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么,你对于解脱道上的疑结确实已经打了,以前对真实三宝的疑结也就跟著打了,这样你就断了我见与疑见等两个结啦!确实是把我见断了、疑见也断了。那么接着,当有人(不论他是佛门中的大师,或者是外道的大师)施设错误的戒禁,禁制你说:你必须要依照我的规定,每天得泡水三个小时才可以解脱。你一听就知道他这个戒禁是胡乱施设的,因为泡水不能断我见与我执,当然不得解 三摩地

2018-07-21

可是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人,乃至中国文化传统,就是在修学佛法道路上,辟出一片文化的黄金时代。我们看到如此,就应当相信说,佛法所说的绝无妄语、绝无虚妄,绝对真实,超过一切宗教之上,它并不是要讨人欢喜。佛法也说:这世间上有末法的存在,佛法将会凋零。佛法不会去歌颂说:我有一个无量无边的、美妙的、完全的、兴盛的、世间的一个时代,那个时代终将会来临。,佛法从 三摩地

2018-07-21

然而,诸佛却应当以智慧检查所信之法真实否?所发之菩提愿是否符合佛所示之真义?所作之身口意行是否符合菩萨道之精神?而非外道攀附佛法名相而说发菩提心成佛,如藏密外道者即是最明显的例证,故初学佛者当以正知见简择之。至于初学者所读经典是否须先由小乘而至大乘经典的次第,那也未必如此。因为种性、习气、学法因缘……等之不同,故当以「与正道相应与否」 三摩地

2018-07-21

这时知道如来藏是不断的,而这不断并不是等于常;因为,外道所说的常其实都是无常,只是外道们并不知道;而这个如来藏也不是常,因为祂有种子不断地在流注,种子不断流注也就是功能不断在出现;功能既然不断地出现,而功能不是常,是会演变的,所以又叫作非常;那就是说,如来藏心体不断,而心中所含藏的种子不常,同时具有不断亦不常的功德,成就了中道的正理,当然就离断常 三摩地

2018-07-21

当代有些名声响亮的大法师们胆子很大,把佛所传的如来藏否定了,说如来藏只是个名言施设,公宣称没有如来藏这个心可证;但其实,如来藏是确实存在的,也是可以实证的,而我们正觉同修会中已经有很多人实证了。那么如来藏是有自性的,因为祂出生了山河大地,出生了我们的五阴十八界,所以有自性;而这些自性也能由亲证如来藏的菩萨们,透过现前观察而证实祂能生万法的自性。这 三摩地

2018-07-21

目录一、佛菩提道和解脱道方属佛法中的甘露法门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为不同层次的修证1、所得果证高低不同2、所度众生多寡不同3、所证智慧深浅不同4、所修行门内涵不同5、所修行门道次第不同三、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1、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2、佛菩提道之法无我函盖解脱道之法无我3、唯一佛乘分为三乘乃慈悲摄众故四、凡夫不证二乘见道的缘由1、不解基本佛法之十 三摩地

2018-07-21

这种建立还是要回归到刚刚所说的,轮回是不是实有?从轮回的实有我们要来证成:为什么我们是归依于佛、归依于法、归依于僧?归依于佛法而不归依外道才能够解脱轮回?依于这一个不生不灭法如来藏真实心而有轮回的建立,依于这样轮回的建立不能离这个受熏持种根身器――这个第八识如来藏,而来说小乘法当中,那些没有实证的小乘人才会去破斥菩萨说:如果您执著有一个第八识如来 三摩地

2018-07-21

)宗通又名自宗通;大乘佛子修学佛法,若已满足信心,具备福德资粮者,当以大乘见道为第一要务;大乘见道即是禅宗之悟明心。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与类智,成位不退菩萨。此即自宗通之初步入门,然犹名为习种性菩萨,虽得证悟而有见地,仍未 三摩地

2018-07-21

一、前言二、大乘的解脱道三、佛菩提道的内涵甲、佛菩提道之宗通乙、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丙、佛菩提道首重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丁、依万法根源如来藏,方有胜义谛戊、亲证转依离生如来藏,始能分证无我己、悟后起修——历缘对境断尽烦恼庚、宗通之究竟——四法辛、说通四、结语欲成佛道者,须证佛菩提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要在中修学的话,它有一个属于法界实相的基本原则,就像我们现在要跟各位解说,声闻菩提所实证的内涵,就是一切的生灭法!既然它是一切的生灭法,所以凡是所说,都不能离这个地方。可是要探讨一切生灭法时,也不能忽略还有另外一个法,就是不生不灭法;虽然在声闻菩提他们不实证祂,可是所有的声闻菩提的修学者,都知道除了生灭法之外,还会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存在,祂就 三摩地

