次受苦;如此长劫受苦是全面性的,这种痛苦是难以用世间的苦来称量和计度的。即使长劫之后地狱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7佛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2意思是说,想要发起“生忍”,有五件事要作:第一,恶来不报。菩萨不会有报复的想法,如果众生对菩萨行恶事,菩萨也不会以恶事回报。譬如,如果有人用恶口骂过来,菩萨也不会用恶口骂回去 三摩地

2018-07-2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3)佛示了很多,我们举一些例子来作说明。佛说:菩萨假如起了一念瞋恚的心,就是等于自己启了百千障碍之门;而自己将来会因为果报而受不见菩提障、不闻障、生不净国障等等等等。这还只是自身领受的恶果而已,而已经让人家十分恐怖了!然而,因为对众生生起瞋恚心的缘故,必然同时会与众生结下恶缘;当然,要达到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就更加遥遥无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且还以偈颂来对这些天人们示,包括不要轻易地起瞋恚心、也不要以瞋报瞋;看见有人造恶的时候,也不要心生嫌恶,应当要起慈心、悲心来对待他,这样才可以破除自己内心的憍心和慢心等等。可见释提桓因是有方便善巧的,也是具有智慧的、也具有慈悲心,这在在都显示是大乘菩萨的行谊。所以在天界依旧是有佛法的,不是只有人间才有佛法。第二,忉利天人还是会起瞋心的。从故事中 三摩地

2018-07-23

再来是进入死亡的阶段,在唯识学中称为正死位,这时第八识始舍身,若是造诸恶业濒临死亡,在死前和正死位时,方有四大分离种种痛苦相续发生。其实对于造诸恶业罪,或不及地狱罪的人,在刚死亡的时候,就是大约三到八小时以内,其意识仍然存在的——要在息脉已经断了三到八小时以后才会断灭。意识存在时间的长短,会依每个往生者我执深浅的程度,以及善恶业的差别而 三摩地

2018-07-23

听了它的说明之后,修道人就始为它讲解经教义理。这大蛇一心喜乐的听经闻法,持续七天,大蛇都没有吃进任何东西,当蛇身的果报尽后,就生天为天人了。接连数个月,这天人都持著天花,自天散下供养佛陀报答佛恩。众人见到天花一直持续地从天而下,都感到非常纳闷奇怪,这时在天空中出现了声音说道:我是阿耆达王啊!因为承蒙了修道人的大恩德,为我解说佛经的法义道理,让我很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能以悲心来看待对方,觉得对方很可怜,我们应该如何来帮助他们离无明之苦呢?有了悲心,然后生起慈心,愿意给对方在法上得到安隐快乐,这就是慈。有慈有悲,对于五浊恶世众生就觉得堪忍,如果慈心不够、悲心也不够,就无法忍受五浊众生的恶劣,舍报时就会说:我发誓绝不再来娑婆世界度众生了!只有觉得众生堪忍,才敢发愿证悟之后再来;如果发愿不愿再来人间,就是因为慈 三摩地

2018-07-23

无生忍在三贤位的菩萨──七住位始就有了无生忍,二乘圣人也有无生忍;可是无生法忍,却只有诸地菩萨才能亲证,也就是有了道种智,才算是有无生法忍。忍这个法不容易修,但是我们都应该努力学著修,因为忍这一关,如果能够顺利通过,您的道业也将会迅速增长,因为可以完全不被情绪所影响,一直都住在一种很沉稳、很深沉的内心境界之中,心中没有任何的妄动,有了这样的功夫,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