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再来是十回向位:第三十一参夜天婆娑婆陀、三十二参夜天甚深妙德离垢光明、三十三参夜天喜目观察众生、三十四参夜天妙德救护众生、三十五参夜天寂静音、三十六参夜天妙德守护诸城、三十七参夜天开敷树华、三十八参夜天愿勇光明守护众生、三十九参林天妙德、四十参童女释迦瞿夷。善财大士所参访的十地菩萨们是:第四十一参佛母摩耶夫人、四十二参三十三天正念天王中的天女天主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第八识如来藏就是离开蕴处界,不受一切烦恼的系缚,因为他本来就是自性清净涅槃的本际,所以他本来就不受一切烦恼的系缚。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说一个菩萨如果能够远离无明,不被无明笼罩,而且能够令烦恼不得自在,而让菩萨在一切烦恼中都能够自在地修行,这样才是离对,这样才是依于如来藏来修行,而能够获得离对的境界。接着说,如果说一个菩萨能够除掉烦恼障以及智慧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依这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次第而修,开始修学法无我。菩萨所证的明心开悟的智慧是人无我,可是这个人无我不同于二乘的人无我,因为他有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他证得法界的实相:我是这个心,佛是这个心,三界九地通通是这个心。可是菩萨不是去观察蕴处界空,不是从蕴处界的无常空或者缘起性空现观而得,他是从证得真如,由真如再来反观蕴处界空,所以《楞伽经》告诉我们:「云何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从初地入地开始的修道,就是入于一切智海中,修证一切种智,次第修证而相续不可逾越。也就是说,你要进入初地,是一定要在三贤位满足三贤位应该有的这个见道的通达;从初地开始,你要入于二地,你一定要有初地的实证,然后再进入二地;从二地要进入三地,也要在二地中有实证,再进入三地……这样的次第修证。而且是相续的,相续的意思就是说,从初地、二地、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一节也同样谈到,别教的菩萨悟后,要经过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这三贤位的修行之后,然后永伏思惑,离开了异生性,也就是离开了大乘的异生性。因为大乘的见道位它很宽广,它是从七住的菩萨实证如来藏之后一直到入初地这个三贤位的过程,统统都叫作见道。可是这见道中有种种的岐路,因为他所要伏除的种种的建立见或诽谤见非常的多;如果建立见跟诽谤见没有真正把它去除掉的话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前言公元二○○○年底,正觉同修会使用了新的开经偈:微妙甚深无上法,百千万劫难值遇,我今见闻得证悟,愿解如来究竟义。就在导师升座开始说法之前,大众合掌唱念著新的开经偈的当时,感得导师法座发起八种动相。历经四年,同修会大众的法缘成熟,导师已于公元二○○四年底(十一月九日)开始宣讲《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简称《维摩诘经》或《维摩诘所说经》),以甚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此开始周游列国,搜集沙门的各种经论,但是此间阎浮提中已遍求不得他真正所要的法,外道论师沙门宗义更皆被他摧伏了。于是他起了憍慢心,一日于静室中,自起一念言:世界法中津途〔编按,津途者,门径之意〕甚多,想要自创教派、自立门户、度化众生。这时,有一位大龙菩萨立刻感知其念,不希望他于佛陀之外别立门户。大龙菩萨基于慈悲悯念,即以大神通力,将龙树菩萨摄入龙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长老“胁”有鉴于当时诸道乱兴,魔邪竞兴,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常忧心正法不能久住人间,就入于三昧,定中观察而知:中印度有一位出家外道(即后来的马鸣菩萨),世智聪辩,善通论议,应堪任出家为比丘,广宣道化,开悟众生。于是,长老胁即以神力乘虚而至中天竺,住在一间寺院。他很奇怪地发现:寺院里竟然没有一人敢敲击“只是用来报时”的钟。就问诸比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六者开悟一切诸法。七者所修功德回施十方愿成佛道。八者不应分别如来法体。九者一切世法无所贪着。十者防护六根无令染着。佛子是修行菩萨十种戒行。若菩萨能住此地不久戒行六波罗蜜。成就无上菩提。复次修行菩萨。复有十种退道迷路。应当远离每自察心。何者为十。所谓一者不敬师僧和尚及善知识。是其迷路。二者怖畏世苦。是其迷路。(原标题:初地菩萨十无尽愿)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一段世尊的开示,就明白告诉我们,在第六住之中修学般若波罗蜜(智慧到彼岸)的法门,也就是参禅——悟明真如佛性的法门。正观现在前时,也就是开悟了,明白什么是真如了。如果没有遇到恶知识跟你否定,而你遇到了诸佛菩萨或善知识来护持你,跟你印证及证明:你悟的真实不虚。那么有诸佛菩萨,有善知识所护持的关系,我们就离开了第六住,进入到第七住常住不退。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开示解说。尔时世尊告无尽智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疑难恣汝所问。如来当为随问解说令汝欢喜。