2018-07-21

自我的执着断除了,舍报之后第八识阿赖耶识渐渐离身体而不会出生中阴身再去投胎,我就消失掉——没有我了。结果是剩下谁呢?剩下我背后的那个它,就是我的它——阿赖耶识!它没有见闻觉知也不做主,也不会再出生中阴身出现见闻觉知,就这样消失了;因为它无形无色,不会再于三界中出现,这就是涅槃。涅槃就是阿赖耶识。阿罗汉虽然三界烦恼断尽;但当他还 三摩地

2018-07-21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这个是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如是示。这样子的示是在说什么样的道理呢?这个就是在说:所谓的四圣谛,就是圣者所见的真理的意思。所以,《瑜伽师地论》里面又说:【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所以弥勒菩萨在这边说,只有这个四圣 三摩地

2018-07-21

那为什么会称为圣谛呢?苦,每一个人都知道苦,有的人因为求不得苦,有的人因为生活困苦而感觉到苦,这个都同样都是苦,但是这个苦是不是圣谛呢?为什么佛所认识到的这样子的苦才叫作圣谛?为什么一般的众生所知道的苦不是圣谛呢?这个苦对于众生来说的话,有对于苦不知不觉者,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在苦里面,有的人在苦中作乐,根本他不知道他就是在苦里面;凡夫外道也有凡夫 三摩地

2018-07-21

也就是说,苦集圣谛就是在探讨我们苦所集起的这样子的原因:为什么会招集这样子的苦?为什么众生会招集这些生、老、病、死苦,乃至于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苦这八苦呢?为什么众生会招集这些苦呢?我们先看一下《增壹阿含经》里面卷十七,世尊告诸比丘如何示的:“彼云何名为苦习谛?所谓习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着,是谓名为苦习谛。”(《增壹阿含 admin

2018-07-21

想要灭烦恼,应该要灭哪些东西呢?我们也来看一下,《中阿含经》卷七里面《分别圣谛经》如何的示。这篇《阿含经》里面这样子的示:【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中阿含经》卷七)这个意思就是在说:诸贤啊!如何是爱灭、苦灭圣谛呢?这个是在说,众生确 三摩地

2018-07-21

佛世尊在阿含诸经当中,示了哪些可证涅槃之道呢?佛世尊在阿含诸经当中,示的可证涅槃之道非常的多。关于证涅槃之道的正理,佛世尊在阿含诸经当中最主要所说的,第一个是三十七助道品,再来广说八正道的正理。三十七道品又叫作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种,也就是说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类:第一个是四念处,第二个是四正勤,第三个是四神足,第四个是五根,第五 三摩地

2018-07-21

可是在灭尽定当中,既无一法可立,另外还要动中的定力,还要有持戒来辅助断除欲界爱;因为持戒能够让我们止息恶习,持戒可以智慧,持戒可以增进福德,持戒可以让我们的定力深细,特别是佛所告诫的重戒,千万不要违犯以免重戒障道。再接下来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终于能够将欲界爱完全的断除了,心不再染着于欲界,心解脱于欲界,就成为三果阿那含了,意思是不来(欲界了)。因为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就要谈色界,指的这些众生色身高广,声音微妙,有微细的乐触;由于他们已经离了欲界,所以没有男女欲,他们只有中性身(没有男女的性别)。接下来讲的就是无色界,顾名思义他们没有色身,可是他们却有微细的觉知心住于四空定当中;这些众生所居住的处所,就是无色界。接下来要谈我慢,一般而言大家的认知,我慢是因人而起慢。因什么而起慢?譬如说,名声高广、财富丰饶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要在中修学的话,它有一个属于法界实相的基本原则,就像我们现在要跟各位解说,声闻菩提所实证的内涵,就是一切的生灭法!既然它是一切的生灭法,所以凡是所说,都不能离这个地方。可是要探讨一切生灭法时,也不能忽略还有另外一个法,就是不生不灭法;虽然在声闻菩提他们不实证祂,可是所有的声闻菩提的修学者,都知道除了生灭法之外,还会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存在,祂就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要在中修学的话,它有一个属于法界实相的基本原则,就像我们现在要跟各位解说,声闻菩提所实证的内涵,就是一切的生灭法!既然它是一切的生灭法,所以凡是所说,都不能离这个地方。可是要探讨一切生灭法时,也不能忽略还有另外一个法,就是不生不灭法;虽然在声闻菩提他们不实证祂,可是所有的声闻菩提的修学者,都知道除了生灭法之外,还会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存在,祂就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