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例如现在在末法时期,我们就应该要谨慎小心的面对这些问题,应当以圣教的示以及正确的知见,有如法的智慧来简择,而不要落入迷信或者执着当中。也就是说,我们要清楚所看见到的瑞相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而这个时候示现的瑞相有什么特殊的目的;这样我们才是有智慧的佛,得要用智慧来作简择。我们看,在佛世的时候,佛陀有的时候乃是要示一个非常重要的法要,所以示现了一种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看经典中怎么说上品上生,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这样的示:【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 三摩地

2018-07-20

也就是说这个菩萨他是大心的菩萨,他并不会对于善知识所示第一义正理而有了错误的见解,表示他说对于第一义的正理,他有了听闻的智慧,有了思惟的智慧。也就是说他对于大乘法,他有五力的具足,也就是说他对于信力,信进念定慧----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他成就了对大乘法的认知有这五力的具足,所以说这是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条件是什么呢?上品中生的第三个条件是 三摩地

2018-07-20

因为归依佛、归依法、归位僧以后,你就知道你应该要依佛所示的圣戒而行,所以自然而然会愿意在佛菩萨及善知识----的善知识面前信受佛戒,而不是信受外道的邪戒,譬如有的三昧耶戒、双身法的恶戒,那都是邪戒!而是要信四不坏信、诸佛圣戒,就信受佛戒。可是这时候还要一个很重要的准备资粮,叫什么?就是说虽然他不必胜解第一义谛,可是他要发无上道心,也就是说他要发成佛的 三摩地

2018-07-20

莲花寻,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知道中品生的念佛菩萨,乃是阿弥陀佛所要摄受的一部分菩萨;阿弥陀佛所摄受的这些菩萨,他是偏向于声闻种性的菩萨。虽然他是菩萨,只是说他的根器比较偏向于声闻种性,不过他们还是菩萨,只是对于声闻法----他本身是声闻的根器----他比较喜欢 三摩地

2018-07-20

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中品中生的菩萨,他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就是说他在娑婆世界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或者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者声闻具足戒而不违犯。也就是说,虽然他是一日一夜,可是他是精勤的持戒,一日一夜执持出家戒律,是非常精进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这个部分,我们从这里始,我们发觉说都要善知识的摄受帮忙:前面需要自己回向发愿,以诸种善根回向发愿极乐国土;可是这里因为他的资粮就不太够,障难也会比较多,所以他需要善知识的帮忙。所以善知识非常重要,而且这里其实有提到这个善知识,他得要懂得如何示弥陀世尊的四十八种大愿以及极乐国土的种种的庄严。如果是这个善知识他不懂,乃至他根本不信,他根本无法帮 三摩地

2018-07-20

虽然他准备要往生恶业,可是因为他有这个功德,没有这个障难的功德,跟善知识有这个缘,能够加持为他赞叹大乘经典,然后有这个少善根福德,他就可以往生极乐,更何况平常行善的念佛人?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下品上生的人是因为善知识的缘来教导示,让他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名。这里你看到,这是称念佛,归命阿弥陀佛,这里才是很标准的持名念佛。一般在经典来讲 三摩地

2018-07-20

他舍寿的时候,这时候因为他造了这些破戒、甚至不净说法这些恶业,只是说他没有毁谤大乘,造了这些恶业,恶业的境界现前以后,但是他临命终的时候,由于过去生与的善知识结下了善缘的这个少许的福德功德,能够因为遇了善知识,遇到善知识为他来示。善知识怎么示?善知识要替他赞叹阿弥陀佛的十力威德光明,也要赞叹持戒、修定、修慧、修解脱、解脱知见。如果这个善知识,他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到这里佛的示:这么深恶重业的这个恶人,阿弥陀佛都要接引他,所以阿弥陀佛是最最最最慈悲的,连五逆十恶的众生都要摄受。可是有的菩萨会想,我们好像有看到其他经典说阿弥陀佛不摄受五逆的众生,我们来看一下哪些经典有提到这个。我们看说,在《佛说无量寿经》的这个部分,佛有讲说不摄受五逆的人。《佛说无量寿经》卷一有说:【设我 三摩地

2018-07-20

首先,我们看到关于说罪业的一些事情,因为这句话里面提到的是如河里面的沙这么多的罪业,那我们不禁要问,真的有这么多吗?好,我们不妨想想看,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曾经有看到佛有这样的示,就是说如果我们所作的恶业,如果真的有所谓的体积或者是形状来包容这些恶业的话,那么即使是像十方世界虚空这么大的空间,也都装不下我们过去所作的恶业。当然,我们看到了《华严经 三摩地