尔时无尽智菩提萨埵白佛言。世尊。菩提心。世尊。谓菩提心云何当知。菩提萨埵成就菩提心。何等为菩提心。亦无菩提心。萨埵亦不可得。亦不离菩提名曰菩提心。菩提者。亦不可说不可见无有对。萨埵亦不可得。云何于此诸法当得开解。世尊告曰。善男子。菩提者。是皆言说俗数施设。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初次明心开悟而转识成智,唯下品转而已;亦唯六识转生妙观察智,七识转生平等性智,前五及八皆未生智。七地入八地时唯中品转,亦唯六七二识转生中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尔,五八仍未转。释尊修行直至三大祇劫满已,成最后身菩萨,坐菩提树下,于夜后分,以手按地而得明心时,六七二识方得转生上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异熟流注生灭断尽,第八异熟识顿现大圆镜智,改名真如;而犹 | admin 2018-07-21 |
![]() |
」「佛不思议离分别,了相十方无所有;为世广开清净道,如是净眼能观见;如来智慧无边际,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暗心,大慧入此深安住;如来功德不思议,众生见者烦恼灭;普使世间获安乐,不动自在天能见。」《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坏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脱障,是故名佛。如来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善男子!如来出言无二无谬,亦无虚妄,智 | admin 2018-07-21 |
![]() |
但如来藏永远是中道性,而一切诸法的根源也是如来藏,般若所说的全都是法界的实相;一切诸法的功能就统称为法界,而一切诸法功能的实相就是如来藏,一切诸法全都离不开如来藏,离了如来藏就没有任何法存在了。证得如来藏时,就会生起法界实相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就有了般若的功德,所以般若德也是依如来藏而有,这在大乘法中称为“开悟”所得的智慧。而法界实相 | admin 2018-07-21 |
![]() |
如来的十号是怎么来的?我们依《优婆塞戒经》开示的次第,一个一个来说明。第一个无上尊。佛言: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这是说如来祂从因地的时候,还没有见道的三大无量数劫之前,在凡夫地中为了求离欲,因此修不净观,再从最基本的不净观,往上进修种种法门,乃至最后阶位的无上正等正觉。有这样次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走了七步示现之后,然后接下来开始完全把之前的一切都忘记,状似人间的婴儿一样。从我们刚才讲三地满心以后的菩萨就具有了正知出胎的能力之后,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诸佛之所以要示现如同人类的婴孩一样,其实就是要告诉世间的人们,适当地唤醒人们的同理心,让大家感受到佛陀其实一开始也跟我们一样,是从什么都不懂的婴儿开始学习、开始修行,然后开始成道以至于成佛的。有了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是实语者,是不诳语者,释迦牟尼佛对于弟子们这样子授记、这样开示,当然是有祂的深意的。应该要知道,如果没有庄严自己的净土,将来没有佛土,就永远无法成佛。所以,既然发了四宏誓愿,佛道无上誓愿成,那当然要庄严佛土;若是不庄严佛土,就无法成佛。可是佛土、佛国净土,到底是怎么样庄严起来的呢?庄严净土是该庄严什么呢?是要庄严你的自心如来。庄严自心如来以后,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不可能离开清净法身如来藏,而说有报身或是应化身的。佛世尊既然有正遍知的法号,对于世间以及出世间的万法,当然都能够正确而又普遍的了知,所以才又称为法王。因此,法王这个称号是不能乱用的。例如世尊在《妙法莲华经》中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二)就连七佛之师的文殊师利菩萨,都只能称为法王子,不能称作为法王,可见法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诸佛之所以不像不回心的二乘人声闻阿罗汉,或者是缘觉辟支佛一样,畏生、厌苦、急证涅槃;祂能从最初的因地初发心菩萨开始,历经了三大阿僧祇劫以上的久远时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精勤修学,直到成佛,都因为同样发了这样的誓愿的缘故。像菩萨最初归依三宝,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就已发了四宏誓愿。四宏誓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正遍知也称为正等觉,是说佛陀具足一切种智,对于一切世间法,二乘人所修的出世间法,乃至菩萨进一步修学的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无不觉悟、无不了知,因此称为正遍知;又能以此正知的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觉,所以称为正等觉。第四个称号是明行足。明行足,这里明指的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三明;行足是说佛陀身、口、意业都已经善修,真正的清净,因此称为明行足 | 三摩地 2018-07-21 |