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三界所知法,乃至三界未知法,总摄于十八界法,于「根」,于「尘」,于「识」,皆是灭法可期,生灭法如何可以为之「常」,如何可以为之「真」?以「灭」为「真」,以「生」为「真」,是图以自掩耳目,自说不见此「生灭无常」理,自说不闻此理,自说于灭相之中,有此「不灭」,以说「灭相不灭」如是谬论,真是荒唐,枉费自己读过佛经,真不是如实出家人!已说如是,此十八界灭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差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为什么不能称为佛呢?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差别无量无边,本章根据佛陀示的原典,详细的阐述了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十八种差别。一、证悟菩提方式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说: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 三摩地

2018-07-21

这是说,诸佛如来既然自己得到了无量无边的利益,又能怜愍众生而救济众生的生死苦,利益无量的众生同证解脱果及佛菩提果,所以如来有如法住胜;这与二乘圣人得到解脱法以后,只能在舍寿前的短短数十年中救度众生离生死苦,不能世世常在人间救护众生同离生死苦,所以说如来有如法住胜。三、关于佛之智胜《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云何智胜?如来所有四无碍智,非诸声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佛的解脱智慧和佛菩提智慧都是究竟而无人能加以质疑的,因此如来正觉示时永远都不会自相冲突,因此佛被称为如来;又因为犹如过去诸佛都从庄严地出生,具足了庄严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注八),所以佛被称为如来。三、佛为什么被称为阿罗呵(也称阿罗汉,同应供)呢?《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具足获得微妙,名阿罗呵。能受一切人天供 三摩地

2018-07-21

他想:我下辈子得要还他一千倍,但我用这些钱财来护持正法,下辈子可以得到无量倍,就能还那个被骗的人,也可以从此离贫穷。因为他这一世根本没办法赚钱。这样庄严来的福德,他的庄严就是不清净的。有人借钱不还,把借来的钱去护持正法,都是属于福德庄严不清净。到未来世虽然能有很多福报来还清欠债了,也还有剩余好多倍的钱财,但这是投机取巧,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想出来的 三摩地

2018-07-21

论坛上有曹兄质疑佛陀,以凡夫知见来窥测如来,此举动如同没有学佛的愚人,将来只是多障碍自己的道业,异想天的越多,只是让自己将来更加的辛苦,不论是继续轮回,或者是求取佛道,都是障碍!因此奉劝网络上一切大众,若是不知此理,随说着去,切莫于此留下证据!以提婆达多而言,大乘佛法很清楚地说明其为菩萨摩诃萨,但是经教阅读不多的人,就以为一切都是他的智慧可以「想 三摩地

2018-07-21

七住菩萨悟明心时,其意识即转生下品妙观察智,意根转生下品平等性智,仅六、七二识转识成智,而且是下品转,进入八地时方能中品转。最后身菩萨于菩提树下明心时,第八识转生大圆镜智,六、七二识转生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复于夜后分,睹见明星而眼见佛性,前五识转生成所作智。故三身四智须至佛地才能,并不是第一次明心见性时就具足了,祖师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 三摩地

2018-07-21

平实导师于书中亦有示:【所以,抟食的断除是极重要的,若不能断除对于抟食的贪爱,就无法解脱于欲界境界,遑论解脱于三界生死?所以真正修行解脱道的法师与居士们,如果想求取解脱,就不应该对抟食有所贪爱;如果每日贪着饮食,就会被抟食系缚而不能解脱生死,因为这正是我所的执着,正是贪着五欲的功德:正是受用五欲引生的触尘顺心境,落在我所上面。但是对于抟食的贪爱, 三摩地

2018-07-21

——《优婆塞戒经》(供养三宝品)第十七佛又接着示:如果有人能以遍满四天下的宝物供养如来,福德当然很大;但若有人没有钱财,而以佛地的种种功德法相,至心恭敬的说出来赞叹,这两个人的福德是相等而没有差别的。所以请诸位记得把前面所说佛地种种功德记住,将来去朝圣时,如果人家以种种宝物供养;你就与大众以种种偈颂恭敬唱出来供佛。如果你能用印度话赞叹, 三摩地

