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也就是说,我们要从除了二乘解脱道的断我见开始,而且最主要的核心议题是什么?就是大乘的佛菩提道要能够实证法界实相心,能够明心见性;乃至在明心见性以后,透过三贤位的相见道位,能够修集让见道圆满进入初地;乃至成就道种智,最后成佛成就一切种智。所以说,整个成佛之道从这个角度的观点来看,只有大乘佛菩提道才是成佛之道。因为大乘菩提道双具两个主要道,而且能够圆满 | admin 2018-07-21 |
![]() |
如果要在中修学,有一个属于法界实相的基本原则,就是声闻菩提所实证的内涵是一切的生灭法!既然是一切的生灭法,凡有所说,都不能离开这个地方。可是要探讨一切生灭法时,也不能忽略还有另外一个法,就是不生不灭法;虽然在声闻菩提不能实证祂,可是所有的声闻菩提的修学者,都知道除了生灭法之外,还会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存在,祂就是涅槃、如来藏、本心、本识。声闻菩提的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五苦,把第一个生老病死苦拆开来,细分成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再加上后面的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就是八苦。也就是说从原来的三种苦,慢慢地愈来愈观察细致,最后观察到它详细的内容,就可以把三界里面的整个状况,完全用苦圣谛的道理来验证。三苦里面的苦苦,是说它确实苦,如果把苦苦的现象,拿来问每一个人,大家都会同意这个确实是苦。譬如生病,绝对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阿含经》里我们也看到,佛陀要度某人时,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如果此人能够接受这些道理,佛陀再为其解说声闻菩提及缘觉菩提,最后三转法轮时开演大乘法。佛菩提乘它是包含了前面四乘的内容。从五乘的道理,可以明确知道三乘的关系:由大乘之中,再分出的四乘来作为阶梯,这事实上都是佛陀为了度化众生最后成就佛道,而从人乘一直到佛菩提乘的施设。我们接下来探讨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阿含经》里我们也看到,佛陀要度某人时,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如果此人能够接受这些道理,佛陀再为其解说声闻菩提及缘觉菩提,最后三转法轮时开演大乘法。佛菩提乘它是包含了前面四乘的内容。所以有人认为,先有声闻、缘觉,后面才有大乘,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还是有人说:大乘似乎是在部派佛教之后才兴起的。意思说:大乘成佛法道是在部派佛教之后才铺设完成的,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藏虽然具有空性,大乘的行者却又可以通过参禅的方法触证到它的存在,亲自触证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在禅宗里叫开悟明心。开悟明心后,观察所悟的自心真如(阿赖耶识),观察它的性相体用等就能产生般若智慧,此般若智慧有三种层次:a、总相智,就是七住菩萨的开悟明心,找到自己的真如。知道了真如是什么、以及它的体性,这就是般若的总相智,称之为大乘真见道。b、别相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说,佛菩提道判断的准则,必须要从亲证真如佛性开始;那如果还不能够亲证真如佛性的话,至少您所学到的道理,必须要让您能够有机会朝向亲证真如佛性的方向前进,这个才是叫作佛菩提道。这个里面牵涉到的道理,请各位菩萨先记住。因为是所谓的亲证,所以一定是自己亲身去体会证实,它不是一个口号,它不是一个概念,它不是一个看法,它是一个确切你去证实体会的事情;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如来藏永远是中道性,而一切诸法的根源也是如来藏,般若所说的全都是法界的实相;一切诸法的功能就统称为法界,而一切诸能的实相就是如来藏,一切诸法全都离不开如来藏,离了如来藏就没有任何法存在了。证得如来藏时,就会生起法界实相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就有了般若的功德,所以般若德也是依如来藏而有,这在大乘法中称为开悟所得的智慧。而法界实相的开悟,只有一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分段生死已断,烦恼障习气种子开始断除,兼断无始无明上烦恼。↓七地满心断除故意保留之最后一分思惑时,烦恼障所摄色、受、想三阴有漏习气种子同时断尽。二地:初地功德满足以后,再成就道种智一分而入二地;主修戒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满心位成就“犹如光影”现观,戒行自然清净。三地:二地满心再证道种智一分,故入三地。此地主修忍波罗蜜多及四禅八定、四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么,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差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为什么不能称为佛呢?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差别无量无边,本章根据佛陀开示的原典,详细的阐述了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十八种差别。