2018-07-20

1、enis6699菩萨问:因为一天之中总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作些简单的事情时忆佛可以一直提起,但如果作些较复杂、须动头脑、须专心的事情时,就没办法全时都能提住了,可能只有刚始时提住一段时间,或想起时再忆起而已。如果一整天都是如些做这些复杂的事时,则可能就把忆佛的念头给忘了!jade99菩萨答:这种过程是正常的,请勿一直放在心上而自障圣道。俗话说得好:独学而无 三摩地

2018-07-20

所说的忆念成片是怎么回事?是必然现象吗?如果能做到成片时,是否就可以参禅了?还是一定要从拜一尊佛到多尊佛以后,才可始参禅?还有,我早上要上班,时间很赶,有时间就多拜,没有时间就不拜了;在下班后再找时间拜佛一小时,这样可以吗?平时为了不丢掉忆念佛的念,尽量想着此一念。人变得不爱说话,总是若有所思似的。这样正常吗?答:拜佛的时间可以依照个人的时间而调 三摩地

2018-07-20

佛陀举的这个例子,祂说:好像一个人他是有眼睛嘛,外面有光明照的时候,眼睛张了我们就可以看到外面的色尘。那个时候,我们如果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我们把身体转,我们就不用看到外面的那些色尘了。佛陀就说:你说这样子,如果我们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把身体转,那我们前面那个色尘还看得到吗?比丘们回答:当然看不到!佛陀说这就叫作不念此念,当我们有这个恶念的时候, 三摩地

2018-07-20

正如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子的示,龙树菩萨说:“‘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得好照。”(《大智度论》卷二十六)散乱的心就如同水波荡漾不停时,不能够从水面上映现来看见自己的脸面;风中吹动的烛灯,也无法好好地照亮周围的环境一样。因此,佛道修学中的闻、思、修、证,无不赖于一心不乱的定 三摩地

2018-07-20

但心中却很牵挂,也有点担心他,因为网络说:只有善良和想悟的人才会上当进入正觉同修会。有一天,家中的同修心平气和的告诉我:如果我不想去讲堂上课没关系,但自己要时时忆佛念佛(同修为了让我随时提起忆佛的念,在流理台、计算机桌前都贴上了忆佛贴纸),最好也能学习无相忆念拜佛,无相念佛功夫若能成就,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自然提高。当下我很好奇:什么是无相拜佛 三摩地

2018-07-20

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来进行思虑,因为具足了静中思虑的能力!而我们是从初住位始修学这种动中定力,从初住位始修学动中定力,搭配了所谓从布施、持戒、忍辱等来对治贪嗔痴等烦恼、来调柔心性!所以一边调柔心性,一边做饶益有情的事业,一边来修学定力,到了五住位以后,就有静中思虑的能力。有静中思虑的能力,就能够因为定力的增长,而生起看话头的功夫。看话头的功夫 三摩地

2018-07-20

有什么烦恼,有什么不高兴,有什么痛苦,有什么得意,有什么心,跪到佛前跟佛陀分享,就好象跟自己的妈妈去讲话一样,聊天一样,告诉她,你不把她当外人,你就会发现其实佛也没把你当外人。你天天把她供在佛堂之中,你不理她,什么事做完调脸就走,那佛也会把我们当外人,你会感觉到佛不亲嘛,佛怎么会天天关照我呢!当你这种感受越来越深的时候,到最后你就发现佛陀就是在用 三摩地

2018-07-20

就象文章头所说,广义上意根一直是掉举的,除非到佛地转依真如,彻底修断意根之俱生我执,彻底修断意根之遍计所执,彻底具足平等性智,这样才是真正的没有掉举了。佛地之前,那个菩萨不掉举呢?有偈为证: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既然掉举是菩萨之通病,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为自己的掉举而感到懊悔,懊悔如果能促进自己精进那也不妨,如果不能,则懊 三摩地

2018-07-20

这些法门的修行,可以大略举出来:从持名念佛始,然后心念心听,心念心忆,无相念佛,体究念佛,系念思惟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以及无所缘念的念佛,那叫实相念佛(无所缘念的念佛不是无记喔!)。此外,譬如出去当老师或者身为法师,为大家说诸佛的殊胜别愿和共通的大愿;宣说诸佛净土的庄严,乃至说佛如何加持凡夫菩萨、初地菩萨,七地菩萨、十地菩萨等等;说佛境界的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