2018-07-21

可是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人,乃至中国文化传统,就是在修学佛法道路上,辟出一片文化的黄金时代。我们看到如此,就应当相信说,佛法所说的绝无妄语、绝无虚妄,绝对真实,超过一切宗教之上,它并不是要讨人欢喜。佛法也说:这世间上有末法的存在,佛法将会凋零。佛法不会去歌颂说:我有一个无量无边的、美妙的、完全的、兴盛的、世间的一个时代,那个时代终将会来临。,佛法从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就依善财大士的五十三参来略谈菩萨们:【讲义文稿】文殊师利菩萨为善财童子示云:【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善知识,亲善知识,问菩萨行,求菩萨道;善男子!是为菩萨第一之藏,具一切智,所谓求善知识,亲近、恭敬而供养之。是故善男子!应求善知识,亲近、恭敬,一心供养而无厌足,问菩萨行:云何修习菩萨道?云何满足菩萨行?云何清净菩萨 三摩地

2018-07-21

然而化佛为度众生,依法身佛自觉圣智所缘境界而次第示菩萨六度,由布施植福乃至真心般若智慧,离五阴十八界六入而说真心般若,说解脱七转识之阿赖耶解脱相,不依阴界入之无常空而说解脱相,依此观察而建立菩萨六度修行次第相;超越一切外道见解,超越一切误计无色定境界为涅槃者之邪见;一切外道及一切未悟大乘之佛子等,悉不能知、不能摧坏。有时应化身佛具足三身,有时唯是 三摩地

2018-07-21

与显了义为导故。与一切义为所依故。与不了义为能了故。与所生疑为能断故。与甚深处为能显故。令明淨故。与一切法为根本故。为导故为所依故。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出离一切众苦。是故说佛名天人师。于能引摄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前等觉。故名为佛。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CBETA,T30,no.1579,p.499,b 三摩地

2018-07-21

------第71集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正德老师示 (原标题:一生补处的菩萨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妙觉菩萨) 三摩地

2018-07-21

 究竟不退,是指从妙觉菩萨上上始,在天上观察人间因缘成熟,诞生人间;于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现前;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所以,究竟不退是指从妙觉菩萨始,一直到成佛为止。------第008集宗通概说(中)正光老师主讲 (原标题:究竟不退,是指从妙觉菩萨上上始)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凡夫菩萨初学佛法,从十信位始专修信心,一旦进入初住位就始广修六度万行。可是六度万行都以布施为基础,布施行若不成就,持戒行就不能成就。布施行不能成就,就会有贪,有贪就不能成就戒行。布施行不能成就,瞋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以后,才能生起慈忍、悲忍,戒才有办法持好。乃至愚痴无明如果不能布施出去、不能舍弃,对愚痴的因果不具足了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不可能离清净法身如来藏,而说有报身或是应化身的。佛世尊既然有正遍知的法号,对于世间以及出世间的万法,当然都能够正确而又普遍的了知,所以才又称为法王。因此,法王这个称号是不能乱用的。例如世尊在《妙法莲华经》中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二)就连七佛之师的文殊师利菩萨,都只能称为法王子,不能称作为法王,可见法王 三摩地

2018-07-21

(佛说,有个沙弥与师父同行,看到地上有金子就悄悄捡了起来,对师父说:赶快离这里,没人很可怕。师父说:你揣着金子所以觉得可怕,把金子丢掉就不怕了。礼拜师父说:是我愚痴无知,现在丢掉它就不再担惊受怕了。佛和们说:修行之人如果象沙弥贪金那样贪求,何愁不能得道?) (原标题:佛为何光脚丫?为何舍弃二十年寿命?......) 三摩地

2018-07-21

天神见到很不忍心,因此下界到鱼旁说:你这样忍受数月不断割肉的痛苦,怎么能忍受得了呢?为何不早些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就可以脱离割肉的创痛啦!大鱼说:我自己如果断绝了生命,神识离了,躯体就会腐烂,百姓以后饥饿了,还会相互吞吃。我不忍看到人吃人的惨剧,其心为此事感伤’天神听鱼所言非常感动,尊敬地说:菩萨胸中所怀大慈大悲之心,是难以起及的’天神 三摩地

2018-07-21

目录一、前言二、大乘的解脱道三、佛菩提道的内涵 甲、佛菩提道之宗通 乙、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 丙、佛菩提道首重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 丁、依万法根源如来藏,方有胜义谛 戊、亲证转依离生如来藏,始能分证无我 己、悟后起修——历缘对境断尽烦恼 庚、宗通之究竟—&md admin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