一、证悟菩提方式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说: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换言之,小乘法之所以能够修证的前提,一定要相信有本际本然就在,这样才能够离开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怖的修学困境,能够把蕴处界自我舍弃,亲证无余涅槃。二乘人同证人无我,但是只限于蕴处界的虚妄的人无我,并没有亲证本际。那么本际是什么呢?就是大乘法所要修证的标的,本际就是诸法本母。祂有无量无边的异名,就好像《阿含经》常常说我、无我、如、本际、实际、涅槃、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392,a11)所以唯有实际得到大涅槃者之如来,可以说有真正解脱境界,这解脱究竟境界根本不是小乘人所能够知道于万一的,真正的解脱道,真正的解脱实义,是不能够离开涅槃而有他说,所以如来世尊才说:「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毕竟解脱即是如来!」因此为了安慰二乘人,所以便将非如实的二乘解脱,如是灰身泯智的修证,当作解脱而说!只有不清楚如来实义的人,才有可能在小乘法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说,我们要从除了二乘解脱道的断我见开始,而且最主要的核心议题是什么?就是大乘的佛菩提道要能够实证法界实相心,能够明心见性;乃至在明心见性以后,透过三贤位的相见道位,能够修集让见道进入初地;乃至成就道种智,最后成佛成就一切种智。所以说,整个成佛之道从这个角度的观点来看,只有大乘佛菩提道才是成佛之道。因为大乘菩提道双具两个主要道,而且能够。也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是,如同本章一开始就提出的要点:在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所以接著应当为您解说心解脱与慧解脱的道理了!藉此详细阐述心解脱与慧解脱的机会,来导正现代普遍存在於大师之中的声闻解脱道法义及果证上的严重误会。关於心解脱与慧解脱的道理,是现代佛教界多年来大师们所混淆不清的重要法义,也是一直被佛教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五苦,把第一个生老病死苦拆开来,细分成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再加上后面的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就是八苦。也就是说从原来的三种苦,慢慢地愈来愈观察细致,最后观察到它详细的内容,就可以把三界里面的整个状况,完全用苦圣谛的道理来验证。三苦里面的苦苦,是说它确实苦,如果把苦苦的现象,拿来问每一个人,大家都会同意这个确实是苦。譬如生病,绝对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解脱道中的行者,有种种差异存在;其余的信解脱、法行、信行者等人,在解脱道中,他们是否都属於具足解脱功德的人呢?其实是有种种不同的!除了俱解脱、慧解脱的圣者以外,其余都是还没有获得解脱证境的,虽然他们的见地与观行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智慧境界了,却还必须再经由不放逸行的勤修以后,才能具足获得心解脱与慧解脱;即使是周利盘特伽已证八解脱,得到身证,却也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同理,戒要制止我见存在,也要制止我执存在,更要制止我所的贪着,心既然不愿意放弃戒,又不许在这上面攀缘,当然要离开这些烦恼,烦恼离开了以后心自然就不热而清凉了,就会觉得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民众从战祸连年之后,因为承平了四十几年,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发展经济;富裕闲暇之后,开始有了文化活动,那开始追求心灵生活,因此学佛风气因而风行起来。聚居在岛上的众多佛子十余年来,因为慈济众生蔚为风气,但是因为广植福德却缺乏慧业;因为慈济众生,不免偏于人天善法而不识佛法。但是也有人说,佛法就是无非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等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除了为众生说明造成八苦、三苦的原因以外,同时也会开示众生,如果要断除这种苦集的现象,就必须要经由修行八正道以及三十七助道品等法,才能逐次的断尽烦恼,灭除后有的种子,而可以在舍寿时,不再因业力的牵制而继续受生于三界之中。各位菩萨,前面所略说的这一段苦、集、灭、道的道理,是菩萨依二乘法的法道而为众生宣说。然而菩萨在宣说二乘法的苦、集、灭、道四圣谛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简单的说完断三缚结的内涵,那么我们再来看,从第二观点来看:为什么要断三缚结?我们从我见跟我慢的关系,来探讨说,为什么要断三缚结?我们先来看佛是怎么说,佛怎么开示这一段呢?佛说:世间有情,一结断时,余一切结皆亦随断。云何一结?是谓我慢。所以者何?诸所有结,细中麁品,一切皆以我慢为根,从我慢生,我慢所长。是故我慢一结断时,余一切结,皆亦随断。—&md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